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只让女性“爱自己”,并不能让她们被更平等对待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21   浏览次数:240

目前大众对于这个系列的总体评价是非常积极的,它确实反映了许多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集《魔镜》里,齐溪饰演的“网红”女孩坦诚自己的 身材和容貌焦虑。

第二集《许愿》里,杨紫饰演的单身女儿诉说着成长过程里 母亲所带来的伤害。

第三集《失眠人的梦》里,白百何饰演的全职妈妈阐述着 被家庭生活困住的感受。

每集都有且只有一位女性角色,观众听见的每一句话也都是从这位女性角色口中诉说出来的。从形式上来看,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她”说。

但是,如果你认真观看对比过第二集《许愿》与其他两集的区别,可能会发现一个潜在问题——这也是今天我们想要提出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由女性角色说出的台词,其实并不一定意味着女性真实的声音;镜头里只有女性,也并不一定代表着女性视角。

当我们渐渐学会分析和拒绝西方视角里对中国的扁平化想象时,我们也需要去甄别那些关于女性的故事到底是以谁的视角来叙述的,说出的到底是谁的声音。

《许愿》:男性视角下悬浮的“控制狂”母亲

第二集《许愿》和第三集《失眠人的梦》里都是与“母亲”这个身份有关的故事,但视角却大相径庭。

这里视角的不同并不是指这两集是通过不同的人物叙述来呈现母亲这个角色,而是指《许愿》剧本中的男性审视和《失眠人的梦》里的女性自述视角。

《许愿》的故事,的确打动了很多人,因为它碰触了亲情、碰触了家庭,像是罩了一层无比柔软的外壳,让人不忍戳破。 但柔软的外壳并不能掩饰故事讲述里所存在的问题——被美化的父亲,被扁平化和妖魔化的母亲,故事依然是一个从男性视角出发的“控诉”。

在这个录给母亲的独白短片里,小雨全程哭诉着母亲在过去26年里对她的伤害。在小雨的叙述里,因为父亲在母亲孕期的时候出轨,母亲在所有和父亲有关系的人面前大闹,使得父亲被所有人唾弃,被逼得远走他乡,生活落魄,最后因病去世。

在小雨心中,正是母亲对父亲的仇恨和偏执,才让她的生活中缺失了“父亲”和“爱”。包括之后从小雨生命中突然消失的心爱的男朋友,似乎也只是因为母亲的一句“配不上小雨”,让他离开。

在这样的阐述视角及对比下,《许愿》的故事内核将男性都塑造成了“白月光”式的存在,而女性的痛苦,都被归咎于由另一位女性造成——又变成了一个“女性伤害女性”的故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男性视角,即是对父亲和母亲悬殊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呈现。

对比之下,小雨口中的母亲则犹如一个悬浮在社会中的鬼影。

我们不知道小雨的母亲是否有家人和工作。小雨唯一提及过的母亲的朋友,也是一个不了解他们家状况,只因为说小雨可能长得像父亲就被母亲断交的假朋友。而那些对母亲好的叔叔,也只是用来体现母亲对其他关系的冷漠而已。

这无疑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男性审视视角的产物,他们相信女性痛苦的根源都是有迹可循的“错误”,而解决痛苦的办法就是按照他们所说的方法来“纠正”自己的行为,他们让女性相信,这都只是自己的错;似乎只要改变了自己,就能让一切变好。

这样的结果,只会让《许愿》这个故事不仅无法为女性发声,反而可能利用女性角色和女性身份来固化对女性的既有偏见。

《失眠人的梦》:

她被困住了,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困

从视角上看,第三集《失眠人的梦》与《许愿》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值得庆幸的是,《失眠人的梦》呈现的却不是别人眼中这个“有问题的人”,她的错误行为之一二三四,而是一个人在“有问题”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感受——

从这位全职主妇的视角出发,她发现自己渐渐失去了原本的兴趣,不再爱读书,不再试图与丈夫讨论交响乐,每天的生活都由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堆砌而成。

她发现在与老公和孩子聊天的时候,自己好像被安排好角色的演员一样,总要进行符合角色的对话而忘记自己真正想说的话。

她发现自己的念头从一个跳到另一个,没有尽头也无迹可寻。

可是她并不是一个放弃自己的女人,她也并没有做错什么啊——

她明明在每天的相处中尽量做到自己最好,但仍然与周围的人渐渐产生了间隙;

她也努力尝试抓住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兴趣却如沙子一样慢慢漏走;

她也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却被一点一点地封住了喉咙,最后被活埋在了土里。

她会生气,但是也会妥协;她会迷失,但是也会努力寻找方向;她会在白天机械地扮演着那个全职主妇的角色,同时也会在夜晚打破生活的秩序,寻求一点喘息的空间。

如何真正听见“她们”的声音?

这些年,市场上的确出现了越来越多以女性为主角的影视剧,这种改变也的确值得欣慰。

但是,并不是所有以女性为主角的剧本,就叫做有了“女性视角”;也不是台词都由女性角色说出来的,就代表了女性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并不是“女性发声”了,就等于“被听见了”。

如果我们的雷达只预备接收一种情绪,只看见一种行为,并且只通过一种行为来断定女性的失误与过错,那么这实在不能算是为女性发声,甚至有可能加重误导以及产生更深的偏见。

比如近些年大火的《虎妈猫爸》《小欢喜》《隐秘的角落》等这些对原生家庭问题讨论的影视剧里,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许愿》里小雨和小雨母亲的影子。

归咎于母亲,似乎就“解决”了一切问题。但是这样的叙事,究竟会引出什么样的问题?

因为这些简单引用研究结果的报道往往只是断章取义,不仅夸大了基因的决定性作用,还忽略了许多实验中的必要条件,使得读者误以为只要女性做错一点事情,她们就会毁了孩子。

更可能因此加深大众的偏见,以为只有母亲才对孩子的成长重要,才要对孩子的问题负起全部责任。

与人们对母亲的严格审视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相对的对父亲行为的宽松要求。

社会一边责备女性,一边“关爱”地说,女性的这些偏执行为和痛苦的根源就是“没有自我”。

仿佛“自我”是个被存放在高处的物品,它就静静地躺在那儿,只要她通过一些努力就可以踮起脚来取下那个闪闪发光的“自我”,把它装在自己身上。这样不仅会让她一切的痛苦和挣扎都消失,还可以让她从一个被嫌弃的家庭主妇或者控制狂母亲,变成一个充满自信、魅力四射的独立女性。

但人们根本没有要试图去理解,女性的生活环境,是如何使得她们失去了自己的声音;也没有人意识到,究竟有没有人听到过她们的无声呐喊。

只是单纯地告诉女性,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有自我,就好像对患有严重厌食症的人说“你得吃饭啊,人要吃饭才能健康快乐”一样——听起来无比正确,但却完全没用。

为什么只懂指责“都是你们女性在伤害女性”,却不懂得追溯现象背后由性别结构造成的不平等问题而带来的女性根本上权利和资源的匮乏。

《听见她说》的初衷和尝试都非常值得鼓励,但 通过这样一部女性独白剧,我们需要的并不只是“让女性改变自己”“要爱自己”这样简单的建议,而是需要思考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女性的声音真正被社会所听见,以及我们如何才能让女性的困境真正被正视。

要知道,她们面临的问题从来不是女性自身的问题, 如果既有的社会环境以及结构性问题不被改变,无论女性如何“爱自己”也不可能让她们被更平等地对待。

没有试图了解背后的原因就给出盲目的建议,也只不过是另一种对她们的偏见和指责而已。

题图&配图:《听见她说》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