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关学曾:北京琴书创始人,因张艺谋电影被人熟知,明星关晓彤爷爷-“安红,俺想你!”
1997年初,张艺谋导演的第一部都市剧《有话好好说》在全国上映,创下了790万的票房记录,成了当年的票房冠军,而随着这部影片的热映,电影中那段京味十足的插曲,也留在了很多观众的记忆中:
“我从小在北京,土生土长
没招过谁,没惹过谁,总想要点强
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我买了一个电脑
爱如珍宝,小心翼翼,在书包里装”
而这插曲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就是北京琴书的创始人,人称“琴书泰斗”的关学曾。
关学曾: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张艺谋有一次在采访中说:“关老爷子在电影里边,创作的这几段唱,真给我这片子添了不少的彩儿啊。”
的确,电影《有话好好说》中的这几分钟插曲,唱词诙谐幽默,生动自然,唱腔婉转细腻,京味儿十足,又与电影的内容高度契合。这一次配乐的效果,张艺谋导演也非常满意,而正所谓表演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关学曾之所以有这样的艺术造诣,和他早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关学曾原名叫关士卿,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困,只断断续续地念过两年私塾便辍学,十岁出头便开始做小生意,比如说卖臭豆腐、山里红,赚钱补贴家用。关学曾的父母都是满族的旗人,母亲喜欢唱小曲,一有空儿便经常在院子里唱上几段。受父母的影响,关学曾从小就喜欢曲艺。
关学曾小时候很喜欢听书,可是那个时候家里穷,没有钱,他就偷偷去听蹭书。听完以后,回来自己也哼哼两句。家里看他喜欢这个,干脆给他找个师父。
十三岁的时候,关学曾先后拜了两位师父,学习单琴大鼓,以及乐(lào)亭大鼓。
关学曾十四岁就开始了闯天桥、上庙会的日子,他运用从师父那里学到的技巧,过起了民间艺人“平地抠饼”的生活。
“平地抠饼”是曲艺老艺人的行话,意思是靠着自己的手艺吃饭,没有其它的东西帮衬,有本事,就有饭吃,没本事,就饿肚子。在北京天桥,当时也是有各种曲艺形式,共同激烈竞争的地方,要想在这个地方扣出一块饼来,谈何容易。
据关学曾的儿子关少曾回忆:“关学曾的一个师父,石金荣老先生,当时有一场演出,父亲这时候年龄小,还没出师呢,跟着师父撂地演出,前面有别人演出,但是别人没来,石老先生说,你先垫个场儿。父亲就这样上了场,唱的琴书。”
这是关学曾学艺以来,第一次当着众人表演,非常突然地被推上了台,关学曾非常紧张,他在回忆录里写到当时的情景:“我也想像师父盯着大伙,把大伙吸引过来,可是我不敢,只敢偷偷扫大家一眼。”
没想到这一唱,让曾雪曾唱火了,从打唱完那次以后,他跟着师父去护国寺、鼓楼、前门、天桥正式登台演出,师父说:“行了,这回你成了。”
关学曾十四岁开始正式登台,从天桥、庙会唱起,过着民间老艺人平地抠饼的生活。关学曾唱到二十岁,已经进了有名的书场,也有了固定来捧场的听众,那时候只要他出场,肯定满座,听众爱听他,是因为他包袱抖得恰到好处,唱得更是字正腔圆,有滋有味。
关学曾:北京琴书的创始人
后来关学曾通过努力,自成一家,人们管他称为北京琴书的创始人,那什么是北京琴书呢?
