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跨过围墙,翻越屏障,就能获得自由?穿越内心的《肖申克的救赎》-一部电影能够影响几代人?可能在每个文明时期都有不同的经典电影出现,这种经典会击穿人的外壳,直击你内心柔软之处,让你不明觉厉。这部电影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电影”,虽然我感觉有些夸张,但它确实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
真正优秀的电影不是如流星般一闪而过,而是它能透过影片的故事揭露社会的现实、人性的善恶和人生的道理,所传递出来的价值会像一颗种子一样在人的心里生根发芽,当再次观影时,有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肖申克的救赎》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安迪被冤枉入狱,在几十年的牢狱生活中他始终坚定目标,对未来抱有希望,最终逃出了密不透风的高墙。观众不难从影片中感受到人的希望与压抑的社会环境,两者激烈的对垒,正是透过主人公的故事展现出来。
救赎一词十分贴合影片的主题,在影片可以体现在三种层面:
其一是主人公安迪的自我救赎,从被冤枉入狱以来便不让自己沦陷于监狱生活,对狱友的抗争、坚持不懈的挖洞等都是自我的救赎,逃离监狱并不是越狱,若本无罪而被剥夺自由,越狱可以说是对自由的救赎。
其二是安迪对狱友的救赎,为带来狱友生活的希望,给予他们啤酒、音乐、营造舒适的图书馆,为好友瑞德吹起心灵慰藉的口琴,种种行为都是带给他人精神和心灵的救赎。
其三是安迪对肖申克监狱的救赎,因为安迪的出现,“姐妹花”受到严惩,监狱出现了音乐和图书馆,比起之前冷冰冰毫无人情味的监狱,似花多了一丝光亮。
自政府与统治阶级出现后,法律慢慢成为匡扶正义的工具,也成为了自由的枷锁,若立法者不公,法律存在缺陷,公众的正义便难以被维护甚至深受其害,主人公安迪的遭遇便是典型。正如卢梭所言“司法不公比一般的犯罪所带来的伤害更大”,法律体制下的惩罚制度、监狱管理制度不知不觉便形成了阻挡光明的高墙。
在监狱生活了50年的老布,被假释后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生活感到陌生和恐惧,他无法适应于是选择了上吊自尽,多么讽刺,难能可贵的自由却把一个人逼入绝境。正如瑞德所说“监狱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之后,你离不开它”。一个人在监狱中从想跳出体制化,到离不开体制化,可见体制化对人的影响,引人深思。
影片之所以受到诸多关注,正是因为所要传递出来的正能量,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般的希望,让无数在生活中挣扎的人群感受到光亮。
瑞德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深受体制化影响的他说出这句话完全不出乎意料。安迪却告诉他,记住希望是好事,美好的事情永不消失。
因此安迪能够用二十年的时光挖开无人能想象出的洞,当他越狱后站在暴雨中呐喊,接受暴雨洗礼时,如同洗去一身的污浊,重受希望的照耀,观众的人也为之震撼,灵魂仿佛也在微微颤抖。
自由与希望永远充斥于人的一生,人只要存在着、生活着,便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我们始终会被各种条条框框所束缚着,活着的意义或许就是追寻自由。
然而,多数人面对困难往往想的不是解决办法而是不可能,瑞德与安迪便是鲜明的对比,面对困难的态度有可能决定着未来生活的境遇,任何时候都要不言放弃,将苦难化作动力,勇敢的奋斗下去。
影片区别于其他影片的地方在于,故事的叙述并不是以主人公的视角展开的,而是采用了瑞德这个人物来做旁观者,也就是第三人称叙述。通常独特的叙述方式,是站在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的立场进行叙述,多数情况下叙述者掌握了上帝视角,能够知晓事件的前因后果。
而影片中的瑞德则是故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与观众处于同一视角下,更是增添了安迪人物角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使角色更加丰富和饱满。
从救赎到体制,从希望到火种再到人性旁观者,这部电影好像无时无刻都在启迪着我们自身,人可以走出体制化的高墙,却始终无法走出内心的高墙,当心一旦陷入泥潭之时,很难拔出,除非有着上帝视角才能够面面俱到,或许应该如孔子所说那般:“吾日三省吾身”,才能够认清自己。
“我们汲汲于生,或汲汲于死。但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梦想的启明星在天空闪烁,希望的晨曦就照耀着人生”。只要心存希望与自由,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苦难,没有过不了的关卡,坚信所有的困难只是暂时的。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