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当我们一同游到了海水变蓝-灯光亮起,我惯常般地数了数今晚的“仪式伙伴”。共七人。播放尾幕时,七人都没有起身离开,他们是在思考、遐想,还是怅然、不舍?对他人固然一无所知,而我是最后的一种。
那天是电影上映的第二日。影片名字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和讨巧的主海报相比,更偏好这一张
实际上,“海水变蓝”正是导演贾樟柯对于时代之变的比喻。在这部分为十八个章节、以多名叙述者的视角牵引出建国后几十年的时光记忆的影片里,“变化”这个极普通的词语充当着线索的指引,是全部因果的唯一核心。
说回电影,与贾樟柯的不少作品相似,《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也是部强烈相关于“回忆”的电影,其逻辑简单而清晰:通过讲述者们对故乡或乡村的回忆,串联起了中国数十年的过往岁月。
而你,又对乡村怀有怎样的回忆?
十几年前,在贾樟柯拍摄另一部影片《二十四城记》时,选择了采用真实人物与演员(陈冲、吕丽萍、赵涛、陈建斌)扮演的人物穿插介入剧情的方式。看那部电影时,我总觉得和真实人物比起来,演员终归在“演”,表演痕迹太过明显——在虚构与真实的角逐中,专业竟然如此不堪一击。然而,之后读到《贾樟柯的世界》,贾樟柯表示那样的“穿插”实则是他的有意为之,他恰恰想用演员为绝对的真实里添一点戏剧性的玩味。看来,彼时的贾樟柯虽然尊崇着现实的力度,却也在顾忌着现实在艺术前“失势”的可能。他尚在摇摆之中。
好在,在纪录片中刻意增加虚构成分以期将现实艺术化,已被拍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时的贾樟柯彻底放弃,并且,他放弃了一贯的擅长,去虚构一段《站台》、《三峡好人》、《山河故人》般的故事,让我们从微小的人物故事中体会到广袤的时代进程,而是怀着俯瞰的视角,用群像们的口述,拼组出了一幅极具涵盖性的历史图景。
影片中,那些带有个人色彩的琐碎日常,和镜头总在聚焦的老人的面孔一样,宛如一粒粒抽象的符号,合力拼组成了可以冠以时代之名的壮阔之物,也让贾樟柯的此次创作悄然体现出了“冰山效应”般的戏剧效果——冰山露出来的部分,远远少于藏于水面下的部分。虽然天底下的任何叙述均是片段,然只有当史诗般的时代背景(《海上传奇》、《二十四城记》做不到)与生动真实且点触极广的个人经历(《东》、《无用》做不到)发生深刻交融时,这种效应才可以在难以言说中被我们的感知所抓取——犹似《红楼梦》的方式。惠子言“万物毕同毕异”,人与人的过往,总是有着难以捉摸却确存无疑的相似度,几页轻卷的背后,是一整部包容了山高海阔的博大历史。
这是电影并不常能做到的事情。
无论你怎么看,这都像是我们共同完成的一个仪式。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