北京琴书是曲艺的一种,过去最早叫“
梨铧调
”,是在采育、安次那一带流行。为什么叫梨铧调呢,因为过去农民耕地的梨坏了,拿下来的那两小铁片敲着,唱着小曲,就是民间小曲。
这种从梨铧调发展起来的民间小曲,在清朝中后期,被改称为“
五音大鼓
”,因为除了演员的说唱以外,还有扬琴、三弦、四胡、鼓板作为伴奏,共有五种声音,故而得名。
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五音大鼓被带到了北京天桥一带表演,北京通县乐亭大鼓艺人翟青山在广播电台演唱时,改用一张扬琴伴奏演唱,故而改名为“
单琴大鼓
”。等发展到关学曾演唱的时候,他对唱腔进行了简化改革,同时加重了北京语言的地方特色,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曲种。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关学曾才把这个曲种定名为“北京琴书”。
说起“北京琴书”这个名字的由来,这其中颇有缘由。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为了慰问在朝鲜前线英勇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鼓舞士气,国家将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组织慰问演出团,奔赴朝鲜前线为志愿军演出。当时,关学曾带着他的琴书,也来到了朝鲜战场。
据关学曾的儿子关少曾说:我父亲去了两次朝鲜,演出时一报他这节目,说下一个节目,由关学曾演唱的“琴书”,我父亲那时候还没什么想法。后来第二次赴朝的时候,还是这样报幕称琴书,当时就有“徐州琴书”、“山东琴书”,反正挺多,都有地域特色,等回到北京来以后,我父亲就琢磨,他觉得我自己又是北京人,我又代表北京演出,干脆我把琴书前边加两字,北京,所以这不是就叫“北京琴书”了。
关少曾说:过去我父亲说大书,人家讲话,有时候都“净街”,就听到收音机放北京琴书,北京过去登三轮的就全站那儿听了,十二点就准时听。过去都这样,因为他没有别的娱乐活动,他只能是听这个广播。
曾经能够“净街”的北京琴书,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形式的极大丰富,早已不复往日的辉煌,甚至,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面对这样的状况,关学曾非常着急,为了怎么才能把观众重新吸引到书场里来,特别是如何让年轻人来欣赏北京琴书,关学曾可没少费心思。
关少曾说:他说现在曲艺演员,你跟这唱很长时间,唱25分钟,这年轻人就坐不住了,他说也要面对年轻人,也要让年轻人了解这东西,所以他就老写小笑话,所以他就满世界买笑话书,从其中提炼创作,所以他写的《长寿村》、《生男生女都不一样》、《礼尚往来》,他写了好多,后来还自己个儿的作品命名一个名字,五分钟艺术。我的五分钟艺术,我保证你在五分钟之内,我唱出这个段子以后,我要给您逗乐了。在乐的当中,您能体会到,我这个段子是什么意思。
正当关学曾潜心研究“五分钟艺术”,为北京琴书的推广,煞费苦心的时候,张艺谋导演的邀请不期而至,这个宣传北京琴书的机会,让关老很是振奋。
其实当初张艺谋导演找到关学曾来为自己影片配插曲,也是有着很多机缘巧合。
为电影《有话好好说》配插曲
张艺谋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提出来,说我这电影里头得做点音乐,而且还得有点唱,它主要以一个很时尚的,这么一个大的城市,喧哗的、现代化的城市,就想跟传统的东西能结合在一起。
张艺谋当时说的“加唱”,这个“唱”指的并不是唱歌,而是中国传统艺术里的戏曲或是曲艺艺术里的唱。
《有话好好说》这部现代都市剧,讲的是发生在北京的现代故事。怎样才能符合张导演一贯的配乐风格,给影片找到最合适的音乐。当时剧组的音乐总监向张艺谋推荐了一个他认为最合适的人选。
音乐总监说:“我给您提一个人,说北京琴书关老先生,如果要为咱们这个片子唱,那是太好了。”
可是张艺谋没有听过,说什么叫北京琴书啊。后来张艺谋才了解到,北京琴书是北京曲艺的一种,北京琴书,产生于北京、根植于北京,说唱结合,京腔京韵,唱词幽默而且表演生动,而这一回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讲的正是一个发生在北京的故事。这北京的故事配上北京琴书,两者刚好契合,于是张艺谋决定,这一回自己的电影里,就用北京琴书。
