猫影-好莱坞大片,外皮鲜嫩,切开一看,发霉了都,充满了傲慢与偏见-
好莱坞的工业实力是厉害的。
2009年,卡梅隆带着他的《阿凡达》登陆全球银幕,这是全球第一部3D电影。
后来的3D电影都是拍2D,外包做成3D的。
只有《阿凡达》是13年来真正的3D电影。卡梅隆导演带来的视觉盛宴,简直不要太爽。
但,13年过去了。
我们再回头看这部电影,
其实能发现《阿凡达》的剧情是有问题的。
问题不在剧情的漏洞,而是它的价值观。
在《阿凡达》的故事里,男主杰克是一个垃圾,但是去了潘朵拉星球实现了人生。
杰克娶了纳美人的公主,还反抗了侵略者,做了几代纳美人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
这本身就是“白人中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也是标准的美国人价值观。
什么标准的价值观呢?就是:一个落后、愚昧且没有能力掌握自己前途命运的民族,
即使再温和善良、也不是优秀的民族,只有在优秀民族的帮助与引领下才有光明的前途。
一个高度文明的、能够决定其他民族前途命运的民族即使有败类存在也是优秀、强大和具有领袖特质的民族,理当成为其他民族的领路人和保护神。正是因为这层价值观。
这部《阿凡达》几乎为后来的“政治正确”横扫美国的全部电影十几年奠定了基调。
它给“美国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尽管卡梅隆导演本人在谈及拍摄《阿凡达》的初衷时说道:“我这部电影,有个广泛的隐喻,但不带任何政治色彩,我希望探讨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办法。”
甚至导演本人的初衷是反殖民主义的。
他在《阿凡达》里全副武装的人类,去掠夺纳美人家园的时候,正是卡梅隆导演的反战思想,他想要展示去人类历史上的殖民掠夺的压迫与奴役,让人们自省与醒悟。
卡梅隆讨厌这些,他要打破这个僵局。
问题也就出在了这里。
电影的故事里,地球人派雇佣军,去潘多拉星球,办学校,教落后的纳美人们英语,
这本身就是对纳美人的精神统治表现,
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
导演打破的掠夺的方式,仅仅是塑造了一个超级英雄,一个以美国价值观为核心的英雄。
拯救纳美人的是一个美国英雄。
一位巴勒斯坦的博主曾写道:“《阿凡达》传递了一个信息,就如同男主杰克,控制着纳美人的命运一样”,“人们可以将巴勒斯坦人和其他被占领社会看做《阿凡达》中的纳美人……他们是否也同样需要一位外来救世主?”
这才是《阿凡达》所传达的并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的思想内涵之核心本质。
哪国的英雄本来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拯救的过程和设定的逻辑,是男主出了问题。
尽管导演很努力把男主塑造成一个坚韧,勇敢,敢于挑战,不具权威的英雄,可是男主杰克真的是英雄吗?恐怕不是。
地球人来到潘多拉开采矿石,本身就没有获得土著的认可,是雇佣军带着枪带着炮,用武力压制和震摄来开采的,土著没得选。
这位英雄对采矿没有任何怀疑,甚至为了接好它的一条腿,他是摧毁了纳美人家园叔的帮凶,但他却从未说过一句道歉的话。
他想阻止人类的进攻,仅仅是因为自己爱上的一个土著人遭受到了炮火的伤害。
男主的间谍身份暴露,被纳美人嫌弃,他也不是反省,而是制服了“魅影”,以一个更高的姿态进入纳威族,充当他们的救世主。
从殖民者的掠夺者,再到救世主的这个过程,
是有问题的。
表面上看的动机,仅仅是因为“邪恶”的雇佣军,让男主醒悟,要保护自然,
但实际上相比起杀戮的雇佣军,男主才是精神统治的最高级的殖民主义者。
他跟那个在殖民地上,开学校的科学家格蕾丝一样,他们是最级别的殖民主义者。
刚开始的“阿凡达计划”,就是为了开学校,给落后的纳美人带去文明,以换取信任,了解家园树的内部结构,尽可能谈判,减少伤亡。
这本身就是旧殖民时期,侵略国开设学校,办教育以实行精神教育,精神殖民的方式,
但是到了《阿凡达》的故事里,格蕾丝却好像跟这些“纳美人”产生了尊重与喜爱之情。
是的,格蕾丝也许是在这个过程中,跟纳美人建立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以格蕾丝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强加上去的。
