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误杀2》差评如潮!陈思诚遭信任危机,口碑快跌到5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23   浏览次数:139

这周末上映了一部国产院线新片《误杀2》。

它的前作《误杀1》在2019年年末上映,最终狂轰了13.33亿票房,且在豆瓣超过76万人打出了7.5分的良好口碑,堪称近些年国产电影极少数叫好又叫座的悬疑片之一。

无数影迷带着对前作的超高期待,去看了《误杀2》,比如我。

在这个寒冬12月,基本没有好莱坞大片上映,同档期能稍微与之竞争的电影仅有一部国产动画《雄狮少年》,不过限于题材小众,很难对《误杀2》起到太大分流作用,所以目前上映3天,《误杀2》已经捞到了3亿票房,相当可观。

然而与飙红票房走势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糟糕无比的口碑。

自从周五公映后便一直下跌,从开始的6.5到6.2,再到今天的6.0,如无意外,该片口碑在过了周末后极有可能会跌到6分以内的5分区间。

换言之,《误杀2》沦为烂片基本已成定局。

为什么《误杀2》会遭到观众疯狂吐槽?

大家不满意的点在哪?

总结起来,是以下两大点:

一:起名蹭前作热度,实际故事毫无关系

《误杀1》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误杀瞒天记》也是一部改编电影,改编自印度2013年《较量》,所以谁是原版咱们先要搞清楚。

而《误杀2》立项的时候,《较量》还没有出续集,一直到今年2月份才上映了《较量2》。

《误杀2》的故事你可以理解跟《误杀1》乃至原版电影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到现在为止压根就没有《误杀瞒天记》第二部。

所以《误杀2》只能购买其他电影版权去拍,最终购买的是美国家庭剧情片《迫在眉梢》,该片在豆瓣8.4分。

购买版权翻拍进行本土化改编,是全球影视行业一个通用模式,没啥好吐槽。

但是《误杀2》错就错在,明明故事情节跟前作没有一丁点关系,连导演都换了,女主角也换了,却偏偏耍小聪明起了一个《误杀2》名头,强行蹭前作热度,让观众误以为这是《误杀1》续集。

要知道,一个是印度悬疑,一个美国亲情,明明天差地别的两个故事非要试图把其做成同一个系列,弄成“误杀宇宙”,请问能不违和吗?

作为监制的陈思诚,由此遭到大量观众吐槽,被狂喷这是一部严重欺骗观众感情的圈钱欺诈之作。

还有影迷表示对陈思诚彻底失去了信任,以后再也不会看他参与的电影。

二:改编得漏洞百出,重度煽情引起反感

《误杀2》悬疑成分几乎等于零,就是正儿八经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医闹故事,试图引起观众亲情方面的情感共鸣,奔着看悬疑片的观众谨慎考虑。

看完全片后,这片子给观众最大感觉就是重度煽情,而且煽情到引起反感的程度,好像有一张嘴在耳边全程夺命狂呼:你哭,你快哭!

这种情绪渲染在电影中本来只是一种烘托氛围的调和手段,绝不适宜滥用,《误杀2》却从开头到结尾几乎都在贩卖悲情,彻底把主角刻画成一个苦大仇深的人。

《误杀2》主线跟原版电影《迫在眉梢》差别不大,基本就是结局不同,其他发展脉络高度一致,又一次约等于“抄作业”,依葫芦画瓢,只不过购买了版权,所以不叫抄袭。

而全片原创的内容大概也有个40%左右,主要是把主角职业改成了编剧,为了危在旦夕的儿子铤而走险设计出一个骗局,编了3个计划,第一个计划是剧情主线,第二个计划是结局(强行切中“误杀”主题),第三个计划是彩蛋。

可剧情的逻辑硬伤或者说不合理的地方实在太多了,称之为漏洞百出没有一点夸张。

比如现场观众为何听一通直播全都流泪满脸?

比如女记者为何能轻易打开领导的电脑?

比如想杀医生的那个配角设置的意义到底何在?

比如成人的心脏可以移植给孩子吗?

比如家庭借的高利贷最终怎么还?

比如如何能确定心脏不被狙击手打烂?

很多诸如此类的逻辑性问题电影完全没有给出合理解释,只会一个劲煽情和说教,借着主角的嘴说着一些空洞乏味的呐喊,最终自嗨了主创,看懵了观众。

只能说肖央和任达华的演技是全片极少数能拎出来夸赞的亮点,这部电影如果叫《父爱如山》之类的名字,争议绝对会少一大波。

叫《误杀2》,却跟“误杀”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一切都只能归咎于陈思诚团队吃相难看。

最后忍不住一提,翻拍的电影票房再好,故事终究是人家的,不是我们的,只会翻拍来翻拍去,国内编剧难道毫无原创能力的吗?干脆都去购买外国电影版权翻拍得了,根本不用费脑子创新。

这样糊弄下去,中国影视行业谈何进步?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