关少曾说:“音乐总监来家里以后,就跟我父亲把这话给说了,说这一次张艺谋拍一个电影,叫《有话好好说》,说希望您能给来唱,我父亲当时一听,我唱什么呀?怎么唱呀?说你们有没有词啊?音乐总监说您先说同不同意吧,父亲说我同意。”
当初,能够有机会为大名鼎鼎的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配唱插曲,关少曾看得出来老父亲非常高兴,作为儿子,他了解父亲的心思,他知道父亲把这一次配唱插曲,看作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宣传北京琴书的大好机会。
就这样,当年已经74岁高龄的关学曾,准备把自己的浑身解数都使出来,迎接这次挑战和机遇。可是,唱词送来了,关老一看,却犯了愁。
关少曾说:“我父亲这么一看,说这不成,这不符合曲艺演唱唱词的规格,应该得合辙押韵,父亲说这唱不了,你看能不能这样,你们把片子给我拿来,告诉我从哪到哪是要加唱。”
关老之所以向张艺谋导演提出,自己写词来配唱,其实是因为,北京琴书的唱词唱腔,有着自己的规律,一般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演唱时,一般是前半句数说,后半句上韵拖腔,除了尾腔要落在一定的腔调之外,其它则随情绪节奏的变化灵活处理,似说似唱,所以听起来通俗入耳,亲切感人。
可是,剧组送过来的唱词,不符合北京琴书的表演规律,所以必须重新改写,在明白了关老的想法之后,张艺谋同意了他的提议,没多久,影片的相关资料,就送到了关学曾的家。
关少曾说:“我父亲就天天在家就看这个片子,老看这一段,反复看,后来他开始就写了。当时张艺谋导演指定要写“买了个电脑,看打架”这事儿,规定两天内交稿,没想到关老一天就给写好了,这就是那段脍炙人口的“我从小在北京土生土长”
张艺谋一看稿子,点头说行,就是它了,可还没等录音,音乐总监又过来传话,说导演要求再写一段,关于“赔电脑”的事。
写好了,导演又让加上一段,这一次是写“年纪轻轻,找不到媳妇”的事儿。关老迅速找感觉,紧接着写出了“论模样,不数第一也数第二,谈了六个吹了三对儿”的那一段。
当时他唱这段子的时候,是74岁了,那是没白天带黑夜地写,而且他写起东西来是非常认真的,最后写成了,张艺谋一看写的这东西,太好了。
关老写的这三段唱词,几句话,就把主人公的背景和事件的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同时又非常地朴实和幽默,与电影中人物的心理,和电影的情节,配合得更是天衣无缝。当时,张艺谋导演听了之后,也是大加赞赏。要知道关老唱了一辈子琴书,也写了一辈子琴书,能够因时、因事地随机创作唱词,并随口演唱出来,那正是关老的绝活儿。
关少曾:作为一个曲艺演员,都有这个现场抓词的本事,看见什么唱什么,看见什么说什么,都要学会这个现场抓词。但是我父亲,假如说,今天这个工厂庆祝多少周年,他到那以后,他稍微了解一下,他就能把一小段唱词写下来。
当年,关老把写好的唱词交给张艺谋的时候,张导演非常地满意,三段琴书唱词儿,加起来不过寥寥两三百字,不但和情节配合得天衣无缝,又有地地道道的北京味儿。张导演当场拍板,决定进棚录音。录音当天,张艺谋也来到了录音室,
到了录音棚以后,我父亲是一气呵成,当时 他们听完以后,张艺谋给鼓掌,太感谢您了,我想要的就是这些东西,又很通俗,大家伙儿又听得懂,太好了。
关老走向影视的首次尝试,让没接触过琴书的人们,领略到中国传统曲艺的魅力。北京琴书这一古老的曲艺形式,又重新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艺术传承
后来在儿子关少曾的支持下,关学曾将北京琴书拍成了MTV,如今在网上能够找到这些影视资料。此后,关学曾考虑起北京琴书的传承问题,他本来对儿子关少曾寄托了子承父业的期待,但是儿子似乎缺少了一些艺术细胞。于是关学曾开始广收门徒,从1986年起,关老在家办起北京琴书讲习班,关学曾说:“不管你是谁,你来了,我就愿意教”,并且还中午管饭,一碗老北京炸酱面。这种情况一直坚持到非典时期(2003年)
2006年,关学曾因病去世,他的一生非常执着于艺术追求。
如今,关学曾的孙女,就是娱乐圈当红明星关晓彤,开个玩笑,话说她那一首火爆全网的《你叉叉》,歌词充满了诙谐幽默,是不是也从爷爷的传统曲子里吸取了天赋和灵感呢?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