如果没有地球人的出现,潘多拉星球也不会有这层灾难,而“阿凡达”计划,看起来好像是给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实际上,这种交流是不平等的。
格蕾丝的反战与友好,掩盖了事实上地球人对纳美人的文化殖民,即“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文化侵略,只是跟过去的枪炮不同的是,
文化殖民更温和,也影响更深远。
它能从根部解决问题。
如果说,格蕾丝的教育殖民是文化殖民的一个表现,那么男主杰克与纳美人一起将地球人赶回了老家,最后还脱离了地球人的肉身而作为纳威人获得了新生。
则是后殖民思想的结局。
以杰克为暗喻的先进文明,跟女主为暗语的纳美人的落后文明,成为了一家人,甚至是帝国主义崛起了高人一等的至上论,成为文明的开拓者与救赎者。
但,在《阿凡达》的故事里,杰克说换了一张皮,但是它骨子里“人”的属性没有改变。
杰克参与纳威人的自卫反击,是因为他是以引导人的身份参与了这场自卫反击。
一口一个“兄弟,兄弟”的苏泰,实际上只是男主杰克的副手,而在宗族观念很强的纳美人种族中,杰克之所以能跟公主结婚,
是因为他的地位是高于纳威人的。
男主与纳美人的融合,是建立在等级之上的,这是一种不平等的现象。在调解落后文明的关系中,依旧是把先进文明自己放在等级秩序的顶端,而落后的文明仅仅是自己的下属、附庸。偏见仍然根深蒂固,歧视仍然存在。
即便在家园保卫战前夕,鼓动纳威人重新振作精神进行英勇抵抗的演说词竟然是从杰克嘴里用英语说出来的,是不是英语?这本身不重要,但是对于民族的自卫战来说,这很重要。
杰克的演讲,实际上是话语权的彰显。
是的,男主是带领纳美人走向了胜利,可是这只是战争的胜利,
而文化呢?纳美人未来该何去何从呢?
卡梅隆导演知道,这是一部庞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这不是他能回答的,于是《阿凡达2》年年都在推迟,他本人也只是挂名。
未来的《阿凡达2》会触及到一个很深层的问题:男主拯救的纳美人,该走向何处?
是拒绝文明回到过去,还是拓宽文明空间?
而这个拓宽的路要怎么走。
这是卡梅隆难以回答的现实的生活中,他找不到答案,美国以“自由与民主”的名义,打了那么多场仗,可那些战后重建的生活却从来没有见得变好,人民水深火热,看不到希望。
你让一个导演回答这个问题,他做不到。
原本在拍摄《阿凡达》的时候,卡梅隆的初衷就是拍一部“生态文明电影”,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立场影响。
即便卡梅隆曾在故事里,对旧殖民主义的血腥与暴力,作出了深刻反思,但是这些反思不是颠覆性的,等级秩序,白人中心主义
依旧存在《阿凡达》的故事里。
很多人觉得《阿凡达》的故事是,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故事,但实际上,这又不是西方和东方的故事呢?而“阿凡达”故事的价值观何尝又不是“文明等级秩序”的价值体现。
这部《阿凡达》的在全球的成功,本身就是帝国主义的霸权政治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是第一世界巧妙利用电影发展的趋势和技术的策略来灌输自己后殖民主义思想的表演。
尽管你回说,一部电影,看个特效就好了,可是电影对于“好与坏”“善与恶”的模糊,
本身就在让观众产生认同,并且自愿接受电影所传播的主流意识形态——白人至上论。
那走到最后,就真是像在美帝的黄皮肤,黑皮肤一样,真的是自觉成为了二等,三等公民。
是的,一部好莱坞电影不会亡国,
人们也大可不必提心吊胆,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在奇幻的世界与娱乐假象中,那些侵蚀掉人们对社会本质判断力的东西与元素。
不要成为被钩魂摄魄,只剩下躯壳的影迷。
我从来不反对好莱坞大片,一个民族也确实要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浩然气度与胸襟。
像《阿凡达》这样的电影,更值得花钱去看,
卡梅伦导演交出的的特效,确实是满分答案,好莱坞的工业力量确实远在我们之上。
那是我们要追赶和学习的地方。
但,我们绝不能把海纳百川的浩然气度,变成了“全盘吸收”,我们不能失去对社会生活本质的判断,也绝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才是民族自信的真谛。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