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长津湖》的遗憾-题记:当影片中,美军陆战一师师长,举手向冻亡的中国士兵敬礼时,我原想向编导致敬的手,却不听话地举不起来。
电影《长津湖》,在时有瑕疵的情况下,依然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可见本片核心内容具有的艺术感染力是强大的。士兵群像的塑造,战斗环境环节的设计,模拟美军的逼真,多位好演员的上佳表现,都给中国电影战争片创作带来了新意。
我很愿意把赞赏,献给演员段奕宏在片中的一个眼神。面对俯冲的美军飞机,老兵段奕宏的眼睛里,充满对先进军事装备的惊恐,但这不改他依然舍命而战。这种精准的表演分寸,高度贴合军事史实和士兵人性,带出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这和老排长雷公临死前说的,“ 我疼死了,别把我一个人留在这里。” 是本片艺术真实达到最高境界的两个教科书般的范例。也是两位演员,对本片精彩度的个人杰出贡献。
长津湖之战,为了等候战机,伏击的一个连士兵群体性冻亡。这个战争史例,因为动作性的限制,更适合以纪录片的样式来深度呈现。我想,本故事片的策划者,最初或许考虑过,以杨根思连的战斗实例为全片结构框架。但这样谋局也难,要么走入英雄传记模式而使长津湖伏击的描述较难和另一个连级的战斗任务归拢,故事动线也不够丰富。于是,本片虚构了三兄弟参战的情节,搭建了可以横纵向经营的电影事件,并辅以宋时轮任司令的第九兵团,从山东匆忙入朝参战作为风云渲染,最后在片尾再凸显兵团级别战役的一个特殊环节,即长津湖伏击的群体性被冻牺牲。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台本策划。
遗憾的是,本片虚构部分反而具有相当的生活实感,当电影来到全片之眼 —— 长津湖伏击的片段,或许是一种太想讴歌英雄的意图,让画面出现了完全脱离常识的情景。我们看到已经冻亡的士兵,全体端着武器,他们以严阵以待的姿势神态,失去了生命体征。我很想听听医学专家,如何描述人在冻饿至死后的形体姿态。他们又会如何评价本片中,牺牲士兵的体态塑造。
我以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同样描述了一位冻亡的士兵,但他的身体后背有实体依靠,所以受冻而死后依然持站姿,似有几分合理。而电影《长津湖》,是伏击中的士兵,他们身体的姿态本应极为隐蔽,不应明显无遮无挡,不应身位高于地面不少,不应在军用望远镜中被一览无余。在设伏之处,他们与冰雪相融更合理一些。此外,我相信在失去生命体征前,应该先失去意识及意志,所有用力的肌肉会自然松懈。战士们伏击姿态的原状会发生改变,不少人应出现身体倒伏或头部垂落,甚至枪械从手中脱落。我们打个瞌睡都坐立不稳,不要说休克后,还要求士兵们以标准姿态举枪视前,眼神里满是观察。
我以为,现在影片中,冻亡士兵们那种刚毅的造型感,那种人民英雄纪念碑式的雕塑感,以及他们没有受到冰雪覆盖,这一切是失真的,是经不起推敲的,是对艺术真实不够敬畏。
如果,我们把这些虚假的端着的美术化的英雄化的处理去掉,让画面尽可能接近逼真,真实呈现那些冰雪之下自然崩溃的人体姿态,真实呈现那些在生命最后刹那的下意识动作,以及真实呈现士兵们全体基本被冰雪覆盖的恶劣情状,那将产生多么震撼灵魂的感染力。
影片目前的处理,让我欲哭无泪,不是为英雄哭泣,而是为错失一次完美弘扬民族战神的机遇伤心。这段史料已经解密很久,第九兵团长津湖一役,牺牲近八千名,冻伤三万名,冻亡的人数以百计。本片没有胆识将这个数量级别以画面展示出来,观众模模糊糊看见了约三十名战士冻亡于战位。我真的为编导和审片难过,那种地方的把关缺失了,让一部好片撕开了一个漏洞,艺术分数在这里流失。
还有一个不合理的情节安排,排长雷公死在徒弟的怀抱,这位徒弟就是片中的连长。连长悲恸地从雷公的身边走开,戏到这里都没有问题。那么,连长去干什么了?连长的怀里一直有一个小本子,写着全连每一个战士生卒时间,他跑去一边坐定,拿出那个小本子,立即把雷公的名字,从生者中划去,并痛不欲生。这个煽情,真是有空啊!实在不合逻辑。敌机还在头上盘旋,子弹仍在横飞,如父如兄的雷公身体还有余温。正常情况下,是绝不会在这个当口去处理名单的。如果情深似海的话,也舍不得那么快就将师傅雷公归入阵亡名单。这种处理,又能煽乎出什么情份来?把好演员的表演都搭进去,一起糟蹋了。
另有一处,排长雷公对新兵说,你要让你的敌人尊敬你。这哪像是入朝作战时期一个山东老兵说的话,这是21世纪军事史学家的语言,或者是《长津湖》剧作家自己的语言。
当电影中,美军陆战一师师长,举手向冻死的中国士兵敬礼的时候,我原先希望向编导们致敬的手,却不听话地举不起来。坦白说,我宁愿是我过于苛刻了。我宁愿相当数量的观众,并不认同我的看法,认为编导们的处理,比我的意见更为合理。因为,长津湖畔英雄们死得那么安静、那么安静。最起码,我们首先应恭敬而认真地还原他们,作为对埋伏了整整六天六夜的129名冻亡士兵的垂泪纪念,而不是别的。
殉国长津湖的勇士们,请接受我深深的鞠躬。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