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歌手》的悖论:不管谁拿歌王,总会有人站出来反对?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18   浏览次数:218

果不其然,华晨尤利击败群雄,赢得了《歌手当打之年》歌王的称号。不过,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混乱的《歌手》总决赛了。

这个结局你可能不会惊讶。直观来看,于人气最高,流量最大,粉丝最多,单期封号最多。他也是芒果台拿过红勋章的“儿子”。

受邀助阵的创作型歌手李宇春,也是人们期待已久的人物。

作为湖南卫视超女选秀节目中的“一姐”,洪涛曾多次拒绝邀请她参加比赛。这次是通过芒果TV和节目组牵线搭桥才促成合作的。

当然,这也给了李宇春足够的面子。创作型歌手海报上的统一头衔是“创作型歌手”,就连林俊杰也不例外,但李宇春是“特邀嘉宾”。有多特别?

我特意为她做了一张芒果台logo的海报。文案写着“用音乐,等待春天”,意味深长,值得再品。

总之,于有一万个夺冠的理由,观众也有一万个不服气的理由。

但平心而论,这个歌王对大众不满几乎是必然的。因为这就是《歌手》本身的悖论:真正的歌王不可能实际存在。

01 无法得到全民认可的歌王

103010决赛被诟病不是一次两次了,多是因为频繁的“车祸”、玩家的操作混乱、大众点评的耳朵混乱。

关于歌手所有权的争议由来已久。从第一季林志炫没有得到歌手的抱怨,到连韩红,韩磊、刘欢这样的大神都不会接受歌手的局面,我们真的很难找到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歌手。

如果说过去歌王还能论资排辈,那么到了“该打了”的阶段再谈资排辈显然是空谈,会让大家更加难以调整。

而米希亚,是唯一一个拥有特殊资历的人,他在日本乐坛积累了全部经验,所以即使他成为歌王,也很难获得国内观众的足够认可。再者,她也不具备像石头姐那样服务大众的资格。

可以说在观众心中,真正的歌王是不存在的。

02 噱头大于实质的歌王

不过,把“歌王”这个头衔看得太重似乎有失风度,因为这本质上是竞技类综艺节目制造的“噱头”。

如果仔细看的话,这个综艺节目本身的竞争过程,在不可抗力下,就充满了问题:

首先歌手配置,分属不同类别,擅长的音域不同,舞台体验就更不一样了。

其次是歌曲的选择,除了这一季,为了排除名家作品对评审的干扰,节目组会禁止在第一期之外选择演唱自己的歌曲,但也不能统一限制选手选择的难度。——这也导致了业余评委根本无法将歌曲的难度加入评判标准。

这里的劣势明显是第一季发生的转盘选歌,节目因过于依赖运气而失去公平性,之后的几季都没有再发生。

说白了,“歌王”的称号是现场500人品味的结果。很难说500人在乐坛能代表多少观众偏好。从统计学的角度,基本可以断定这个数字并不高。

话说回来,为什么大家那么在意歌王这个称号?

大概是因为现在的乐坛已经很难看到专业音乐人之间的专业较量了。——名专业音乐人已经全部下海参加真人秀。音乐竞技类综艺节目似乎成了新时代的‘金曲奖’,但金曲奖的结果却无人问津。

因此,《王松》的片头噱头似乎不如《是》。毕竟虽然制作工艺不科学,但是大家对这个噱头的热情很高。

当然,如果用统一的方式来解释这种热情似乎过于笼统和不准确,我们不妨用更客观的方式来解释群众的不赞成,尽管也是四个字:时代变了

“时代变了”这四个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释:一是音乐生态的变化;第二,音乐圈的细分;是前两个环境因素,也就是网络生态的背景。

与十几年前的“天王”和“天后”相比,我们似乎总觉得如今的歌手失去了一些魅力和力量,这也是如今的“歌王”难以引起大众共鸣的原因之一。

而这个东西来自两个方面。从好的方向来说,原来观众的耳朵被单一的传播渠道所垄断。每个人都听广播和电视上播放的内容。职业歌手出道都集中在唱片公司手里。相对于广大的观众,歌手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好嗓子和好演绎几乎是歌手的立身之本。

magehandler/891395ec-7d96-43d9-9e20-967d5341c678?from=pc">从不好的方向来说,如今这个人人能评论的时代,纵使劣币能被大家识别,但误伤甚至恶意中伤也总是存在,外行指点内行的事时有发生,音乐素养普遍不高的情况下,盲目崇拜资历似乎成了另一种怪象。

而歌坛圈层的细分化也导致谁不服谁的事件频繁发生,由于大众评审天然按喜好打分,综艺又往往为了取悦普通大众而对这种找外行点评内行的行为美其名曰市场选择。

爱好多元审美就多元,伪乐评的泛滥成灾又很容易造成对歌手风评的二次伤害,且也没有真正的专业科普能让大家有个统一标准,共识的取得就愈发困难。

互联网让人人可发声这事本来就是双刃剑,因为“人人”的素质和抗拒风向的能力实在是很难评估。

几乎不可能期待每个人都有很好的音乐素养和理性,哪怕有,按照勒庞的观点把他放到一群人的言论中其非理性的可能也会加倍提升。

何况,谁学生时代的音乐课不是被数学老师占来讲题呢?即便如此本科率还只有4%的国内,又能保证谁是真的在听歌,而不是被商业制作和乐评噱头扰乱了视线?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