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当《天赐的声音2》逐渐沦为闹剧,人们才明白张学友这段话的深意-作为华语乐坛又一档顶配音综,《天赐的声音2》开播后成功吸引了外界大量关注。
但和预想中的情况却有些不同,外界十分看好的孟美岐、张韶涵加盟完全没有起到效果,关于嘉宾表演的话题讨论力度,最后还是远远不及评审团的吐槽猛烈。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起点,第一季的口碑稀烂的核心原因竟然被延续了下来。
首期节目中由于数位“乐评人”的呛声,说唱歌手VAVA在舞台上公然回怼,双方剑拔弩张一度导致气氛降至冰点,而片段播出后也迅速吸引了大量网友讨论。
抛开两边立场上的冲突,一个更本质的问题被搬上了台面。
“评审公开点评是否真的具备存在意义?”
从《天赐的声音》第一季播出后,外界就有不少人提议砍掉评审团的部分,虽然表面上丁太升怼哭萨顶顶、质疑王晰、刘维确实能够收获大量热度,实际上这是在透支节目生命力。
当一个音综沦为“吵架”大赛,整个节目定位就出现了偏差,回头看看观众的评价就不难发现,如今《天赐的声音》更像是一场闹剧。
有趣的是在华语乐坛这些年的大型音综里,评审团这种东西似乎总是容易引发争议。
首先《歌手》系列从未设置过评审团,节目组和观众最大的互动就只有投票阶段,虽然也存在“大众评审是聋的传人”这种说法,但有效避免了评头论足的情况。
或许也确实是因为《歌手》舞台上的嘉宾太优秀了,再专业的乐评人也没有资格对这些顶级唱将指手画脚,所以节目组完全不考虑评审团的事情。
然而《我们的歌》《声入人心》《中国好声音》也同样没有设置过评审团,甚至《中国新说唱》《我是唱作人》这种偏小众的节目,在互动上也仅限于投票。
反倒是另一档冷门音综《中歌会》,因为存在评审点评的过程,最后导致口碑、评分双双跳水。
其中“毒舌”评审贺冰新甚至被网友骂了整整两个月,这场面完全不输给丁太升。
那么问题又回到了原点,音乐综艺真的有必要设置评审点评环节吗?
对此我个人认为核心点在于“评审究竟是在认真点评,还是哗众取宠”。
不可否认丁太升、贺冰新之流在音乐上有独到眼光,甚至有些时候能够一针见血指出嘉宾的问题所在,但更多时候他们就像是“为了怼而怼”,甚至会上升到人身攻击。
丁太升这一次和VAVA的冲突本质上来说合理,歌词方面确实还有进步空间。
但是当他无视rap的律动,选择用朗诵的方式去读歌词,这就已经不是点评说唱音乐应该有的专业素养了。
其次另一位下场发言的郝雷更离谱,竟然玩文字游戏给VAVA下套,这种行为早已经脱离乐评人的范畴。
而回顾丁太升以往的发言,抨击萨顶顶矫揉造作,指责刘维是综艺混子,这些内容和音乐几乎没有关联性,却被他混淆概念扣在了嘉宾头上。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到疑惑,丁太升是否真的具备足够水准,去点评这些在个人领域登峰造极的歌手。
摩登前企宣这个头衔确实唬人,但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黑刀老师四个字也确实名声在外,但相比他得到的批评也显得微不足道。
不管在滚圈还是哈圈,丁太升三个字的负面评价都是数不胜数,结合他在《天赐的声音》节目里发言,整个判断标准就变得异常模糊。
丁太升或许确实懂音乐,但他却总在做不到所有类型都精通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对专业歌手指点江山。
要知道他们的身份是专业评审而非普通观众,每一句话都应该有的放矢。
所以这就是评审容易挨骂的核心所在——他们手伸过界了。
张学友曾公开表示“老实说那些评
判都不知道懂不懂”,虽然没有指名道姓针对某个人或者某个节目,但也足以代表绝大多数歌手的心声。
在过去大家都以为张学友是指投票观众,直到《天赐的声音2》再度沦为丁太升等人的主场后,人们才意识到歌神的先见之明。
真正被抗拒的是这些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评审团。
所以张学友拒绝所有音综的邀请,除了个人不愿意再回到选秀舞台被指指点点外,也成功避免了被一些别有用心者蹭热度。
只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张学友的地位,为了一点可怜的曝光只能硬着头皮上场。
只望在嘉宾收获这种负面热度的同时,真的能够达到他们所期盼的结果。
最后关于点评是否有存在必要,我给出的结论是“可以有,但最好做到精确分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要让某些人浑水摸鱼”,不知道你怎么看呢。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