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不失冒犯却清楚地完成了表达,这部电影直击我们的时代!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04   浏览次数:171

这两部电影,《爱尔兰人》小编曾经盛赞。而《教宗的承继》,这部靠着两位大男主挑大梁的好戏,同样是年度必看。

无论是两位演员还是两位剧中人物,都是不得不看的理由。先说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凭《沉默的羔羊》拿下奥斯卡影帝,汉尼拔博士这一个角色就足以高悬影史。在强手如林的英国影坛,也是国宝级的老戏骨。

本笃十六世(左)与方济各

彼时,任阿根廷枢机主教的贝尔格里奥(方济各本名)希望向本笃十六世辞职。接下来发生的,却是一次员工提离职直接成了老板的戏剧性事件。

《教宗的承继》

导演: 费尔南多·梅里尔斯

主演: 安东尼·霍普金斯 / 乔纳森·普雷斯 / 胡安·米努欣

类型: 剧情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意大利

现代史上最戏剧化的故事

千万别觉得这个重大题材和宗教背景,会让整个故事显得过于厚重。事实上,哪怕从猎奇视角来看这个发生在梵蒂冈的故事,你照样会大为满足。

而第二次,阿根廷人豪尔赫·贝尔格里奥成为教宗方济各。

在第一次选举时,贝尔格里奥已经作为候选者和拉辛格产生竞争。和此前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一样,贝尔格里奥是教会的开明派,赞同天主教改革以适应当代社会。但拉辛格却是坚定的顽固派,乃至当选后有教民愤怒地称其为“纳粹”。

此时,贝尔格里奥已经多次向教宗提交辞呈,终于得到了回信:教宗请您面谈。

电影的核心剧情,是本笃十六世和贝尔格里奥的三次对话。这段故事当然纯属虚构,但两个人在彼此相处过程中相互倾听、相互走近的过程,给了这之后教宗荣休事件一个足够好的解释。

三次会谈,分别关于教义的理解,自我的迷失以及曾经的罪过。

这是两代教宗之间的对话,也是两种理念和理解的碰撞。他们都没能说服彼此,贝尔格里奥认为的“改变”,始终是顽固派本笃十六世口中的“妥协”。但他们的虔诚和坚定,又让彼此成为最懂彼此的那个人。

2

听到上帝的声音?

《教宗的承继》显然有一定的福音电影色彩,毕竟故事里的两位老人,是天主教认为的现世的“圣人”。但作品很好地中和了宗教元素和世俗性,我们所看到的,是两个虔诚却真实的人。

从人物塑造来说,这部双男主电影的底色不但没有艰涩,反而颇有喜剧式的双人冲突。顽固的拉辛格(本笃十六世)和开明的贝尔格里奥,都将个人理念落实到了人格化。

看拉辛格没听懂还解释一句,ABBA乐队的……

天可怜见,从小进了教会的拉辛格,真的不懂摇滚。而两个人从生活习惯到兴趣爱好,都各种格格不入。

对于贝尔格里奥来说,教宗的生活显然过于奢侈。穿金戴银,还非得跑去住夏宫,梵蒂冈它不香吗?而教宗则不理解贝尔格里奥的不拘小节,鞋带开了直接踩在凳子上系,穿的还是休闲皮鞋,主教标配的红皮鞋就没这问题,没鞋带!

教宗这一脸嫌弃哦……

哪怕是两个人形成了某种和解,一起分享街头买来的披萨,本笃十六世却一本正经地来了一段漫长的餐前祷告,旁边贝尔格里奥已经馋得不太得体了。

带着一点点冒犯,两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眼前。但他们的差异,更在于对宗教理念的截然不同。

本笃十六世的痛苦则在于,他多年来始终在书本和研究里故步自封,却始终没有真正走进这个世界。但如果不理解,怎么可能去“帮助世界”。

当他发现自己已经走得太远,疲惫和年迈却无法让他从头来过。教宗的沉重头衔,让他越来越惶恐,他的一句台词极其关键:我感受不到主的存在了。

在第三段对话的最后,他们分别为对方进行了告解。两个人敞开心扉的对话,或许也给出了电影对这种理念冲突的答案。正如电影所给出的标语:要建桥,不要筑墙。

3

不只关于宗教

当两位主角在夏宫花园内交谈,双方观点相左,大量人物面部特写带来一种压迫感,强调了彼此之间紧张的关系。而他们所谈论的话题,无一不是天主教最敏感的部分,甚至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困境。

关于天主教儿童性侵案,我们在《聚焦》等作品中多有了解。但在本笃十六世时期,严格遵守《宗座保密法》规定,由教会管治的任何敏感资料都需要保密。

在最终教宗忏悔自己处理娈童丑闻的部分,电影做了一段消音处理。这个片段被许多人批评,认为不够直观和辛辣。但在这部电影里,这种手法或许是最合适的一种。

这是留白,贝尔格里奥渐渐睁大的眼睛里,写满了震惊愤慨;这更是模糊,是教宗暴露出自己走下神坛那一刻的胆怯和私心。

许知远在《十三邀》里从来不曾改变的论调是:这是个精英失位的时代,这是个粗鄙化的时代。他曾问马东这个时代是否不够好,但马东的回答是,“我没那么自恋。”

大众文化在这个时代正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多视角的层次,有些人拥抱改变,有些人选择反思。对错,或许只有历史有资格评判;在当下,任何一种论调都值得接纳,唯一值得商榷的是,认为自己站在正确的一方,而放弃沟通。

之所以会有这场置身丑闻和危机下的对话,是因为教会这座大厦给自己垒起了太多的墙,里面的声音出不去,外面的风声进不来。在思想上僵化,在形式上又摇摇欲坠。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那句话,“要建桥,不要筑墙”。

在这个令人哑然失笑的结果里,电影再一次不失冒犯却清楚地完成了自我表达,关于宗教,关于时代,关于我们。

公号:藤井树观影团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