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母胎solo脱单,不必靠它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2-06   浏览次数:150

恋综终于将手伸向母胎solo了。

为了提高当今社会的cp浓度,优酷捣腾了一档综艺:

——《没谈过恋爱的我》(以下简称《没谈》)

母胎solo抱团取暖,内部消化,光设定就能脑补一堆粉红泡泡。

综艺每期都摆着“好甜”的看点,但本圈看了5期后,横竖觉得越来越不对劲,仔细看了几遍,才从细节中看出来,节目写着两字——

变烂!

当然,我并不否认节目组的立意和努力。

母单群体确实需要一个机会来向大众卸下神秘面纱。

《没谈》一开始还是能看的,但越到后期,就越烂。

看到我怀疑人生。

没有互动之甜,也没有立意之深。

还凭借一剪没的技艺,将剧情剪得七零狗碎。

刚播出时,我们还能从中母胎solo不自卑的单身宣言中找到共鸣。

但越到后来,就越落入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

《没谈》为什么越播越烂?

除了男嘉宾们接二连三的塌房。

或许还能从节目细节出发,理性盘盘。

一、《没谈》将镜头聚焦于没谈过恋爱的少男少女。

人设确实新,话题也确实足。

少男少女在初次恋爱时的青涩与小心翼翼,的确能让万千磕糖爱好者拍桌痴笑。

在青涩这点,《没谈》确实没让我们失望。

初次见面,不知所措,真的很青涩、很拘谨。

要么相顾无言,把见面变成一场沉默式相亲。

要么喋喋不休,把见面当成了专业安利现场。

要么一问一答,把见面聊成了新闻发布会。

虽然表面是在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但内心只想赶紧跑路。

啊,社恐人的DNA动了。

当回到小屋,回到独属于自己的空间后,刚才见面时的拘谨便消失殆尽。

到达小屋后,立刻与闺蜜分享入住的喜悦和初见其他嘉宾的感想。

或是,打开番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看动漫。

面对单身状态,嘉宾们表现得极为清醒。

不以母胎单身为耻,他们都在冷静地等待着心动的机会,期待着属于自己的爱情。

他们对另一半的愿想,有着看似相离却始终相依的诗意,也有着平凡而日常的琐碎。

虽然不太具体,但胜在真诚。

《没谈》的亮点恰巧就在这里。

为我们展示了母胎solo的生活日常和心理状态。

平凡而随性,真诚期待恋爱但不随意开始。

但,亮点也是《没谈》高光陨落的种子。

二、《没谈》成也母单,败也母单。

此话怎讲?

节目组靠着“母胎solo”的标签,收获了大波期待值。

但在嘉宾们的互动却表现的不尽人意。

这让节目为数不多的粉红泡泡,雪上加霜。

来,下面咱们细细说。

聊天尬,是第一个大no。

初次见面当天,1V1盲选聊天环节,很尬。

两人初次见面,还带有轻微社恐,节目组只是将他们放在了同一空间。

不给任务,不给美食,不为他们留下任何可以打开话匣子的机会,让他们随意发挥。

由于自我发挥空间极大,三组嘉宾都成功地把天聊死了。

让嘉宾自由聊天的操作,以往的恋综也有。

如《心动信号4》嘉宾们的初次见面就是从自由的聊天开始的。

从家乡聊到见面的天台,再聊到深圳这座城市,或是兴趣爱好。

场面和谐,氛围轻松。

《心动的信号4》的初次见面是聚会,如果冷场了,还能你一句我一句把场子热起来。聊完姓名、家乡、工作、爱好,还能聊聊餐桌上了美食。

《没谈》让嘉宾两人,一杯水,一张嘴,干聊一上午。

翻车的几率肯定是高的。

在之后的相片环节,有了“相片”这一契机。

两两独处对话就相对没那么尬了。

沟通少,是第二大no。

相对于聊天尬,沟通少的问题在《没谈》中更为普遍,也更为致命。

沟通,强调聊天双方的互动感。

仅仅展示自我是不够的,还需要他者对自我的追问也是其中一环。

追问能加深他者对自我的认识,认识的不断更新,是沟通的目的。

《没谈》的扭蛋机、篝火读信、约会环节,缺的恰是这份“互动感”。

在扭蛋机环节,每个人都在小纸条上匿名写了小秘密,然后放在扭蛋机中待抽取。

举个例子——

Q:从来没有过一见钟情的经历,请问ta是谁?

