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周末荐片|空难吹哨人听出真相却被捂嘴...法国这部悬疑爽片,影射现实真敢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25   浏览次数:215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朋友们,又到了周五荐片的时候,祝大家周末愉快!

连续推荐了好几部文艺向的影展片,这周就换换口味,给大家推荐一部娱乐性强的悬疑类型片~

那就是近期释出资源,收获今年“法国奥斯卡”——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主等多项提名肯定的《黑匣子》

不同于《中国机长》《空中营救》这类聚焦空难事件,呈现惊险营救过程的灾难惊悚片,以航空灾难为题材的《黑匣子》,别出心裁地把空难的悬念转移到事件发生后的调查过程上。电影里最大的谜团,就在飞机的黑匣子。

飞机的黑匣子听上去很神秘,但从功能上,其实有些类似车辆的行车记录仪,主要在记录信息。

它有两个种类,一个是驾驶员座舱录音器,一个是飞行资料记录器。前者的录音磁带可防火、防水、防震,并记录驾驶人员从起飞到着陆整个过程的相互对话。后者可记录飞行时的各种数据。这些信息经处理后,可帮助专业人员更专业地分析事故原因。

电影里,男主马修就是一个在欧洲航空公司工作,跟黑匣子里的录音打交道的声音分析师。

他不需要像机长或空警一样,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与天灾或坏蛋短兵相接。相反,他的工作更接近普通社畜的日常,只需要坐在办公室,戴着耳机听录音、做记录、填报告,没啥大风险。

但这份工作也不简单,需要极高的听觉天赋和强悍的分析推理能力,是实打实的技术工种。

如果说谍报人员听录音,为的是预判被监控人员的风险,为日后的种种行动做准备,那声音分析师马修听录音的行为,则更像事后的侦探查案或法医鉴定。

声音的波形、频段、时间线等诸多信息,变成了待搜证、鉴定的“案发现场”。尽管黑匣子录音非活物,但天赋高能力强的男主,自有让它开口说证词的本事。

因此,电影的核心看点也有别于其他航空题材的大场面大阵仗,变成男主与黑匣子之间,更内敛的智力、技术较量颇具新鲜感

除了题材和人物职业设定的新鲜感,电影也讲了一个悬念丛生的“听音破案”故事。

电影始于一起惨烈的空难事件。一架从杜拜飞往巴黎的班机在阿尔卑斯山不幸坠毁,300多名乘客全部丧生,事故一时间成为全法人民关注的焦点。

在资深调查员波洛克突然失踪的紧急情况下,一直郁郁不得志的马修,被指派为这起空难的首席调查员,获得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处理起这起棘手又重大的事故。

是机长操作失误吗?还是有乘客实施恐怖袭击?

录音里,一句“真主与我同在”的呐喊,作为声音证据,似乎指向了后一个猜想。结合穆斯林乘客的登机信息来看,一切都顺理成章,即这位乘客擅自进入驾驶室,造成飞机事故。

马修也一战成名,变成众人看好的潜力调查员。但临近结案时,遇难乘客家属提供的一则通话留言,却提供了新的时间线,一定程度上反驳了恐怖分子入侵的推论。

面对上级领导“不要过度解读”的劝诫,一心求真相的马修,选择顶住压力,执拗地重新开始调查。

一个近几年大规模与欧航合作,处在上市关口,为飞机提供自动驾驶和防火墙系统的技术公司,引起了马修对系统安全性的怀疑。

马修正准备从欧航检测部门跳槽到该公司的妻子,也表现古怪。

上级调查员波洛克在关键时刻的离奇失踪,更让他心生疑窦,并猜测起他和技术公司负责人的关系。

这些碎片化的线索与马修过分敏感的直觉,让他在调查中越陷越深,并脑补了一出阴谋大戏——

技术公司生产的自动操作系统存在大风险,而妻子作为公职检测人员,也被大公司收买选择知情不报,上级调查员波洛克可能与此相关而遭绑架。

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测,马修越过了职业的界限,利用了妻子的信任,得罪了一切能得罪的人,却并没有换来自己臆想的真相。

自动驾驶系统全部正常的检测结果,驳斥了马修的推测。他本人也因此丢了工作,婚姻陷入危机。真相再度扑朔迷离起来……

剧情的一波三折和悬念的抽丝剥茧很是精彩,其中的诸多细节和设定,也引人深思。

“吹哨人”在体制内不断碰壁的经历,公职人员被金钱腐蚀的勾当,“恐袭”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合理性”,以及个体对抗大资本只能玉石俱焚的结局,都透出黑暗的信号。

这些情节也与一些社会现实形成惊人的参照关系,提升了现实批判性的同时,也成为影片惊悚感、无力感的重要来源。

毕竟声音的谜团,再复杂也会有解,而现实的利益关系网络与人心黑暗,就算摆在那儿,也难攻克。

大公司急功近利,在明知飞机系统有设计缺陷的情况下,隐藏问题,最后导致空难事件的情节,在现实中也曾发生过。

其中最知名的,当属2018年狮航波音737MAX的坠机事故。

现实里这场189名乘客殒命的悲剧,是航空公司管理不严、飞机系统设计缺陷等多方不合规因素而酿成的人祸。

虚构的电影,竟也成了对现实的重演和再度警醒。

除此之外,《黑匣子》作为一部跟录音作战的电影,在声音设计上也很出彩。

不同于一般悬疑片的音效,多用来烘托气氛的单一感,影片的整个故事其实都在围绕“听觉”做文章。

在某种程度上,电影故意错乱了声音的客观属性,让它在物理(实在的声音现象)和心理层面(独属于男主的听觉)来回跳跃,变身为一个不可捉摸的关键角色。

电影一开场,就用一段听音戏,抛出了频率、振幅等知识点,方便观众理解的同时,也展现男主的听觉天赋和声音携带的信息量。此时的男主,看上去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念把握声音。

但随着剧情发展,我们会发现,男主并不是一个自信和善于交际的人。当他置身于酒会这样的社交场合时,碰杯声、他人的交谈声等嘈杂环境音,反而成了让他头昏脑胀的病毒。只有戴上降噪耳机隔绝声音,他的身心状态才能够恢复正常。

如此看来,声音不光是待男主挖掘的“信息库”,也是他心理状态、孤立身份的外化。

声音跟以听觉谋生的男主,也在破案的过程中,形成了“彼此成就、彼此折磨”的矛盾关系

男主虽通过听音分析,廓清了事实,一定程度上“驯服”了它。但他遭遇的劫难,也由车内混乱、令人分神的声音(音响系统错乱)所导致。可控与不可控之间,声音既如命运,也如现实,加强了电影的悬念感和黑暗感。

没有咋咋呼呼的视听花活儿,但用”声音“做出了新鲜感;故事上,也没有让人惊呼WTF的离奇人物关系,一眼看过去容易被忽略,但从类型完成度、题材切入点和现实揭示力来看,《黑匣子》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悬疑佳片。

(motion)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