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摔得真狠!毕志飞翻拍经典,骂声一片,连翻拍都成了国产烂片?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22   浏览次数:204

国产观众对这三个字快要免疫了——

翻拍片。

一提起翻拍,先劝退一批人。

在最近的一年里,我们已经看过了:

《门锁》《关于我妈的一切》《人潮汹涌》《阳光姐妹淘》《你的婚礼》《误杀2》,还有台湾的《当男人恋爱时》。

这些片子票房都不差,以上提到的片子里,最低的《阳光姐妹淘》,都有9500万,最高的《误杀2》,已大卖超11亿。

看来,翻拍片依然吃香。

那Sir忍不住要问——

为什么口碑上翻拍片几乎成为国产大骗?

错的是翻拍吗?

01

一场消费降级的改编

2021年,或许是国产翻拍的一个新的转折点,既有的翻拍模式在口碑上已经遭遇了反噬。

一经原版对比,更加惨烈。

《你的婚礼》。

国内版用宿舍楼顶的烟花戏、台风天的告白,架空了原作的写实。

同一场戏。

原版男主已经放下幼稚的过往,宣布要往前走了:

“我最近真的很幸福,教小孩也很有趣,那都是多亏你,因为有你,我有了新的梦想。”

国版却仍沉浸在过去,诉说着故作伤感的情感鸡汤:

“为了和你在一起,我做了很多很傻、冲动的事,但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曾经这么相爱过,如果我能早点长大,是不是就不会失去你。”

青春成长。

变成了

翻旧账的自我感动

再看《来电狂响》(豆瓣5.7),原版是《完美陌生人》(豆瓣8.5)。

一个有“难言之隐”的朋友。

作为男同性恋,他害怕失去哥们的友情,却又是唯一一个勇于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悲情,但强大。

他的做法和其他人的谎言和自保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折射出人性的多面,也映衬了爱的厚重。

没有悬念,这个角色无法在国产版中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马丽演的“男人婆”。

好像也在指向严肃的话题,她遭到职场性骚扰。

可编剧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什么呢?

动动金手指——她这边厢才鼓起勇气要跟性侵犯上司对簿公堂。

那边,恶棍上司被车直接撞死。

看似替观众出气。

其实不过是编剧一厢情愿的软弱幻想,严肃问题儿戏化,同时让这个角色的悲剧性无处立足。

原作中的同性恋元素当然也“有”,只是变成了“笑话”。

片中,乔杉和马丽两人饰演的角色互换了手机,让朋友们误认为乔杉是同性恋。

没有说是翻拍,但和法国电影《嫁我吧,哥们》高度“默契”的《合法伴侣》。

同样是为了绿卡同性假结婚。

法国电影是成功出柜,找到真爱。

国产的《合法伴侣》。

一路装gay卖腐。

结局是两对异性恋结婚,“双喜临门”。

LGBT话题使劲蹭,但万万是不能进去的。

这也是国产翻拍的通病,貌似触及了一个严肃的议题,却只会以一种和稀泥的方式草草收场。

所谓的翻拍。

没翻出与时俱进的新意。

观众看到的,更多是在原版基础上的打折和降级。

针对这些电影的批评,最狠的莫过于这一句:

好的部分都是原版的,差的部分都是改的。

02

不知道拍什么,那就翻拍吧

国产翻拍,其实不是一开始就被排斥。

2006年,《疯狂的石头》上映,成了当时的现象级影片。

《疯狂的石头》借用了《两杆大烟枪》的壳,填充的完全是自己的故事,只能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它的原创性盖过了复制性。

2014年,《智取威虎山》上映,开启了主旋律电影新模式。

《智取威虎山》当然是翻拍之作,但影片类型化的处理方式,在旧瓶里,装入了新意。

漫画技法、视觉风格,很多年后依然被人不断提起。

《西游降魔篇》,取的是《大话西游》的构思;《柔道龙虎榜》,取的是《姿三四郎》的故事;田壮壮版《小城之春》,翻拍自同名电影。

甚至你把目光投向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会发现很大一部分经典电影都是翻拍。

《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黄飞鸿》《纵横四海》……

例如《大话西游》的经典台词。

其实也不是第一出处,是刘镇伟从好朋友王家卫那里顺手拈来的。

所以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因为这翻拍不是为了翻新。

而是为了捷径。

就拿国产翻拍最主要的原产地——韩国来说。

正当韩国电影失去了亚洲最大的市场,无法再摘取“低垂的果实”,不得不调整方向,被倒逼去尝试更多元、更国际化的创作时。

很多国产片不再需要和韩国电影竞争。

反而可以坐享其成——既然国内观众在大银幕上看不到韩国电影,那我们不如就翻拍韩国电影来做“平替”吧。

在这种简单易上手的思维下,包贝尔这类导演也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的拍片机会。

因为所需要做的,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临摹。

《阳光姐妹淘》达到了像素级的致敬。

同样的镜头做了一下镜像,这招可能是从B站up主那里学来的。

形似。

但神完全错乱。

韩国原版里,这段女孩的扭打背后,是韩国的大学生民主运动。

运动的高潮,呼应着少女的热血。

青春的底片里,承载的是韩国本土数十年的社会变迁与历史记忆。

而到了中国版。

改成了城管大战商贩。

从画面上来看相差无几,但故事的含义已是云泥之别。

难怪包贝尔坦言:

