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尚食》没能成爆款,差在哪?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237

网上有一种原罪,叫“xx出品,必属烂剧”。

有人说他太投机,绝对的市场导向型;

有人说他没有创作者的坚守;

就连为其挽回口碑的“莫兰迪”色也逐渐走向崩坏;

然而,就创作者的争议从而上升到对剧作本身的批评,未免有些不公。拿这部新剧来说,并非难以下咽——

《尚食》。

豆瓣短评,也好的令人意外。

选角上,两大主演许凯、吴谨言,“傅璎CP”再续前缘,娱乐化明星噱头契合湖南线上受众的观剧调性。

故事内容方面,走的是个人成长传奇搭配历史更迭的路数,以少女姚子衿(吴谨言 饰)入选尚食局宫女,精研美食技法为励志主线,串联起自明永乐起三代帝王的故事。

历史之宏伟与家庭之精妙尽收眼底。

而且,小心翼翼的创作态度,延至《尚食》的各个方面。

就拿本剧主打的“古装励志美食大剧”来说,此三大元素也尽可能做到了精细、精巧、精美,使那些吹毛求疵的观众可以少些抱怨。

古装与历史仅有一步之遥,即影像中的道具、人物,以及该细节背后能否反映历史演变以及权力更迭。

历史框架的搭构上,《尚食》更像是美食版《大名风华》,历史线索从朱棣(于荣光 饰)、朱高炽(洪剑涛 饰)到朱瞻基(许凯 饰)。

角色外形上,较还原历史。

朱棣并行厂卫制度、完善文官制度,为后来的内阁制打下基础,尽显永乐威严,迁都北京等细节也有据可考;

相比之下,朱高炽以仁义治国,赦免旧臣、平反冤狱、废除苛政,“身宽体胖”彰显宅心仁厚。

不少熟悉明史的网友扒出,《尚食》多处细节尽可能遵循史书记载。

对于尚食与其他官职间的关系以及地位,剧中借方典膳之口道出,个中专业细节与《明史》记载相仿:

“后宫有六局一司,即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宫正司;各局主事皆为正五品女官,尚食局由孟尚食主事,下有司膳、司酝、司药、司饎四司。”

朱瞻基见朱棣在朝堂上吃饼,且袖口不大干净,朱棣却说:“朕身为一国之君,富有四海,每天换十件衣服又怎样。孝慈皇后(马皇后)一生俭朴,身外之物也就不想了,旧衣服穿着舒服。”并还想借此让大臣惜福。这一典故引自《明实录》。

细微的文化考量,也足见《尚食》的功底。

譬如李白的《静夜思》,剧中吟诵为“床前看明月”“抬头望山月”,看似跟我们经常说的“明月光”“举头望明月”不同,实则该版本依据的是北宋宋敏求增补刻本《李太白文集》。

再如王维晚年隐居辋川于清源寺壁上所作的《辋川图》,只因朱元璋做过,加之朱棣尊崇儒教、推崇道教,唯独整顿、限制佛教,所以《辋川图》佳肴雕刻中的僧侣形象算是犯了忌讳。

倘若历史细节太过精细,一板一眼,则少了些戏剧张力,所以人物塑造上,《尚食》加入了“女性奋斗史”的巧思,女性的横向乱斗变成了纵向师承。

成长,不仅是一个人的技巧历练,还有各自对饮食文化的态度。三位女主人公,不同的人生经历与厨艺特征相得益彰。

苏月华(王楚然 饰)童年时期,据传母亲与人行苟且之事,身披命案后不告而别,这才使得她进入宫中,寻找母亲下落。少年经历,塑就了她傲慢、清冷的性格特点,刚开始虽对姚子衿没有敌意,但也不知该如何示好。

这一性格,使苏月华在厨艺方面显现出“博”的一面,菜肴也多为考验手工的精巧习作,形态与色泽上极为讲究。师傅王司膳收她为徒,并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她,也是看中了她的耐心与学识,想让她在今后能够修撰菜谱。

不同于苏月华名厨世家的身份,殷紫萍(何瑞贤 饰)则是一介丐户。因家道中落,受尽歧视,生命力顽强且不服输的她为了逆天改命,冒名入宫以争尚食之位。

性格偏狭、深知微寒疾苦的她,开场显现出刁蛮一面。好在有一颗善心,并在姚子衿的点拨下走向正轨:“不管世人厌你憎你骂你,终有一日你要向世人证明,你可以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厨艺上,殷紫萍以“杂”著称,食材也多采取一些品尝百姓家的食物。虽不注重样貌,但入口总给人饱腹之感。

姚子衿则处于二人之间。本被明仁宗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选中入宫,与朱瞻基两小无猜,却因变离宫。朱棣亲选胡善祥为太孙妃。但姚子衿并没有明抢,反而退守谋事业,至于感情则保留好感。

