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审视罗伯特·帕丁森版的《蝙蝠侠》,通过细节来看主角有何特征?-在罗伯特·帕丁森版的《蝙蝠侠》里,黑暗骑士之所以黑暗,不是因为他所背负的伤痛不为外人所知,也并非是因为他心中被愤怒给填满,而是因为他迷失在高谭市里。
高谭市就像深不见底的沼泽,孕育着一条又一条的鳄鱼,而蝙蝠侠也是其中一条,他越是与其他鳄鱼拼搏,就越是发现自己的无力,因为只要这个沼泽存在,鳄鱼就会源源不绝。
在电影院里观赏《蝙蝠侠》无疑是一个奇特的体验,你很容易会想到如果到银幕亮度不够好的电影院,这部电影可能会过暗,因为整部片三小时的过程里,只有少少的时间是亮的,大多时候都是一片昏暗。
而照明昏暗的乃是黄橙色的火焰,偶尔会变成蓝色。比如蝙蝠破车的引擎喷发出的火焰,有时火焰是夕阳,有时是罗伯派汀森的愤怒的嗓音,而有的时候是逼近血红的熊熊大火……
这个世界是一团燃烧的垃圾,有别于《小丑》世界里,那同样也都是一片隔着银幕就可以闻到的脏臭。这团世界正在燃烧所发出的气味是那种更加刺鼻的,即便一直下雨都冲刷不掉的味道,犹如窗户上那挥之不去的污痕,或者是雨天里你那闷热的积水鞋底。
于是你会想起诺兰版蝙蝠侠一直在讨论的议题,比如高谭这样的城市到底还有没有得救,或者值不值得被拯救?又或者私刑正义的副作用,以及英雄到底要如何才能摆脱作为英雄的孤独宿命,是否某天人民有可能觉醒,接下英雄的重担?
事实上尽管麦特李维斯很抗拒剧组去看蝙蝠侠的系列电影,你却可以在三小时的电影里看到它几乎是收录了诺兰版蝙蝠侠三集的主题,这或许是个巧合,也可能这些本来就是与蝙蝠侠这个角色息息相关的问题,你可以想像超人离开大都会去扁人,但却很难想像蝙蝠侠离开高谭去抓人(所以黑暗骑士跑到香港让人惊喜!)。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DC的多元宇宙还是正义联盟总是搞不起来,说到底,他是个爱家的男人,而高谭就是他的家。
与其说是蝙蝠造就了蝙蝠侠,不如说是高谭造就了蝙蝠侠,而造就蝙蝠侠的代价是毁了布鲁斯韦恩。
「他们以为我躲在阴影之中,却没有发现我就是阴影。」
如果说过去的蝙蝠侠我们都可以看见蝙蝠侠作为布鲁斯韦恩的花花公子面向,那或许是假面,也或许是人性的残余。
在这版本里我们则几乎看不见布鲁斯韦恩的样貌,唯一出现的就只有两种蝙蝠侠,一种是穿着全套装甲的蝙蝠侠,另一种是画上烟熏妆,穿着脏臭衣服,为了混入人群而不被注目的蝙蝠侠。
布鲁斯维恩这层皮在本片里几乎没怎么出现,就算出现也总是以一种罗伯派汀森式的邋遢样,他称不上瘦弱,强不强壮则见仁见智,但那最吸引人的是他那一身苍白肌肤,以及充血的眼睛还有偶尔会遮住眼睛的乱发。这头乱发肯定没有常常洗,因为我们可没见过他抹过发油,那么只有可能是不洗头的油脂所导致的一片混乱。
