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开播的时候没跟上节奏。熬夜补课后才发现根本停不下来。
但说实话,最初吸引我的是它独特的片名,因为我之前从没看过电视剧。标题是一个简单的背景图片,上面有几个动态的人物,看起来很简单。
但是,仔细一看,就能发现其中的创意和用心。制片方居然把时下流行的“变脸”技术用在了演员身上,足以看出他们背后的导演可谓与时俱进。
当屏幕上打出字幕“总导演郑晓龙"”时,我突然觉得这个操作并不奇怪,因为郑晓龙总是敢为人先,有独特的风格。
从最初反映中国人在海外真实生活状态的《北京人在纽约》,到讲述夫妻故事的《金婚》,再到经典宫廷剧《甄嬛传》,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军佳作”。
没想到的是,作为国内重量级导演,郑晓龙在《功勋》项目一开始就没有信心。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拍好英模人物系列,一不小心就成了无聊的传记。就算拍得好,观众也真的很难爱。
在接受任务后,郑晓龙充分克服了五个困难,才把这部作品真实、完整、严谨地呈现给观众。
2019年9月,“共和国勋章”前八名获得者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赞誉,家喻户晓。不久之后,郑晓龙被广电总局的领导人邀请去交流。领导开门见山,对郑晓龙,说“总局准备为8位英模人物拍摄一部连续剧,每部6集,共48集。希望你能当总导演,创作他们!”
郑晓龙的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
领导们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功勋》不仅要拍英模的事迹和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受到老百姓的喜爱,你拍的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但郑晓龙心里也清楚,普通人爱看,因为之前自己的剧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对于人物故事来说,真实才是最重要的,很难让大众认可。
另外,作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领导,他确实接触过一些类似的创作,真正让他满意的并不多。
目前他没有明确答复,只是请领导给他一些时间。回国后,郑晓龙开始阅读大量资料。
被八位英模的事迹所感动,他决定迈出这艰难的一步,接手这项任务,但他没想到,这只是困难的开始,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00-1010要真正了解人物,光是翻看资料是不够的。更多细节,还得靠对故事原型的面对面采访。
对于普通年轻人来说,做一次采访并不难,但是对于这些上了年纪的英雄来说,做一次采访真的不容易。
一方面,能取得这样成就的人,大多在某些方面与常人不同。比如很多人都有独特的性格。和屠呦呦一样,她一点都不喜欢和人打交道,说话也很直白。
所以沟通吧。
,要如何问、如何高效沟通,都是门学问。另一方面,很多原型人物如今都已经上了年纪,他们并没有那么充沛的精力接受两三个小时的采访,身体支撑不了。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不愿意把所得成就归功于自己,言语当中,强调的都是团队的、他人的贡献,这也让前期搜集资料这份工作,难上加难。
郑晓龙及所有团队成员,在前期准备中就下了很多功夫,携手跨越了这第二道难关。
随着“单元剧”的流行,大家在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有不少抱怨:风格差异太大、故事不完整、系统性太弱……
国庆档的《我和我的父辈》就有网友对此提出意见,而郑晓龙正面临着这个问题:
8个单元故事,8位主角、几十个人物角色,8位导演、8组编剧、8个剧组,整个摄制团队超2600人,如何做到既有整体性又有各自的风格?这又是一个新的难关。
虽然目前大家看到的效果很统一、很顺畅,每一个故事都让人记忆深刻,要么热血沸腾,要么惹人泪目,但其实创作过程,是一次次的推倒和重建。
郑晓龙接下任务后和跟广电协商,从每人5集扩展到6集,但是即便用6集电视剧讲述一个人的一生,也相当紧凑。
于是郑晓龙找到了突破点:专拍人物“高光时刻”,至于其他的故事和经历,大胆删。
比如李延年前期如何一步步成为勇敢的战士,删,只留他在346.6高地上的那一仗,足以让观众感受到这个人物的特别和伟大。
比如单元导演最初递上来有关于于敏的剧本,是从他上清华大学开始的,郑晓龙也毫不留情把前半段篇章统统拿掉,直接从他接受研制氢弹的任务开篇,一下把时间跨度缩短到了六年。
