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星期四》,别怕敏感,引进它!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21   浏览次数:195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继“韩国敢拍”之后,印度也被贴上“敢拍”的标签了。

《杰伊·比姆》,抨击种姓制度。

《误杀瞒天记》,《误杀》的原版电影,是穷人对权贵的绝望反抗。

4月将在国内上映。

最近又来一部,直戳这个国家的沉疴顽疾。

《星期四》

2022.2.17印度

一开始你真的猜不透这个女人想干嘛。

奈娜,有两幅面孔。

漂亮、亲和的幼儿园老师,据同事说,只有她能哄住这帮熊孩子。

很会跟小朋友相处,很讨小朋友的信任和喜欢。

当她走进房间,关上门,将小朋友的笑声隔绝在外,她立马变得冷静。

打电话给警察局:

“我挟持了16个孩子作为人质,我有一些要求”。

她有枪,她将送蛋糕的司机,学生的助教,囚禁在房间。

转身又去哄看卡通片看得浑然无知,被老师当作人质的小朋友们。

她将绑架的事发布到网络。

目的很直接,将事情闹大,越大越好。

让警察、政府、媒体、公众,甚至印度总理在舆论的压力下,都不得不参与进来。

新媒体时代下,犯罪惊悚片的展开方式。

在当下,谁都没办法忽略社交媒体和舆论的作用。

这种模式并不新鲜。

2019年的日剧《三年A班:从现在起,大家都是人质》,比本片走得更远更深刻。

在这部日剧里,班主任把全班同学当人质,进行“猎杀游戏”,激起全社会震荡。

班主任的目的,以找出杀害景山的凶手为线索,牵扯出全班同学的病痛,也是日本年轻人的病痛,如此惊悚、深邃,令人感动。

看完只觉牛b哄哄。

跟《三年A班》不同的是,《星期四》里的人质是无辜的。

全程只是蒙在鼓里的无知小朋友。

甚至,老师刻意要保持他们的“无知”,小朋友肆无忌惮的笑声和她拿着枪口对准他们脑袋的残忍,形成对照。

把小朋友单独叫出来,玩他们以前常玩的射击游戏。

老师举起手枪,将画面直播给社交网络。

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场谋划已久的绑架。

从她放弃检察官的工作,来到这里当幼儿园老师,就在悄悄准备。

正常来讲,这人要么疯批,要么城府深,不然怎么布下这么个惊天大局还能操纵自如,镇定自若。

有点遗憾的是,女主的演技,没有长相抓眼。

没有撑起这个人物复杂的内心,和激烈的情感碰撞。

纤细的身材,薄弱的动作戏,怎么让观众信服她能把一个身材壮硕的女性,一个成年男性制服,虽然有枪的辅助。

故事独创性不高,剧情有bug,还能让人目不转睛看下去。

知道理想化,还想为电影的“敢拍”,为电影的价值,为电影的社会意义叫好。

赢在题材,赢在故事讲述。

如果说“绑架”是女主织下的大网,她提出的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要求,便是诱饵,勾引着观众的好奇心。

点名一位警官,只跟他谈判,指挥警察抓人,要求跟刚刚上任的印度总理见面等等。

不满足要求,就杀人。

每一项要求,都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织成了一盘棋,最后揭晓答案时,基本上顺理成章,每个步骤都是有用的。

把这位印度女总理牵扯进来,不知是女主临时起意,还是早有筹划,我倾向于后者。

开头早有提示。

女主的未婚夫,看到民众簇拥女总理的新闻,发出一声感叹:

这位总理太棒了,她是唯一能真正改变我们国家的人。

民众对这位总理的期望是,可以改变国家的现状。

对总理来说,是期望,也是绑架。

救不救幼儿园的学生,也关系到能不能长久赢得选民的心,一步错步步错,她必须权衡利弊。

拍摄手法有点老套,好在故事推进得不错。

循序渐进,渐次反转,将最大的悬念留在最后,令人意想不到。

结局与其说理想化,不如说是质朴的愿望。

尤其了解到现实的龌龊后,更感动于这份天真的叫板。

一个年青、聪慧、美丽,本该成为一个检察官,本该有美好前程,有美满家庭的女人,为什么要走上这条路?

奈娜有几句辩白:

这个国家的人都装聋作哑,除非你对着他们的耳朵大喊大叫,我今天做的就是如此。

今天,如果我没有利用这些孩子,警察不会来得这么快,贾韦德·汗就不会在这里,你也不会坐在这里,拉凯拉·马尔图也不会被抓住。

这是一部通过女主犯罪,去揭露社会弊病,反思印度现行制度的电影。

现实得有多龌龊,把好人逼成“坏人”,把受害者逼成“罪犯”。

普通人受了冤灾,喊破了喉咙,无人听见。

非得以死相逼,非得玉石俱焚,非得开枪,非得诉诸暴力,你们才会看见、听见,才会行动。

普通绝望之下的抗争,联系到印度的时事,更觉不寒而栗。

这些年,绝望中走上绝路的影视剧,常常能带来震慑人心的力量。

《沉默的真相》,用地铁抛尸,引公众震动,用江阳的十年,换一个真相大白。

《开端》锅姨和司机,绝望中作出反社会举动,虽然结局的大和解削弱了作品的力度。

先不管动机,不得不承认,《误杀》系列电影很懂市场口味。

第一部翻拍自《误杀瞒天记》,第二部翻拍自《迫在眉睫》,都是小人物在权贵挤压生存空间下的抗争。

更早一点的《恐怖直播》,何以抗争?唯有毁灭。

不论是这类影视作品,还是现实生活,都喜欢把公众(网民)牵扯进来。

当今,已经无法忽视公众对舆论的影响了。

互联网伸出的触角,是遍布世界的摄像头,可以把各个角落的的悲喜翻涌出来,把地球另一端的生活,直播给你。

这时,共情力和正义感,变得如此可贵。

《三年A班》里,面对一帮以自我为中心,道德感缺失,恶意沾满双手的学生。

班主任在生命的最后,用惊天动地的方式,给他们上了“最后一课”。

善用手中的权力,从来不是一个口号,一句空话。

而是“停、转、啪”。

做判断时,停下来。

让脑子转一圈,不做情绪的奴隶,冲动的魔鬼。

但愿正确答案会啪地出现。

警惕冷漠的利己主义,不做被利用的帮凶,更不要做恶语相向的蠢人。

“Let'sthink”

用理性和思考引导行动。

罗翔在其《圆圈正义》里引用前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说:

“纵观人类历史,有能力行动者却袖手旁观,知情者却无动于衷,正义之声在最迫切需要时保持沉默,于是邪恶方能伺机横行。”

“如果一个社会把最普通的老百姓,最该被保护的受害者一点点逼成了罪犯,逼成了施暴者;一个生态把大家都愚化成了键盘侠和冷漠的旁观者,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不仅是沉默的帮凶,更是下一个潜在的被害者和元凶。”(豆瓣热评)

4月引进了一大波外国片来救市。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需要更具现实力量的电影。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