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冯小刚贺岁电影的类型化创作背后,有何价值及意义?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19   浏览次数:195

冯小刚贺岁电影的类型化创作背后,有何价值及意义?

贺岁电影是一种类型电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电影艺术现象,

作为类型电影的冯小刚贺岁电影在创作经验、叙事结构、商业模式上具有重复性。

电影类型理论是时代发展和电影实践结合的产物。

从面世至今,电影在规模化、市场化的影响下,创作主题逐渐集中在喜剧、悲剧、正剧、爱情片、动作片、动画片、战争片等类型,各类型电影逐渐模式化,形成固定的叙事模式、相近的故事情节。

主要特点是流水线的生产模式、确定制片人的主导地位、强化明星演员的作用。

首先在创作经验借鉴上,1997年冯小刚第一部贺岁电影

《甲方乙方》明显借鉴了《编辑部的故事》的结构,

“编辑部”对应“好梦公司”,“编辑部的故事”对应“七个圆梦故事”。

《不见不散》与冯小刚编剧、夏钢导演的电影《大撒把》结构类似,主演依然是葛优搭档徐帆,片中采用了同样的时间段落式结构。

再者,游戏化经验贯穿了冯小刚系列贺岁电影。冯小刚在电影与观众的互动中获得激励和灵感,再借用自身的创作经验,到有意识地进行类型化操作,

他曾总结说道:“我和葛优的合作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被认可的模式。从我编剧的《大撒把》《编辑部的故事》开始,到后来我导演《甲方乙方》,葛优都参加了演出,好像我们俩已合作就肯定是这种轻松幽默的故事。这一点似乎已经让观众和市场都承认和接受了。《不见不散》也是这样的路数。”

在其十四部贺岁电影中,葛优主演的占8部。

《非诚勿扰》和《非诚勿扰2》在创作上呈现连续性,延续了秦奋和梁笑笑的爱情故事。《私人订制》也借鉴了《甲方乙方》的设置。

其次在商业模式上,冯小刚从《没完没了》开启较为固定的商业模式,前两部贺岁电影取得的巨大商业成就,使冯小刚在自身难以接受商业复制化生产的情况下形成了事实上的系列。

冯小刚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贺岁片拍到第三部,市场和人气都很旺,胆子反而小了。

原因有三:其一,怕成在贺岁片上,也败在贺岁片上,没有见好就收。其二,命题作文往往牵强附会,形式大于内容。其三,出其不意是我们的法宝。现而今,一招一式都是暴露在阳光之下,智取已经不可能,只能强攻。”

《没完没了》奠定了国内电影工业标准化运作的地位,

至此类型化创作背后的工业和商业机制浮出水面。

电影的类型化创作是电影工作者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的个人选择,也是创作者与观众的另一种形式的对话。

人类社会意识形态、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等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类型电影的创作,但创作惯例标准化和类型模式诞生的真正原因还是由市场决定的。

英国学者彼得·赫金斯认为,作者的存在与否似乎与工业结构无关,只要评论家赋予作者存在的价值,作者论似乎就可以成立;但是类型理论则不然,它的存在是因为工业法则使然。

电影创作者在原有成功经验可能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的基础上,再考虑电影内在的叙事力量和电影审美价值,进而加强创新。

华萧在《成为悲剧英雄的匪徒》一文中指出“人们在解除任何艺术形式时,有着相当确定的期待,

原创性只有在加强人们预期的经验而不做彻底的改变时才能接受。”

如《私人订制》模仿《甲方乙方》,《非诚勿扰2》延续《非诚勿扰》的故事等,再在细节中融入其关于时代变化的新思考,增强现实感和人文内涵。

因此,冯小刚贺岁电影即使在不断尝试新类型、新风格、新叙事、新技巧,但影片存在的一些相同元素证明

他确实走在类型创作的道路上,

如相近或相同的语言表达、游戏叙事、人物组合等。

类型化创作也是冯小刚取得巨大商业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电影商业模式使其吸取类型经验重复内在故事原型和外在表现手法,主动契合贴近观众的认知习惯,让观众心甘情愿为其电影买单。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