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她输给贾静雯冤不冤-
评选个人2021年度华语电影十佳,多数人的片单里都有一部《美国女孩》,甚至不乏有人将其列为自己的年度最佳。
乍听片名可能有人心里会犯嘀咕,华语电影怎么拍的是“美国女孩”?
影片讲的是是移民美国五年的女孩与母亲回到台湾后的故事,用“美国女孩”称呼她,代表的或许是女孩自身的文化认同倾向。
观影前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和《推手》以及《喜宴》在议题上更相似的影片。
李安《喜宴》剧照待到看完全片我却有些讶异,因为影片的内容好像与它的片名关系并不大,有关“美国女孩”的身份认同部分并不算多,或者说导演并没有侧重于展现女孩的文化差异以及身份认同。
更确切来说,这是一部讲述母女关系的家庭片。
《美国女孩》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03年的非典时期,是部“年代戏”,导演阮凤仪在细节上也做足了文章来还原记忆中的那个时代。
比如家里那台“大屁股”显示器,“拨号连接”的联网方式、女孩所用的聊天工具等等。
当然,影片对于时代与社会的描摹不算太多,更多的笔墨,都放在了对一个小家庭故事的讲述上。
影片的故事不复杂,一句话总结就是:
一对母女的和解。
林嘉欣扮演的王莉莉带着两个孩子五年前移民美国,只留丈夫一人在台湾打拼事业。
五年后因罹患乳癌,不得已回到台湾治疗,两个孩子大女儿梁芳仪与小女儿梁芳安也跟随母亲回到了故乡。
故事主要围绕母亲与大女儿梁芳仪展开,“美国女孩”指的正是她,父亲与小女儿则更多起到一个辅助推进剧情的作用。
母亲与女儿,她们在有着各自环境所造成的自身“内忧”的情况下,又有着因彼此间的不合关系所造成的“外患”。
母亲的内忧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癌症,生命不可掌控的惶恐时时伴随着她,她压根不知道自己还能有多少时日,除此之外,治疗所带来的生理痛苦也常让她招架不住;
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她对理想家庭的期待得不到满足,她希望一家人能住大一点的房子,起码让两个女儿不至于有一个必须得打地铺,也希望经常出差的丈夫能有时间多陪陪家人,至少能知道小女儿自幼都不喜欢吃番茄酱,而不至于因小女儿不吃挤了番茄酱的炒饭就大发雷霆不让小女儿进食。
女儿的内忧同样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学校,在美国是资优生的她回到台湾成绩却成了班里倒数,心里本就郁闷,结果连唯一结交的好友也因好友母亲嫌她成绩差而不让女儿与其来往;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回到美国的愿望看不到曙光,她想念美国的生活、美国的朋友、美国的小马,她简直受够了这个地方,甚至向父母提出能不能自己一个人回美国借朋友家的大胆想法。
怀揣各自“内忧”的母女,无异于两个不稳定因素,同处一个屋檐下,彼此间摩擦所带来的矛盾必定不会小。
母亲嫌女儿不听话,不好好照顾妹妹,不好好上学读书,成绩差、去网吧、离家出走······女儿的太多行为她都看不过眼。
女儿则怪母亲不理解自己,不给妹妹开门是因为妹妹老记不住自己带钥匙,成绩差是因为刚来到这里不适应,去网吧是因为家里的网络有问题,离家出走是实在压力太大想念自己在美国的小马······
母女关系不合其实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问题,都是生活中的琐事堆积。
有一场戏,两人争吵地过火,母亲被气得说自己不想活了,女儿顺势回她,“你想死就死啊!”一旁的爸爸原本还在劝架,听到女儿说这话顿时火冒三丈,抬手就揍女儿。
看到女儿挨打,原本还火大的妈妈先是愣了一下,接着赶忙去抱住丈夫不让女儿再受到伤害,同时还不忘向女儿说着对不起。
这场戏可太真实了,真实到所有观众都深有体会,都看得出女儿说出那样的话,分明只是人们在气头上的话赶话。
是啊,亲生母女间哪来什么深仇大恨,不过是彼此沟通的桥梁没有搭建好而造成的互相不解罢了,各自心底里其实都是爱着彼此的。
诸如此类的真实,影片不止一处,拿父亲的两场戏来举例。
上文提到,父亲不知道小女儿自幼就不吃番茄酱,但能说父亲就不爱女儿吗?