厨艺上,姚子衿独辟蹊径,旨在求异。医药烹肉,甚至以酒入膳,为的是通过食疗改变饮食者的体质,按现在来看算是种健康饮食。不同于好看、好吃,姚子衿更注重吃得健康。

说到《尚食》中的美味佳肴,精美的画面以及有历史做支撑的烹饪场景,在力求好看的同时,也让观众学到不少美食知识。

食物是情。比如那道以蒸鸽、鸽子蛋为主料的“子母会”,便用于唤起朱棣对皇后的回忆,从而使其想起母子深情,不再发难于太子。

此外,剧中食物更象征饮馔之道。庖厨就像医生,对所选食材的效用要有所体察,不可胡乱烹饪。这样才会有敬畏之心,不然食补与不知病情的乱开药方无异。

另外,厨艺的教学更有“有教无类”的意味,有心的宫女也可以来听讲,足见饮食之道的开阔襟。

制作层面,《尚食》可谓面面俱到,这也使得本剧后来居上。

据云合数据显示,《尚食》3月5日的正片有效播放市占率为6.37%,紧跟《人世间》《假日暖洋洋2》这样的口碑剧以及贺岁轻喜剧之后,甚至甩掉了拥有白百何、雷佳音加持的中年偶像剧《我们的婚姻》《相逢时节》。

然而,客观数据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观众主观口碑的爆棚。

对此,一味指责主创倒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与其怪罪创作者,不如探讨一下此类剧作类型的问题。

不妨将此类剧概括为“家眼看历史”,即历代王朝更迭史不过是家族史,不过是家大家小而已。这样一来,编剧写出些“都是大猪蹄子”之类的话也就不算什么了,反正都是借女性之口抱怨、调侃男权社会的不公。

朱棣死后,妃嫔跟着殉葬。编剧不仅借此表现了一番女性的担惊受怕,还借姚子衿之口反映出帝王婚姻制度的不公:只要是喜欢的姑娘全都纳为妃嫔,哪怕一生没有亲密关系,最终还是要殉葬。

可见,此类故事的特征是以小见大、性别讽谏。也正因此特征,致使《尚食》看着总有几分怪诞。

首先,东方庙堂与西方人文主义思辨审视,存在一定区别。

通过小人物的成长史揭开大历史的面纱,甚至反思更迭、性别意识在某朝中的地位等命题。这是西方人文主义思维,多体现在反思战争的电影中,特别是反思越战的好莱坞电影,如《全金属外壳》《猎鹿人》《野战排》等。

但东方战场乃至东方庙堂思维,并非自下而上的反思,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驾驭。朝廷内各个官职,都是帝王术的棋子,个体很难独善其身。拿现代人文逻辑带入古代生活,显然有失偏颇。

另外,两种视角极难把握,女厨子所处的阶层与庙堂帝王权术不同,一旦把握不好,就会沦入民粹主义的窠臼,使帝王显得小家子气,丢了大局气度。

那么此类古装剧是不是不能有民辩思维?也不尽然。

《长安十二时辰》便是一个例证。但它没有毁掉唐王朝的根基,而是以张小敬等角黑白影像化的退守江湖作结,呈现出下不可达上的悲观论调。

这也就引出第二组:阴柔伦理和强硬权谋的格格不入。

观众不能祈求在《红楼梦》式的感叹中窥见《大明王朝1566》般的权谋争斗,家族兴衰终究不是朝堂上的明暗箭。

《尚食》主人公所涉及的争斗游离于庙堂之外,即便对东宫局势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甚至把权谋拉低到家庭伦理剧的层面,削弱了历史权谋的锐气,连《延禧攻略》的精彩都不及。

此处涉及女性视角以及男性视角的问题。《延禧攻略》《后宫·甄嬛传》属于男性化的宫斗,思维逻辑刚毅激烈;而《尚食》,包括此前的《大宋宫词》则属于女性权谋,手段弱化许多。

伦理范儿古装剧充斥着村头院落的喧嚣感。《玉楼春》是典型的悲剧喜剧化的案例,当《红楼梦》里的各色人物都有了一个好结局,观众除了感叹一声世事无常外,也再无其他记忆点。

权谋古装或许才是观众愿意看的。男性思维的宫斗剧《延禧攻略》比女性化的《大宋宫词》要火。同样,当《雪中悍刀行》进入权谋部分时,观众的口碑显然比武侠部分好许多。

庙堂权谋本就是一种思维僭越,女性通过抢夺/模仿男性话语,完成后宫的建构(有别于男性庙堂但又相似于男权社会的第二性社会)。当女性回归女性,构建起的庙堂乌托邦,还是我们心心念念的权谋世界吗?

第三组,要回到甜宠剧“浪迹天涯”的情爱话语与义务责任上。

朱瞻基是面无表情的霸道总裁,姚子衿是收敛锋芒的傲娇厨娘。男的非得把毕生的荣华富贵都用于她身上,女的非得拼事业,表现出独立的一面……此类帝王家的儿女情长,总不能令人信服。

正如毛尖所言:“剧里的皇帝似乎都成了头号情种,动不动就‘我这个皇帝不做了’‘我要陪你浪迹天涯’。”

皇帝求爱权势掩盖了他们对民、对国的责任,这也使得《尚食》终究成了当下中产有闲阶层对古代上层情爱权利(不见责任与义务)的幻想。

从历史剧到古装剧,本就是一次降维。

当古装叙事逐渐化,此类作品还能留住观众的心吗?

当历史的硬度碰上现代社会伦理家庭观的软肋,或许石头终会被纸片保住,失去应有的锐气。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