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对标宫崎骏,不输《千与千寻》,这样的动画片却后继无人-徐克是有多喜欢聂小倩这个题材?很多人熟悉这个题材总免不了徐克的系列电影《倩女幽魂》,通过这个题材,我们认识了张国荣,我们认识了王祖贤。通过这个题材,古典鬼神故事《聂小倩》得以在港台地区广为流传。徐克有多喜欢这个题材的故事,我们不知道,但我们作为观众却可以从徐克所导演的作品中略知一二,就比如说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小倩》。
《小倩》是一部动画片,而且是一部香港动画片,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诧异,香港电影从来不以动画片见长,但本片在观看过后却有一种意味悠长的感觉。《小倩》是一部颠覆传统的影片,所谓颠覆,指的是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结合的方式,这种搭配之前很少有,但本片中却将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结合后,却让观众有了一种意料之外的感觉。聂小倩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在这个基础上徐克对于故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燕赤霞与宁采臣属于聂小倩中的人物,而捉妖和尚却有了一丝《青蛇》的味道。两个故事融合在一起,且对于常规的鬼神场景进行了想象力扩充,于是,本片便在1997年融入了一般现代动画的雏形。
喜欢机器猫的朋友自然会熟悉这种场景,一个笨拙的主角搭配一个小宠物便会更加的吸引人,宁采臣搭配了小宠物金坚之后,整个故事中的恐怖效果减分,而喜剧效果直线上升。片中对于幽灵的改造使得原本少儿不宜的动画片也能做到老少皆宜。这就是改编的魅力。
除此之外,我们所熟悉的宫崎骏风格在本片中也有所展现。徐克与日本漫画家远藤哲哉的组合使得这部兼具了中日风格的动画片在1997年成为了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可能很多人都很熟悉《千与千寻》,认为那部动画电影是亚洲动画片中的佼佼者,但是看看《小倩》的画风,谁又能坦言《千与千寻》没有对于本片有所借鉴呢?
我们不是没有好的动画电影,我们也不是没有优秀的故事蓝本,我们缺的是什么?是资金吗?显然不是,一部《哪吒》使得动画片的制作水涨船高,是技术吗?《大鱼海棠》的画风,谁又能说不好?那会是什么?当然是初心。我们能否静下心来好好的研磨一部优秀的作品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肯定的答案在1997年就已经得到了回应。
作为香港第一部引进三维技术的动画片,《小倩》不单单是动画电影领域的一次尝试,更是香港电影人对于新技术的一次成熟的应用。本片中的三维技术在现在看来确实是落伍了,但是在当时,在当时的影视圈内,本片的技术是崭新的,而创作者对于崭新的技术是尊重的,同时也是非常珍惜的。当我们当代的创作者在拥抱先进的电影技术的时候却没有了耐心,没有了拥抱优秀技术的初心之后,剩下的就只有对于技术的依赖,且充分的榨干技术的附加价值。而对于本片来说,技术就是技术,技术是可以被落地的,也是可以被加以利用且服务于主题核心的,技术并不能绑架创作者,也不能成为创作者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的掣肘。那个时代的创作者们做到了,但是现在呢。
我们需要好的影视作品,这个基础是我们拥有优秀的影视创作者,但是当下,在各种各样的条件都非常充分的条件下,我们的创作者却迷茫了,太多的选择就等于没有选择,没有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一两个选择做出来不俗的作品,一旦有了太多的选择,我们反倒是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选择来为自己的核心主旨服务。这就是创作的迷茫期,创作者所面临的窘境。
徐克一代终会老去,优秀的电影人是需要后辈来传承的,然而后辈在哪里?我们当代的创作者何时才能不站在别人的肩膀上重复着相同的事情呢?什么时候才能抬头看一看天上的梦呢?
这部1997年的作品之后,香港电影并没有后续对于动画电影这个全新的领域进行扩宽,而是将自己的创作热情全部倾注在故事片当中了。然后,香港电影就迎来了自身发展的寒冬。这么多年过去了,港片所代表的一代电影人渐渐的老去,然而新的港片创作者或者表演者并没有能力接过这跟接力棒。影视创作领域在今天越来越多元化,而属于香港电影的多元化并没有跟随时间的脚步而扩大,这是悲哀的。
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迎来成长,香港电影在自身的故事片领域耕耘多年依旧是败给了时间,而本片作为昙花一现的精品之作却也仅仅是成为了小众影迷心中的明珠。《小倩》这部作品本来可以作为国产动画电影的一次不错的开局,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优秀的开局却逐渐的变成了遗憾的结尾。几十年过去,当我们沉浸在《哪吒》等一系列动画电影的荣光中欢呼的时候,别忘记,我们曾经不输宫崎骏。
……
你好,再见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