如果父亲不爱女儿,又怎么解释一向工作狂的父亲,在他收拾好行李出差临出发前,接到妻子电话说小女儿被隔离,而立刻扔下工作赶往医院。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现实太多了,爸爸不知道孩子在哪一班,这丝毫不妨碍爸爸深切爱着孩子。
再拿母女和解的那场戏举例。
没有什么感人至深的告白,更没有什么发自心底的道歉,女儿只是默默看着母亲,轻轻来了一句“妈妈,你可以帮我掏耳朵吗?”
深谙东方含蓄文化的我们都明白,这就是女儿给母亲的台阶,这就是女儿在服软。
我们很难对父母当面说出我爱你,一如我们很难对父母开口说对不起,只有中国人才懂。
真实的父爱、真实的母女关系、真实的家庭氛围,包括片中每一次真实的争吵,真实,便是《美国女孩》最触动人心的地方。
后来了解到,影片是根据导演自己的真实经历而改编而成,那么一切都合理起来,因为有的细节如果不是自身经历过的事情,压根拍不出来。
影片的优点肉眼可见,缺点或者说遗憾的地方也是十分直给地让观众看到。
比如开篇提到的,特定时期的描述不足以及对“美国女孩”文化认同的诠释不到位,仅仅引了几句旁人的看法就草草了事。
又比如母女的和解来得太过突兀,没有给到观众一个递进的逻辑,好像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母女突然就和好了,让人接受无能。部分台词的过于直白,也显得有些不懂留白,太过煽情了一些。
但不论如何,它依然是去年最值得一看的华语电影之一,能将母女之间的情感刻画得如此细腻,能将寻常百姓的生活描摹得如此真实,就已经很值得称赞。
它比不上侯杨李蔡的作品,甚至不如张艾嘉巅峰期的作品更成熟,但它有着诸多能够打动人心的细节。
在去年的同一场颁奖礼上,《美国女孩》与同类型题材的《瀑布》角逐最佳影片,相对应的两部电影的主演,贾静雯与林嘉欣同时争夺最佳女主。
结果《瀑布》赢了《美国女孩》,林嘉欣输给了贾静雯。
同样是疫情背景,同样拍母女和解,为什么《美国女孩》与林嘉欣都输了?
个人觉得,两部电影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遑论优劣,不负责任,但细看这两篇同题作文,还是能找到差异所在。
《瀑布》出自钟孟宏导演之手,影片将故事与疫情这个特定时期联系得严丝合缝,不仅用镜头呈现了疫情下中产家庭的脆弱与家庭内部母女的矛盾与和解,更是视角外延勾连社会,让观众看到整个社会于这个家庭的影响。
而《美国女孩》虽然选择了非典作为故事背景,于整部影片来说,“非典”元素的影响十不足一,好像只是单纯成为了一个年代背景的佐证,更多是被当做推进剧情的工具来使用,要是把本片当成一部非典题材的电影,以为它有多少当下性,那是想多了。
相较来说,《瀑布》格局更大,而《美国女孩》却是囿于导演的自身因素,而难免显得有些“小气”。
同样的,就角色的戏剧张力来说,《瀑布》中环境多次的变化造成角色心理的变化进而呈现在面容状态上不同的贾静雯,自然对比从头至尾角色起伏并不太大的林嘉欣来得更有挑战。
至于表演方面,林嘉欣输给贾静雯冤不冤呢?也不冤。
这并不是说林嘉欣的演技就不如贾静雯,自出道就影后提名不断的林嘉欣演技自然毋庸置疑,只是《美国女孩》里林嘉欣这个角色,对于她来说,挑战性并没有特别大,她演得很好,但还没好到超过《百日告别》的程度。而贾静雯在《瀑布》里的角色,则是几个瞬间就能让观众眼前一亮,看到不一样的贾静雯。
林嘉欣是我非常喜欢的好演员,当年处女作演许鞍华导演的《男人四十》,她和张学友搭戏,一颦一笑,清纯又魅惑,肉眼可见的表演天赋,令人过目难忘。后来,她凭借《百日告别》封后,也是实至名归。
话说回来,像贾静雯和林嘉欣这样的演员,包括昨天终于拿到奥斯卡影后的劳模姐,都是踏踏实实演戏的典范。她们懂得琢磨角色,会挑适合自己的好剧本,不断地精进演技,拿到大奖,是自然而然。
商务/阿乐()
期待你将文章分享给更多的友人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