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年少不懂张艺谋:30年导演,一生热爱黄土地的西北汉子-张艺谋戴着鸭舌帽,身上罩着蓬松的羽绒服,手里拿着一杯咖啡和两卷胶片,在会议室里踱步。
要开会吗?不是,他在做一个梦,关于电影的梦。
他来到广袤的敦煌沙漠,裹着面巾、压低鸭舌帽檐,只露出一双锋利的眼睛,只是一个人的背影,略显孤单。
他不理解张艺谋的向往
,这个硬气的西北汉子把一辈子的热爱堆满在敦煌无边际的沙漠之中,再用两格胶片道一声告别。
彼时,已经56岁的张艺谋人在外拍戏,心在北京。那个时候,《满城尽带黄金甲》正在紧张的拍摄之中,他眼睛盯着惊世大片的拍摄,脑子里想着跟奥组委讨论开幕式的创意。
可他毕竟是人,不长三头六臂,于是做出了艰难决定:暂时离开自己干了半辈子的电影圈,全面息影专心执导奥运开幕式。
可张艺谋的态度很坚决,张伟平拗不过他,只好同意:整个电影团队休息两年,静待张艺谋奥运归来。
回到北京之后,张艺谋在办公室墙上挂了一句又大又红的标语:"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这句话是张艺谋团队的行动方针,更是精神鼓舞。
他对团队成员常说一句话:我们老喜欢看辉煌绽放,它背后一定有漫长和不为人知的准备,准备过程中,你未必知道哪个方向会有亮光。
如果把奥运会开幕式比作一艘船,那么张艺谋就是船长,他驾驶载满亿万万乘客的大船驶向开幕式这个冰山,到最后是像泰坦尼克号一般碰撞沉船完蛋,还是像破冰船一样战无不胜,只在一念之间。
他欣慰地笑了。
他在回忆录中写到:"一生可以拍很多部电影,但一生只有这一次奥运会。"
经此一役,张艺谋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也完成了一件国家大事。比起热爱的电影事业,他更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这个国家。
用电影为国家尽一份力,责无旁贷;用电影填满他人的利益,决不妥协。
在对中国时代变迁和高原黄土地风土人情的把控里,没人能超越张艺谋,他的电影拿捏住了一代人的脉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记录,张伟平也赚得盆满钵满。
张伟平以为张艺谋还沉浸在拍电影的美感中,可张艺谋却看出了现实意义,他需要在利益与艺术中抉择。
他开始疏远张伟平,聆听内心的声音。
不久之后,昔日的战友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两人分道扬镳。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典型代表,既有经历过时代伤痕后所迸发出的独特创作力,也有过进入商业大片时代后的迷茫和乏力。
好在,还有张艺谋,游走在黄土高原上,行驰于大漠戈壁中,一直走在拍电影的路上,始终是那个热爱电影的少年。
我是
,深挖人物背后的故事,有问题,慢慢聊。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