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全国一半电影院关门,唱衰他,等于毁了这个圈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18   浏览次数:204

电影行业又迎来艰难时刻。

据统计,全国超一半电影院关门。

根据猫眼显示,3月27日全国影院营业率只有48.48%,单日大盘跌至628万。这个数字,几乎是电影院复工以来的最低点。

随着营业影院数的下降,本打算在下周上映的几部新片,也相继撤档。

放眼望去,一片惨淡。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些唱衰电影行业的声音,觉得影院有没有都无所谓,电影拍不拍也无关紧要。

扒叔觉得,唱衰或比惨没有意义。

每个行业都有客观存在的必要性,而电影不仅是文化输出的重要工具,更是承载了几代人艺术追求的记忆。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该用什么态度,来看待电影行业?

扒叔今天娓娓道来。

电影院无可取代

毫无疑问,很多人走进电影院的原因,是因为现实太难了。

因为现实太难,所以我们想看喜剧片开怀大笑,看科幻片刺激脑洞,看惊悚片获得快感,看文艺片洞悉人性。

我们追求的是,在密闭空间和幽暗环境内,全神贯注的情感体验。

而能做到这点的场所,只有电影院。

在电影院看片,有种仪式感。

首先,你不能暂停快进,也无法倍速播放。

其次,你需要把手机调至静音,观影中不能大声喧哗、来回走动。

这种的安静、平和、纯粹的观影氛围,只能在电影院里体会。

在观影过程中,唯一发亮的地方就是银幕。

你必须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的盯着它,才能在固定时间里,获得最极致的视觉感受。

电影不仅是艺术,更是一门技术。

它的拍摄/制作技术在不断迭代。

比如,2009年卡梅隆用《阿凡达》,让电影从2D时代迈入3D时代,此后3D放映技术成为全世界电影院的标配。

再比如,2016年李安用120帧拍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追求极致的沉浸感。

极致清晰流畅的画面,让观众仿佛置身实境,更能体会电影要表达的主题。

这些震撼的视听技艺,依然只能在影院里感受。

追求视听刺激,是一部分观众去电影院的诉求。

而另一部分观众,则是希望获得情感体验。

对他们来说,看电影更像是治愈的过程。

分手的人,想通过看爱情片,获得情感支撑。

失业的人,想通过看剧情片,享受满满正能量。

在枯燥、机械、琐碎的日常里,电影给予了无数人心灵抚慰,收拾好心情,继续砥砺前行。

扒叔经常会有这种感受。

一场电影看下来,觉得浑身舒畅。

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不仅没有人来打扰你,而且观众还会给予你相同的反应。

全场观众似乎有着不言而喻的默契,在你开心的时候一起大笑,在你难过的时候小声啜泣,在谜底揭晓的时候豁然开朗。

那一刻,你会觉得,仿佛大家是认识多年的朋友。

但等到灯光亮起,又会发现,大家或许只不过是兴趣相同的陌生人。

散场后,彼此都要带着电影给予的能量,继续奔赴各自的生活。

这种体验,非常奇妙,你很难在别的地方感受到。

这就是电影院的魅力。

为何跟风唱衰?

说完电影院存在的意义。

再来说说,为什么会有人唱衰电影行业。

除了有人故意带节奏之外,还跟片子质量有关。

啥意思呢?

2022开年到现在,能打的片子屈指可数。

先从春节档说起,群星云集的《四海》被批太水,评价尚可的《狙击手》因为缺少大咖而无人问津。

只有《长津湖之水门桥》和《奇迹·笨小孩》,在收获票房的同时,赚到了口碑。

然后呢?

2月份上映的《十年一品温如言》,创下了豆瓣2.7的逆天低分。

相继而来的《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不要忘记我爱你》,也因为质量太水,被网友骂到体无完肤。

而质量相对有保障的《柳浪闻莺》,又因为排片少到可怜,而无人问津。

也就是说,近3个月以来的电影参差不齐,整体质量下滑。

截至发稿前,全国票房前五名甚至还靠春节档“老将”《长津湖之水门桥》《熊出没·重返地球》在撑门面。

图片来自猫眼专业版

上述情况反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电影市场,并不健康。

比如,一提到情人节档,就复刻大量“哭片”,贩卖廉价的情绪价值。

再比如,现实题材的片子,像《我心飞扬》《安魂》也没有摆脱意识先行,逻辑在后的毛病。

所以,《新蝙蝠侠》才被寄予救市厚望,因为其他选手都挺拉胯的,总不能指望《长津湖之水门桥》和《奇迹·笨小孩》一直上映到明年吧?

不真诚的创作者和投机的市场风向,进一步扭曲了这个行业。

观众看不到好片子,所以才会唱衰电影。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速了这个循环。

票价涨幅。

不少人反映,春节期间的票价太贵了。

据《新京报》报道,2022春节档平均票价相比去年上涨8%,约有900万观众因票价被劝退,观影人次创5年新低。

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除了部分恶意涨价行为之外,更多的是无奈之举。

关门期间,高额的房租、水电和人工已经快把它们压垮了,就指着春节档来回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春节档还没过多久,清明档又再度陷入低迷。

据猫眼数据显示,3月26日全国影院影院数只有5776家。

这5776家能否全部挺过去?

谁也说不好。

说到这里,你应该会发现。

寒冬不仅是大环境造成的,还跟创作者、电影公司的投机有关。

想看的不上映,上映的不想看,恶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珍惜拍摄电影,争取上映的机会。

毕竟,等寒冬过去,只有片子质量够硬,才能票房口碑双开花。总不能把锅都甩给大环境和高票价吧。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电影行业呢?

还是要有希望。

毕竟我们的存货还是很可观的。

大导方面,有张艺谋的《坚如磐石》,陈凯歌的《我的少年时代》。

文艺片方面,有入围柏林电影节的《隐入尘烟》,还有征战威尼斯电影节的《不止不休》。

娄烨,程耳,王小帅,顾长卫,曹保平,梅峰,翁子光等高质量导演的新片也已经拍摄完毕,等待上映。

希望等到全国电影院恢复正常运营之时,这些片子可以做到“良币驱逐劣币”的示范作用,给予观众回到电影院的信心。

与此同时,创作者和电影公司也要肩负应有的责任,用优质创作来反哺市场,这样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杨德昌曾在《一一》里写到,“电影发明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

的确,电影里那些真实的人际关系,那些关于人性的深刻表达,确实丰富了扒叔的生命体验。

其实,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扒叔反复问自己,电影到底是什么?

说白了,科幻、爱情、惊悚只是它的形式。

电影真正传达给我的感受,是它能让我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能看到人性的不同面相。

每次看完,都能由衷地发出赞叹,进而对生活充满向往和勇气。

或许,扒叔未必想迫不及待的看到某部电影。

而是,更期待享受那独一无二的、意味悠长的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不能被取代,更不该消亡。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