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周末荐片|移民美国又沦落台北受苦?林嘉欣带来了这部泪点 回忆杀亲情佳作-【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朋友们,又到了周五荐片的时候,祝大家周末愉快~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一部刚刚释出资源,备受影迷期待,由林嘉欣主演的台湾文艺亲情片《美国女孩》。
去年金马奖,影片就以黑马之姿,获得最佳剧情长片等七项提名,并最终拿下最佳新导演、最佳新演员、最佳摄影三项大奖。
除了专业奖的认可,《美国女孩》还收获了大多数观众和业内影评人的喜爱。力压让贾静雯荣膺影后且题材相近的最佳剧情片《瀑布》,成为观众与国际影评人的票选最佳。
观众的青睐,或许源自《美国女孩》既隐秘私人,又不乏怀旧共鸣感的移民故事选题。
在我们的主流印象里,聚焦移民话题的华语家庭片,如李安的《喜宴》《推手》,郑晓龙的《刮痧》等,拍的多是华人在北美的“客居”生活。
它们聊文化隔阂,谈身份焦虑,也讲代际冲突,从私人亲情到东西方社会文化,处处针尖对麦芒。激烈又不乏日常感的文化矛盾戏剧性,往往是这些影片的最大看点。
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此类以文化差异做文章的移民题材似乎难再激起观众兴趣,鲜有佳作。
2019年,藉由生死谎言,呈现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亲情片《别告诉她》,虽在北美风行、票房口碑俱佳,但二代移民导演王子逸和不漂亮的主演奥卡菲娜,对国内普通观众来说全然陌生……即便故事拍得很有人情味儿,也难激起大众观影兴趣。
《美国女孩》也是一部移民拍摄的移民题材电影,导演阮凤仪便是从台湾移民洛杉矶的华裔。
这位在90年代末,跟随母亲从台湾迁徙到美国的移民,并没有沿着老套路再侃文化,也没有以外来者姿态想象故乡。而是选择开掘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从美国无奈返归台湾的“反向移民”故事,颇具新鲜感。
2003年,移民美国五年的母亲莉莉(林嘉欣 饰)因罹患乳癌,抱病带着读初中的大女儿芳仪(方郁婷饰)、读小学的小女儿芳安(林品彤 饰),从洛杉矶回到台北新店,与疏离多年,时常在大陆做生意的丈夫(庄凯勋 饰)团聚。
在台湾经济下行、非典疫情四溢等外部压力影响下,处于术后化疗阶段的莉莉,与渴望返美的大女儿芳仪,冲突愈发激烈。母女间的矛盾在小女儿芳安生病,被迫在医院隔离时达到高峰。一个家庭正在分崩离析……
在移民题材的大类之下,《美国女孩》选取的,其实是台北普通家庭在2003年的生活截面。
在母亲莉莉和大女儿芳仪的视角交替之间,我们看到、听到的,是餐桌上普普通通的一蔬一饭;是播报非典疫情的车载广播;是校园里老师不喊下课学生就不该动弹的严肃课堂;是莉莉塞在丈夫行李里的口罩;是慢到怀疑人生的拨号网络与超厚台式电脑;是街边商铺循环的周杰伦、蔡依林情歌……
电影对近20年前城市生活的"复古"呈现,也召唤出属于一代人的记忆,怀旧氛围浓烈。
而03年非典肺炎蔓延的背景,小女儿因就医看诊而被强制隔离的意外事件,又与我们当下的现实疫情生活,形成令人恍惚的对应,让这个有一定时间、地域距离的移民故事,产生强烈代入感。
在怀旧又当下的日常叙述里,《美国女孩》也涌动着真实细腻且充满张力的复杂情感。一家人面对癌症的“濒死体验”,加上母亲与大女儿两代“美国女孩”的挣扎关系,让电影有了跳脱移民议题的情感深度与亲情哲思。
影片着力塑造的,是母亲莉莉与大女儿芳仪因“美国”而起的冲突。
母亲是美国梦的切实践行者。
通过自己和丈夫的奋斗,她一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让身为移民二代的女儿们,在不知“美国梦”何为的情况下,就过上了前一代“梦中的生活”。并把那边的轻松自由,视作理所应当的日常。
母亲患癌,家道不可避免地中落,生活也不得不从美国时间调回到台北时间。
女儿们年龄尚浅,很难快速理解母亲乳房里的硬块,跟她们剪短头发、穿上统一校服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也看不到母亲因化疗大把掉落的头发和父亲冒着疫情去大陆出差的风险。
她们更难以察觉,父亲奖励的自行车、梳妆台,跟母亲带她们去吃的香蕉船冰淇淋,作为意外之喜,对于大人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样的决心。
但大女儿的一句“我要回美国”,还是不留情面地照出了整个家庭“由奢入俭难”的尴尬。
处在家庭旋涡中心,承受并制造这一切的,是母亲莉莉。而她的心酸苦楚,在这个东方家庭里,却难以开口言说。
母亲缄默的操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道死亡的阴影,笼罩在所有人心头。
大女儿为演讲比赛写下的心声——“母亲的恐惧会成为我的恐惧,她的软弱也会使我软弱”,其实也是整个家庭暗地里的心灵写照。
因此,无论是前段的紧张加码,还是高潮时激烈的母女打架场面,抑或是最后无声的和好,母女乃至家庭关系的张弛之间,都有着坚实又细腻的情感基础。
一个简单的“相爱相杀”,远不能表达其中的复杂。
癌症、母女失和、台北VS美国……这些极具戏剧性的话题,很适合打造一出满屏金句、狗血眼泪齐飞的耸动家庭伦理大戏。但《美国女孩》还是在整体克制的风格里,以日常又不失穿透力的细节,把一个有距离的题材,变成一个彷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并唤起我们的情感。
演员们自然又不失表现力的演出,也为整个故事提供了不错的感染力。
如果说影后林嘉欣演得好算不上意外,那大女儿芳仪的扮演者——方郁婷的表演,则相当惊人。
少女面对家庭变故时的不解、担忧,以及青春期的叛逆、尴尬,都被她诠释得生动又自然。
芳仪偷跑进马场,试图驯马的一场戏里,她既要和动物演对手戏,又得兼顾心理活动的表现,难度不小,但她也完成得有模有样。全片表演之成熟,让人难以相信这竟是她首次出演电影。
移民美国,对于整个亚洲来说,从过去和现在或许都是绕不开的话题。而在不同时代、或者讲述不同时代的“移民电影”里,我们也能看到社会和一代又一代移民们,对于“美国梦”的认知和思考,在不断变化。
1985年,杨德昌就在《青梅竹马》里,借侯孝贤之口,道出一句:“美国不是万灵丹,它只是短暂的希望,让你以为一切可以重新开始的一种幻觉”,逼迫我们以决绝的勇气,正视此时此地的生活。
三十多年后,《美国女孩》则用父亲豁出去的提问(真心觉得美国好,还是想逃避?),给了女儿成长的方向。
导演想借片名“美国女孩”表达的,更多是一种身份的尴尬。“移民生根不易,回来又难再融入”的两难境地,也在暗里直指向美国梦的落空……
一代母亲的失败,二代女儿的失落,都直指奋斗的不可预测性,用一种无奈又温情的方式,提醒我们珍视并接受当下。最终也在失落过后,走向了因爱与温情达成的和解。跟自己,跟家人。
从家庭片的范畴来看,它比讲述台南大家族故事的《孤味》更简约现代,对照同样描绘母女关系和疫情生活的《瀑布》看,也别有滋味。
(文/motion)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