罗:我不太相信一见钟情的

所谓一见钟情,就是看外在

他们两个人看到外在之后,接触下来,发现彼此是合适的

所以才有所谓的一见钟情。

许:我不排斥一见钟情,觉得它很浪漫

但可能没有这样的机会

蔡:我可能也是不相信一见钟情

要接触一段时间才会有感情

罗 毛:同意, 1

场面看似热闹,却不像是沟通,更像是在答题。

没有你来我往的深入提问,只是众声喧哗的你问我答。

这一单向问答模式,让秘密变成了单纯的展示。

扭蛋歪头听秘密,在座都是吃瓜人。

大型吃瓜现场,除了扭蛋机,还有篝火晚会。

大家聚在一起读写给未来初恋的信。

本来晚风、篝火、信件,浪漫氛围感拉满。

读信流程却是——

读信——鼓掌——再读信——鼓掌

对信件交流的缺失,让原本浪漫满分的场景瞬间变被老师点名当众宣读自己写的小九九。

SOS,救命!

在扭蛋和读信环节,内心深处的秘辛一点点被掀开。

这本来是达成深度沟通的绝妙时机,但互动中沟通的缺失让其消失殆尽。

初次见面、扭蛋、读信都没有甜甜的互动,那约会总算甜的吧?

对不起,甜度还是不行。

如果是前面环节的乏味是缺乏互动,那约会设置的败笔则是互动过多。

当然,这里的互动是被要求的互动,

约会盲盒的设置不是场景,不是物件,是女生要选5件能让自己心动的互动,然后男嘉宾根据女生的选择来选择约会对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除了毛毛和文婷,其他两对都有不同程度的翻车,生硬感满满。

感觉在任务当前,完成任务的事业心>处对象之心。

没有感情,全是技巧。

如:蔡睿在约会最后时,发现自己漏了把手放进口袋的任务。

然后,罗将衣服递过去,安慰她“完成了,没事”。

官方给这个片段起的标题是“蔡睿罗郅阳甜蜜插兜”.

Excuse me ???

发现没有,当本该甜蜜的互动如果不是源于双方自然流露,那互动就变味了。

官方面对变味的互动,还给我们贴上了“甜”的标签。

不甜还要硬塞,强行喂糖,真的有点下头。

三、《没谈》甜度不足,且人物互动深度的不够,是影响节目质量两板斧。

但这个锅,我并不想甩给节目组或是嘉宾。

一味地指责其中一方,无益于现象思考。

其实,《没谈》后期让大批观众纷纷下头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它反映了这样一个综艺困境——

传统恋综模式与母胎solo人群的不协调。

从最初选角的偏向,到后期听录音环节的设置,我们不难发现,优酷在复刻《怦然心动二十岁》的互动模式。

但这一模式的移植忽视了母单群体的特殊性。

就是在自己的圈子里自娱自乐,对找对象这件事佛得一匹。

正如观察团翟潇闻感叹的——

对,就这样我觉得很舒服。

传统的恋综模式之所有能成为糖分生产永动机,是因为嘉宾的人设。

《心动信号》系列侧重强调的是在大城市拼搏的打工人,近期大火的《半熟恋人》则侧重于30 的单身男女。

打工人、30 ,是他们身上能引导观众代入的标签。

但这一标签,并不指涉恋爱模式。

也就是说,他们有欣赏他人、爱他人、对他人产生好奇的能力。

所以,cp总是锁得快,糖发得也深入且细腻。

但这些能力,母胎群体就稍微弱了点。

《没谈》在后期加入了两位有恋爱经历的嘉宾后,场面就变得很耐人寻味。

有过恋爱经验的女嘉宾谈自己对爱情的理解,认为——

期待,让相信爱情变得美好

他可能还没有来到我的生命中

但并不能阻止我往前跑

咱们母单小组氛围党,雨欣就回了一句——

可能我就不太会去期待一些东西

所以,没有期待这个爱情

没有享受到期待这个的快乐

母单的痛点恰恰就在这里。

爱情是期待的,但这个期待本身不会让我感到兴奋,或是活力满分。

该吃吃,该喝喝,期待不往心里搁,工作摸鱼才是快乐老家。

自己的圈子太舒适,舒适到眼中全是自己,不太有对他人的好奇。

节目组在节目立项的时候,其实也注意到了这点。

给节目的立意,立了“三不”——

不愿意的事、不懂的事、不敢的事。

但在被传统恋综模式下裹挟前行的母单,随着环节的进行,“不”的浓度依旧很高。

他们确实在尝试,对心意的对象勇一把,但他们的勇总有种拖泥带水的拧巴。

每次往前一小步后,都会选择缩回到自己的舒适圈。

面对具有非常态恋爱心理的人群,恋综模式如何更新迭代?

这一问题,综艺《春日迟迟再出发》解决得就很妙。

七名尚未从失败婚姻中抚平伤痛的男女,如何重新相信爱情?

节目组除了设置倾诉环节,还设置了守护星活动。

通过送礼,让嘉宾们重新感受爱他人的能力,以及被他人爱时的心动。

自我的整理是爱他人的前提。

若自我没有指向他人的可能性,两人的自我即使有相似之处,观众也很难看到两人因相似而碰撞出来的浪漫火花。

火速匹配,两两约会的速度爱情,明显不适合。

自我的调整与打开,宜慢,不宜急。

当舒适的自我被撬动,爱情的糖自然来。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