我的能力未必会拍过原版(《阳光姐妹淘》),但原版本身就是最好的模板。

我们当时定的想法就是如果能想到比原版好的点子,那我们就拍,如果想不到,我们就按照原版拍。

什么意思呢?——这作业我看心情随便写写,遇到不会的我就对答案。

然而,看似有标准答案,但一不小心就拍成了刻舟求剑。

03

我们还能期待翻拍吗

买版权、翻拍,并不是国产片的专利。

好的IP,受到追捧,走向世界,这本来就再合理不过。

马丁·斯科塞斯翻拍《无间道》,拿下自己的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

《午夜凶铃》翻拍成美版。(前方预警)

《寄生虫》创造历史后,美剧版提上日程。

你发现了吗,这些被选中用来翻拍的作品,都是在各自地区,各自类型里经典中的经典。

属于最璀璨的那颗珍珠。

但国产翻拍钟爱的呢?

大多是

中等偏上的“低调好学生”

《大赢家》,原版《率性而活》,豆瓣8.3;

《小小的愿望》,原版《伟大的愿望》,豆瓣7.5;

《“大”人物》,原版《老手》,豆瓣7.7;

《龙虾刑警》,韩版《极限职业》(一本两拍),豆瓣7.8;

《我是证人》,原版《盲症》,豆瓣7.5。

Sir不否认这些原版不少都挺好看,但它们都不算顶尖,在影迷中的普及率也有限。

这一方面避免了原版太过经典,翻拍显得东施效颦。

同时因为名气不大,可以让很多观众感觉在看一部“新片”。

是的。

过去的国产片,你还能看到海报上大大方方写出是翻拍。

当作一个可以吸引观众的卖点。

△《我知女人心》(2011):好莱坞20亿卖座喜剧轰动改编

现在呢。

翻拍片选择主动为“翻拍”这一属性降热度,淡化处理。

这其中有心虚,害怕比较。

但更多的,是观众心态的转变——

对于驴唇不对马嘴的翻拍已经达到忍耐的极限。

强烈呼唤创作回归原创。

否则翻拍不是对经典的致敬。

而不过是“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去年档导演竞技类综艺,“著名导演”毕志飞为了证明自己,他便“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翻拍一部经典电影。

《小城之春》。

求仁得仁,一片骂声,摔得真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巨人的肩膀,没那个能力,你也站不稳。

翻拍的确是一个地区影视产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或者说捷径。

通过翻拍,学习吸收原作品里的精华,是一个地区的电影产业得以升级和进步的必要过程。

曾经香港电影的辉煌部分也得归功于香港电影人对于好莱坞和日本的学习,后来的韩国电影的崛起,也没少对香港电影取经。

如今中国电影朝着韩国电影学习,也无可厚非,但这种学习是需要过脑子的,需要创作者在改编过程中完成自己的输出和蜕变。

而不是像如今一般,拿来就用,尤其是热搜式地滥用。

但在2021年,一切有所不同了,我们似乎迎来了某个

转折点

年初,《唐探3》的票房和口碑都败给了一开始并不起眼的《李焕英》。

年末,《误杀2》口碑远不如《误杀1》。

一头一尾,宣告着这条路也日渐暗礁丛生。

观众开始厌烦套路,厌烦对大众焦虑点的无止境消费,真诚、真情在观众这里得到了丰厚的肯定和回报。

跟唐人街探案三的分数相比,

很明显观众们评判电影的标准不仅在于你拍的好坏,

而更在于你拍的态度是否真诚

△《你好,李焕英》词条下的一条豆瓣短评

简而言之,观众决定不再陪那些急功近利的资本家玩了。

根据市场规律,任何事情都有需求、冗余、回落的阶段。

当我们对好剧本有所需求,便产生了大量的跟风翻拍。

当翻拍过量,弊端大于人们所需求的利益,必然会去芜存菁,淘汰掉一大半的冗余项目。

曾经的古装片如是,青春片如是,翻拍片也会如是。

只是资本不会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这需求的背后,不是题材,不是类型,而是创作者的能力。

陈凯歌说,

电影只有好坏,没有类型。

这句话同样可以套用在这里。

时代瞬息万变,潮流也不能预测。

唯一不变的是,是我们对创作者的要求,这才是中国电影能够产生竞争力的核心。

只是希望,把希望寄托在捷径上的人,会越来越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哆啦C梦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