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现实题材热潮后,“真人真事”改编又有哪些盲区?-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在电影节中,这句话成为一个常见的描述。对于普通影迷来说,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一直是传统电影创作中炙手可热的题材。
真实故事在最近被谈论的愈发多。《我不是药神》的火热已经成为过去,在刚刚过去的上海电影节中,《桂花飘乡》《中国机长》《白银往事》《第八个嫌疑人》等多部影片,定档的定档,开拍的开拍。
真实事件,可大可小。大到还原真实历史,从孤立个体所看到的历史真相,是否能承担起历史观的重担?小至还原某个个体的故事,又是否重视了真实性和戏剧性对当事人引发的伤害问题?
从新闻到电影
真实事件的价值,从新闻到电影,影响力被不断放大了。
野蛮行径并不会让人望而生畏,或是引起社会的暴动和恐慌; 相反,它蕴藏着无可比拟的诱惑力,正是观众无意识地让自身从悲剧、惊悚事件中全身而退的努力,为其对犯罪事件的迷恋带来了无限可能性。同时,类型片的成熟,也使得结合现实题材及犯罪类型的作品,成为许许多多新人导演的首选。
真人真事改编如何避雷?
在戏剧性和真实性方面闹出冲突的,还有《绝杀慕尼黑》。这部影片中最重要的教练角色,在创作时受到了主教练亲人的强烈反对。由于人物原型从未想过接比赛之际带儿子去国外看病,导致本片最重要的一条线索无法继续,在主教练家人的强烈反对,电影不得已将主教练的名字更换,影片这才得以上映。
这已经是电影长久以来会面对的问题。从《一个国家的诞生》开始,电影对于真实事件的还原,就已经被端上台面。
如影视作品创作中涉及到一些敏感情节,事前与原型人物进行充分的沟通,可以考虑聘请原型人物。若是影片中提及的是已故原型人物,则邀请近亲属,作为改编顾问或参与影视剧本改编创作工作,是更为成熟的做法,同时也可避免大家打“事后官司”。
这或许是在“技术问题”逐渐摸索的中国电影,所要必经的道路之一。
-FIN-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