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生于70年代|老电影中的朴素:“吃”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20   浏览次数:141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品了不少国产喜剧片,题材大多和民生息息相关,“吃穿住行”的事最能引起共鸣,虽然我那时还是小学生,但是学校时常组织看电影,我尤其爱看喜剧片,喜欢皆大欢喜的结局,也因此记住了不少有关“吃”的电影情节,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

记得有一部电影叫《赤橙黄绿青蓝紫》,乍一看以为是染料厂的故事,其实不然,这是一部钢厂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思想发生根本转变的过程,是改革初期人们面对生活困惑自我反省的故事。如今看来,电影本身虽然有些程式化,但那个时代年轻人朴素真诚的信念的确被真实地展现出来。

有意思的是男主角的名字叫“刘思佳”,而且会摊煎饼馃子,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正宗的天津煎饼,但是我当时觉得亲切,记住了片头这个细节。而且他的名字在当时很有新意,班里有个女同学甚至想要改名成为现实中的“刘思佳”,这个新奇的电影名字和文艺的男主姓名,成为我记住这部电影的关键要素。

《小小得月楼》是我印象深刻的一部关于饭店题材的电影,比《二子开店》还要早,是在1983年上映的。在苏州景区里开饭店的想法使一群年轻的大学生满怀激情,他们克服技术、管理、人情上的各种困难,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不仅做出了“甫里鸭”这道失传已久的名菜,还惩治了白吃白拿的不正之风。

虽然是改革初期的戏剧故事桥段,如今回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剧中各种名菜被苏州话所渲染,报价格是唱音符,构思很是新颖。那时的“四菜一汤”只要十三元,炒猪肝仅二元,想想真是便宜。如今的名店“得月楼”还在经营着,据说无论是装修风格还是菜品的摆盘,都和电影中特别相像,就像穿越过来一样,连用来盛放松鼠鳜鱼的盘子,都是二十多年前的老物件,有机会我一定要去实地看看。

印象中还有一部叫《喜盈门》的老电影,是更早的生活片,导演把视角缩小在一个农村家庭里,通过婆媳、夫妻、爷孙等几代人日常生活中的碰撞,引发人们对“孝道”的思考,体现出家庭伦理、人性善恶的矛盾本质。

其中有一幕我记忆尤深,年幼的小女孩双手捧出被藏起来的一碗饺子,一脸稚气地让老爷爷吃。爷爷看着窝头,眼含热泪反问孙子:“我不争你这几个饺子吃,但这饺子,你能咽得下去吗?”说完抱着铺盖卷儿走进了大雨里。这个情节当时看得我眼泪汪汪,心酸不已。

“饺子”在那个年代是美食的代名词,是改善生活的象征,虽然比不上大鱼大肉,但也不常吃。那时候我比剧中的小女孩大不了几岁,家里也是年节才吃饺子,平时最常见的饭是窝头就咸菜、馒头蘸白糖,还有蒸土豆,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吃了,那个时代窘迫的日常已经被太多人忘却了。

有人说八十年代是觉醒的年代,在改革初期事物的发展都是陌生的,要脱离原有的思想还需要一个过程,人们心怀渴望,懵懂激进。如今再回顾那时的电影场景,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短短几十年过去,如今的生活已经翻天覆地,不再有曾经的印记。但是那些尊老、节俭、不畏艰险、敢于挑战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