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任冶湘、张闽、郭凯敏、马晓伟、蔡国庆,众星云集的上影厂经典-文:宿夜花
电影《青春万岁》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改编自王蒙同名小说的一部故事片,它由黄蜀芹导演,任冶湘、张闽、梁彦、秦岭、张海燕等女演员主演。此外,郭凯敏、马晓伟、蔡国庆也参与演出,可谓是众星云集。
《青春万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的一所北京高中的几位女学生的故事,通过对于这一特定时期学生、青年、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描绘展现了那一时代的人物成长,歌颂了一代人的青春。
01、从小说到电影
通过王蒙的《青春万岁》六十年(外一篇)可以得知《青春万岁》作为王蒙的处女作长篇小说在1957年部分章节在《文汇报》上连载,个别章节在《北京日报》上发表,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正式出版。
正式出版后,作家张弦(担任编剧的电影代表作有《上海姑娘》、《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有机会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但一直没有导演敢于接手。
黄蜀芹同张暖忻、陆小雅一样,是第四代导演中女性导演代表,是著名导演黄佐临之女。在当时,她虽然给谢晋导演的《啊,摇篮》、《天云山传奇》担任副导演且独立执导的《当代人》大获好评,但仍旧是个“新导演”。
而在80年代初,导演纷纷醉心于“纪实美学”,“反思”题材、探索当下生活成了当时常见的电影取材方向。这样一部讲述50年代生活的电影在当时来说甚至是不合时宜的,无论是对于电影界或者观众而言。
而在导演黄蜀芹的“真挚的生活真诚地反映——我拍影片《青春万岁》”一文中可以看到导演的出发点是还原历史、力图展现最纯粹的时代风貌,而淡化个人情感色彩。这一点对照黄蜀芹同一时期的另一部作品《童年的朋友》来看则更容易理解,如果说《童年的朋友》是“延安情结”的投射,那《青春万岁》则是处在新旧社会交替下一代人青春的美好写照。
02、父辈的美好青春
电影讲述的是50年代初期的高中女生生活,她们的青春、活力、激情使得电影有种浪漫主义色彩。而电影故事又是发生在百废俱兴的建国初期,当时全国上下充斥着蓬勃的朝气,在这个背景下,电影里那些富有激情的理想主义式台词便显得自然妥帖。
篝火晚会、学俄语、唱《喀秋莎》、看外国电影、野外露营都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富有强烈的时代感。这种画面在回忆的滤镜下无疑是无比美好又动人的。
电影的理想主义色彩在满怀热情与理想的角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张闽饰演的郑波则是其中的代表,她在解放前年仅十多岁便参与了地下工作,结识了田林(郭凯敏饰),是个地地道道的“少年布尔什维克”。作为学生干部,她关怀、鼓舞他人,她用坚强的意志与不屑的努力取得了文化成绩上的进步。
而电影中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无疑是任冶湘饰演的杨蔷云。她自内而外散发着一股灼人的热情,她炽热如火般的激情即便是一时间令人难以消受但还是很快会感染着大家的情绪。电影中也没脸谱化地将她塑造成了正面典型,她的理想主义式的热忱甚至被有些同学认为过于简单与毛躁。
电影中杨蔷云若隐若现的爱情线处理得也颇为巧妙。尤其是在溜冰场的这场戏,在这里暂且不提两人的互动对话是如何的巧妙,仅仅透过这场戏我们可以看到杨蔷云不仅内心是一尘不染(她描述的故事中的阳光、溪水与雪花),她对张世群的爱慕也建立在他同样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成熟青年这一基础之上。
而电影为了加深这点,便安插了蔡国庆的这个角色,他作为杨蔷云的学弟,他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且缺乏自信的,对于杨蔷云来说他缺乏吸引力(她曾对张世群说她喜欢飞一样的生活,这便更好理解她的价值观和爱情选择)。
电影中对杨蔷云家庭背景是淡化处理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宁与呼玛丽。
苏宁成长在一个资本家的封建大家庭,曾遭到军阀姐夫的残暴对待,哥哥苏君作为旧社会的学生也终日颓靡。正如杨蔷云所说,她处在一个发霉的家庭之中。呼玛丽成长在孤儿院,所接受的教会教导使得她精神消沉,终日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
而电影故事发生在52年的中国,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便是当时复杂环境的写照,仅仅是几个生活在不同家庭人物的矛盾便体现了旧的传统同新的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冲突。
而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物在不断认识、不断帮助下,在时代的号召下,共同成长并融进时代洪流中。那种充满理想主义的青春热忱、那种奉献的快乐是父辈们美好的记忆,是年轻一代闻之倍受鼓舞的力量。
03、青春:对爱与美好未来不变的憧憬
与很多朋友看法不同的是,我并不认为电影的台词是口号式的。恰恰认为电影在台词处理上是合乎人物性格与情感的。
吴海燕饰演的吴长福虽然学习一般,但性格憨直爽朗,她会说出“吃肉的时候注意力最集中,吃白菜的时候就差点”。杨蔷云生气时讽刺道“中国人说中国话,起码语法是对的”。
电影中女性人物的成长也颇有意思,她们不是在口号式呼喊中成长的,她们的蜕变离不开女性情谊的感染。苏宁和呼玛丽是游离在主流形态外的人物,苏宁在杨蔷云的感染下敢于反抗腐朽的家庭并走出心理阴影,呼玛丽也在郑波等人的鼓舞下走出自己被禁锢的思想、逐渐成长。
而杨蔷云与苏宁在树下勾着小手指说道“咱们俩互相喜欢好了”使得这种女性情谊从一般室友升华到精神之友。
电影中有着浓浓的民国左翼知识分子风范的袁先生有句台词是:“我的时代造就了我,你们的时代造就了你们。”
结合导演的创作出发点,不难看出电影讲述的是50年代的故事,展现的是一代人的故事,但关于理想、青春、爱情、事业的话题却是永恒的,只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导演的不加评判反而会让不同时代、不同价值取向的观众能更好地用自己的视角去感知电影、体味故事。
剥离了时代背景,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
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共同努力为了未来而奋斗,放在任何一代人的身上都是一样的。
电影中的女性同学之情、杨蔷云含蓄又余韵无穷的爱情都使得观众看罢感到世间真情的美好。
无论是同窗情、舍友情、闺蜜情、兄弟情抑或是爱情,对美好纯粹的感情向往都是青春时最美好的。青春之时,还没有被现实侵蚀,对一切美好有着最强烈的渴望。我想这也是为何电影如今看了仍旧令人神往的原因:无论在什么时候,对爱与美好未来的憧憬是不会变的,而追逐美好的过程是美妙的。
本文版权归宿夜花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