人尽皆知,这个父母双亡的富二代,成天窝在自己那灰暗近乎法拍屋的豪宅里,不喜社交。
于是开场的万圣节对所有人而言,是可以隐藏自己,扮装上街狂欢的日子,但对蝙蝠侠而言,却是可以作自己的日子。
「你这怪胎一定最喜欢万圣节对吧!」
麦特李维斯不是一个擅长创新的导演,但他却挺懂得怎么拼装过往已有的元素,不论是别人的还是他自己的,你可以在本片里看见许多作的更优秀的其他电影的影子,例如《索命黄道带》、《七宗罪》、《唐人街》、《计程车司机》……
而从他过去的作品来看,作品内容偏好惊悚的他,《柯洛弗档案》里的录像实验在本片则成了当代谜语人用来传达信息的直播,《噬血童话》那暗示世界是如此无望的昏黄则成了更大规模的黑暗;
当然在大场面处理上,经历了《猩球崛起:黎明的进击》、《猩球崛起:终极决战》大制作的他,在前半段呈现蝙蝠侠作为异类在人群之中或者说后半段近乎灾难片的处理方式都是驾轻就熟,不断推进观众的感官享受,将观众拖入高谭的黑暗与危机中。
而本片也会让人想起《守护者》里在堕落城市执行私刑正义的罗夏之偏执与悲剧。
开场与结尾的日记式独白,还有这次蝙蝠侠每天都要检查的隐形眼镜上的录像这两个细节,都让我们难得的窥见黑暗骑士的内心世界,宛如进入深不可测的洞窟,随时会被长着翅膀的老鼠袭击。
电影走的是近乎复古的黑色电影路线,在独白的进行下,我们听到了蝙蝠侠的自我怀疑,他日夜不懈地打击犯罪,虽然已经持续两年了,却不知对高谭有何改变。
昏黄的灯光打在灰暗的天空上,在这版本里,高谭似乎永无白日,而这代表蝙蝠侠可以一直出场。
「恐惧是一种手段。这不只是信号,更是警告。」
伴随着迈克尔·吉亚奇诺那招牌的不断重复的,如黄蜂不断嗡嗡作响,也如警铃般循环大作的旋律,一个典型的,孤独的黑色电影主角,一个惨案的目击者与幸存者出场了,生活在世界,却又仿佛世界的过客,如果可以,后来被称为「老爷」的他应该会想自己搞定一切。
但不行,在这次电影的时间里,他的资历只有两年,猫女甚至不知道自己是猫女,而企鹅人也没有奇怪的企鹅伙伴,就只是个鼻子比较尖,脸比较肥的黑道人士,至于本作大反派谜语人,当电影揭开其真面目时,观众或许也不会有任何讶异。
「他们都想揭开你的面具看到你的真面目,但他们都搞错了,你的面具就是你的真面目。」「面具让我可以做自己!」
麦特李维斯在处理悬念方面几乎没用什么心思,因此如果你想体验与角色一同推理,或者找出真相的智力游戏,包括谜语人的谜题都没什么可以让你动脑的地方,许多时候角色几乎是直接讲出答案的,于是比起谁说了什么,什么由谁说出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每一个超级英雄或者超级反派都可以看做一种精神病患,犹如每个罪犯都可以看做是城市的症状,电影的真正看点也就出来了。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这样的症状?
