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甄嬛传》中被PUA得最狠的女性。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01   浏览次数:170

之前有读者问我:“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甄嬛传》和《如懿传》,你会用那就好?”

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甄嬛传》《如懿传》包括宫斗剧鼻祖《金枝欲孽》,表面看起来好像都是同一题材,但其实三部剧,主题各有不同。

《金枝欲孽》是一部女人自救传奇。

剧中女性,每一个最初都是抱着争名夺利之心来的,但最后,却是女性彼此救赎与和解。

《如懿传》的本质,不是宫斗,更像古装版《围城》——

通过帝后之爱,让观众深刻地了解到,一段婚姻在各种人性的作用下,到底是如何走向幻灭的。

那么《甄嬛传》呢?

整部《甄嬛传》,是一部剧中女性,全体被PUA的悲剧。

而这里面被PUA得最狠的女性,又是谁呢?我的答案可能会让很多人意外,但事实的确如此——

第一是甄嬛,第二是华妃。

说到甄嬛,一定要提甘露寺前后她的转变。

甄嬛有句很多观众耳熟能详的台词:刚入宫的甄嬛已经死了,皇上你亲手杀了她,臣妾现在是钮祜禄·甄嬛。

再也没有人比甄嬛更了解自己,她的这句话,缅怀了她的过去,也说完了她的结局。

甄嬛是一个被后宫规则PUA到,再也没有从前半分模样的女性。

刚入宫的甄嬛对规则是不那么认同的,而且深信世间有真情。

说到底求的不是宠,而是希望从自己所爱之人这里得到一份平等的爱和尊重。

为此,甄嬛甚至一遍一遍来验证这一切不是幻想。

比如当着淳贵人的面假装厉声斥责四郎,让他磨墨,不磨完就不能吃饭。

也比如,胆子越来越大,到后来已经不揣测皇上的心思,和他讨论前朝后宫之事,完全想说什么说什么。

那里面何尝没有甄嬛的一点放肆:我,甄嬛,就算惹四郎生气又怎样,反正他还是会一哄就好的。

这种放肆放在如今看,多么正常啊,就是男女之间的情趣,也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亲密相处的基础。

可是放在《甄嬛传》里看,观众和剧中人物就都会觉得甄嬛太飘了。

为什么?因为那时候对后宫女子的要求就是——她们必须是被压制的,没资格和皇权谈平等。

因此,“逾了矩”的甄嬛,就被撵出宫了。

甄嬛被废黜出宫,表面上看是因为误穿纯元故衣,但归根究底,就是四个字——

穿错衣服,不过是个再好不过的借口。

皇上真正厌弃甄嬛的理由是,甄嬛过去种种行为,都让他感受到了自己所代表的那种至高无上的皇权被冒犯了。

废黜甄嬛,逐甄嬛出宫,不过是四郎对甄嬛最狠的一次PUA行为而已。

他要用这种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双重打压,让甄嬛学乖,并牢牢记住——没有一个女人可以冒犯皇权。

这种PUA,对甄嬛生效了吗?

我极不情愿承认,但也不得不说一句:很有效。

“穿错衣服”是甄嬛一生的转折点,这一穿让她清醒地意识到——

自始至终她和旁人并无区别,不过是在重复着后宫众女子被打压被轻视的命运,是帝王权力制衡的一个工具。

如果皇上彻底放弃甄嬛,那么甄嬛还不至于被PUA得那么狠,她后来的一生,也还有快乐的可能。

皇上对甄嬛的第二次PUA行为是,他利用自己的权势,让甄嬛的家族不好过,逼迫甄嬛不得不对他低头。

这是对甄嬛最深的一次PUA——臣服规则,就能得到想要的。

因此,以钮祜禄氏身份回宫,让甄嬛发现——依附权力和规则是很好用的。

至此,过去的甄嬛已经被PUA至死,活下来的的的确确是钮祜禄氏。

因为从这之后,哪怕再不用心的观众,都能发觉,甄嬛开始变得极其善于利用规则。

不想让自己的妹妹甄玉娆嫁给四郎,她就利用了自己的权势,选择牺牲了瑛贵,从进宫到被处死,瑛贵人从来没有自己选择过一次。

结果,皇上震怒,以最残忍的“五马分尸”,处死了孙答应。

端妃已经千叮咛万嘱咐过别说这件事,甄嬛难道不知道这么说会给孙答应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吗?

她当然知道,只是为了实现“皇上震怒,最好气死”这个目的。

她已经开始对后宫其他女子失去了怜悯之心,大有一种“她死她的,关我何事”的冷漠。

更重要的是,她知道“冒犯皇权”这四个字,用来气死四郎很好用,所以,她一定要利用这个规则。

包括,利用胧月和自己肚子里活不下来的孩子,来扳倒皇后,都是甄嬛依附规则的表现。

她后来的种种行为,的确已经不是为了自保,而是她已经彻底成为了皇权的拥趸者。

她不再反抗规则,她要成为制定规则的那个人,甄嬛后来在《如懿传》里的制衡术,用得不比曾经的四郎差。

从一个一开始最具反抗精神的女人,到后来被PUA得心甘情愿,沉沦在尔虞我诈的世界里。甄嬛失去了什么,或许只有说给夜色听。

我每次看《甄嬛传》的结尾,都会觉得悲伤。

故事停留在甄嬛27岁那年一个中午小憩,她对崔槿汐说,她累了。

睡梦中往事回转,从一开始的笑,到后来受过的伤,从爱过的人,到一切都消失,我看哭了,原来真正的失去是——我们还是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甄嬛的人生好像才刚开始,又好像已经结束了。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