而到了黄旭华的故事,制作团队便选择用回忆录的方式讲述其“高光时刻”中重要的节点。
似乎每一个篇章,郑晓龙都在用“高光时刻”追求统一,但人物故事不一样,每个导演和团队的风格也不一样,8个篇章还是很难把它捏成一团。
郑晓龙也很苦恼,毕竟细节精彩的前提是外壳要整体性强及出众,才能吸引目光。
而就在拍摄自己的部分《屠呦呦的礼物》时,郑晓龙突然想到一个方法:给这部剧穿一件独特的“外衣”。
想到便立刻实施,郑晓龙却没预料到,这件“外衣”的制作过程比想象中困难太多。
这就说到开篇提及的片头问题,在观众看来,演员由远到近向我们走来,走着走着,她们的模样就逐渐变成了人物原型,这个创意,的确好。
但事实是,把8位演员找来镜头面前走一走,当然没问题,那么他们所扮演的原型人物,大多都已经年过90,没办法正常行走,甚至有的已经去世。
当拍摄遇到问题时,大家想到了用照片解决,便向各位英模的家属们要来了各自的照片,但老一辈们留下的照片有个很大的问题:像素不高、不清晰,导致建模受阻。
最终即便是找到各位前辈领奖时最理想的照片,整个制作过程还是非常艰难,因为郑晓龙是个“细节控”,每一个人头发怎么变、衣服怎么变,都是一点点细致地抠出来的。
直到开播前的十几天,这部分的效果还一直在做调整。
好在最终呈现的效果,从观众的反馈中就能感受到,这个片头,成了全剧一个不可替代的记忆点,郑晓龙达到了目的。
一部剧是否能成好剧,故事重要,演员也重要,对于这次的拍摄,在演员上,广电可是直接明确了4条规定:
第一德艺双馨,第二形神兼备,第三演技高超,第四要功勋本人同意。
要说满足那么一两条的,倒是有大把演员在列,但是要全部满足,真的不容易,在这个题材上,用人,就更需要严上加严。
郑晓龙在自己篇章选角时就遇到了困难,虽然他第一时间便想到了周迅,周迅也非常愿意出演,而且从周迅本人分析,的确没有什么花边绯闻,在娱乐圈能称得上德艺双馨,演技也备受认可。
要说神形兼备,周迅身上还的确有和屠呦呦一样不喜热闹、不善言辞、对事执着、说话耿直的劲儿。
但问题在于屠呦呦就是因为一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根本不关注影视剧,她根本不认识周迅,而在对演员的要求里,最后一条就是:功勋本人认可。
这还多亏了屠呦呦女儿向其介绍了周迅,这才解决了难题。
足以见得,从准备到拍摄到成片,从大方向到每个细节的把控,郑晓龙也算是完成了一次大体量的自我挑战,克服了五重难关,想要达到的效果就是:真实还原且观众喜欢。
令他没想到的是,《功勋》播出以后,观众们回馈给他的,是两个反常的反应。
01 评分“逆跌”
今年国庆档的《长津湖》,大家使用了一个热词“逆跌”,放在影视领域,通俗的解释就是:本以为要跌,结果涨了。
因为太多电视剧都会面临这样“高开低走”的情况,有的的确是因为创作者到后期疲倦了、思想枯竭了,所以导致“烂尾”。
但也有部分原因是观众们越看到后面越没耐心,所以打出低分。
一部剧,开播高分,逐渐有些波动,纯属正常,只要不跌得太厉害,都算是成功的。
而《功勋》却出现了一个反常现象,开播没多久,评分不跌反涨,从9.0上升至9.1,这是很少见的情况,大家用实际行动告诉导演:这剧,我们喜欢。
02 评论区成一股“清流”
以往的影视剧,除了剧情本身,大众讨论度最高的,是演员的演技,之所以某位明星会因为某部剧突然火了,究其原因,就是观众对明星本身的关注。
而《功勋》评论区的氛围真让人觉得久违了,观众们几乎没人提及演员本身,打出五星,给的都是剧中的功勋们。
不少网友留言:观感极佳。
这像一股“清流”般的评论区,反常的同时,也证明了电视剧创作者们终于找到了这些特殊题材与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同频共振的密码。
看后不禁想感叹:这,才是我们真正该敬重的“明星”。
猫影开放接口API
9639资讯2024-11-24猫影完整应用安装指引
7348资讯2024-11-24猫影公告必看
6420资讯2024-11-23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详情一览
2843资讯2024-11-23《演员请就位》这次可能是演技大pk 读者:看好颜卓灵
1936资讯2024-11-24《一周的朋友》发布“友情告白曲”《属于你》MV
1924资讯2024-11-21解读中国电影票仓 | 电影要卖座,这些城市很重要
1898资讯2024-11-24《我们的婚姻》佘甜甜成撒谎精?骗闺蜜黑巨款,比林有有还心机!
1779资讯2024-11-24《谁是凶手》大结局,神似《新世界》,小红袄们的作案手法都一样
1704资讯2024-11-21被误读的历史:“勇敢的心”并非华莱士,而是他的对手布鲁斯
1623资讯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