我们可以看见角色是如何还没被他们的症状给彻底影响,还没在造型上彻底浮夸化的时期,电影取材自数本比如《蝙蝠侠:第一年》、《蝙蝠侠:自我》等关于蝙蝠侠内心探索的漫画,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为问题不是「这个角色最终会如何」,不,我们都知道蝙蝠侠最后大概会变成什么模样,问题便成了:
「在变成后来的蝙蝠侠前他经历了什么?而又是什么让他是超级英雄而不是超级反派?」
问题在于界线,而在大雨不断的城市里,一切界线都模糊得令人迷失,善与恶、好与坏、英雄与狗熊、受害者与加害人、传奇英雄与扮装怪咖、家变孤儿与好运少爷……
如果你想看蝙蝠侠如何频频吃鳖,不论是解谜还是救人,甚至是滑个翔就被撞到连披风都不见,又或者如何在暴怒时用出缺乏技巧而徒有蛮力的武术,还是好不容易开出帅气的蝙蝠车却发动了老半天才启动,那这版蝙蝠侠会满足你的愿望。
因为他还不是蝙蝠侠,至少还不是那个我们印象中成熟干练的蝙蝠侠,他满腔的愤怒尚未找到去处,而只能头痛医头的打在滋事份子身上,例如那些小丑崇拜者们,顺带一提,这个世界的小丑似乎早早出道也早早入狱了。
本片在处理打斗方面会让人想起经典的电玩蝙蝠侠三部曲,因为总被人包围的他,拳头快如闪电,却又沉重如雷。这版蝙蝠侠总缓慢地从阴影中走出,带着震动的声音,罗伯派汀森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无论是他从小混混身上升起,还是走进警察局时,观众都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个人与环境的格格不入不只是因为他穿着奇装异服而已,他体内总有一股要爆发的力量,他的拳头打在人身上时,仿佛是打在这座垂死城市的心脏上,意图使其苏醒。
意图救回这座他父母二十年前曾想拯救的城市。
麦特李维斯知道关于蝙蝠侠起源的几件重要事情他不能改变,比如布鲁斯父母一定要被杀掉,而布鲁斯韦恩一定会成为蝙蝠侠,但有很多没说死的事情他可以尝试填补进去,甚至近乎改写的补齐了布鲁斯的血脉信息。
这几乎像是之前的《小丑》里对布鲁斯血脉的挑衅,疯狂的小丑能不能有与布鲁斯相同的父亲?以致于与布鲁斯享有兄弟的名分?
无论有无借鉴漫画,在电影上麦特李维斯作了类似的尝试,《蝙蝠侠》有些地方很创新,而这种创新来自对复古元素的重新引入,比如让电影的基调回到早期的蝙蝠侠,也就是DC还是「侦探漫画」而非超级英雄漫画公司时,在2022年把超级英雄电影拍成侦探电影这件事本身就挺疯狂的,特别是大众受惠于漫威还有DC自己,现在对超级英雄电影的设想就是一堆人用超能力或者特殊能力打来打去时。
说到侦探,世界上第一个侦探是谁?伊底帕斯。
而他所追寻的问题乃是「是什么导致了一切的灾厄?」,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终则与其身世息息相关,在《蝙蝠侠》里同样也以谜语人的一宗凶杀案与谜题开始,逐渐带到蝙蝠侠,或者说布鲁斯韦恩的身世之谜上。
汤玛士韦恩这样的大善人还有玛莎这样纯洁母亲的象征为何会与这个城市的犯罪份子还有官员有关系?随着真相不断显现,布鲁斯的信念也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特别是信念的基底并不如他所想那般无暇美好时,他又该如何继续走在这条孤独的正义路上?
「我是复仇使者。」
这是电影蝙蝠侠第一句自我介绍的话语,却不只适用于蝙蝠侠自己,片中出现了数个「复仇使者」,问题在于,向谁复仇,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
电影聪明的带入了没有自称猫女但一听名字就知道是猫女的角色,柔伊克拉维兹同样也稚嫩的饰演了一个还没成为猫女的猫女,她第一次出场就充满魅力,举手投足都相当轻盈,不过比起将其塑造成某种神祕女郎,这版电影更有兴趣将其塑造成布鲁斯韦恩的另一面镜子。
如同本片重要反派谜语人那样,饰演谜语人的保罗·迪诺很难说有什么新的进步,但是他的表演仍然很有震慑力与主宰力,倒是柯林法洛的企鹅人表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重重CG与特殊化妆下,他似乎从某种包袱解脱出来,让人发现他的喜剧潜质,安迪·瑟克斯没什么好讲的,他仍然是个需要被包上CG才会演戏的男人。
总而言之这一次的《蝙蝠侠》可以说是一次有趣的尝试,除了些与灰色基调不太符合的笑点,几乎是走在了漫威的反面,如果你看腻了漫威式超级英雄无止境的动作电影,又或者是那无止境的幻境扩张,不仿试试看此次乍看阳春实则硬派的本片。
当你经历黑暗,观赏完本片,你会觉得一切都光明了许多,尽管外头的天空依然是灰色的。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