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楚门的世界》:采用“戏中戏”叙事结构,多重解读电影主题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20   浏览次数:197

影片《楚门的世界》采用了“戏中戏”的叙事结构。

第一重戏是片中的“真人秀”。楚门作为这场真人秀节目的主人公,对此毫不知情。围绕着他的生活全部是导演精心策划的,他“真实”地扮演着导演预设的人生。

第二重戏则围绕着楚门生活中发生的随机事件,由“真人秀”剧组随时进行策划与工作安排。两重戏之间穿插着导演克里斯托弗的访谈,以及不同观众群体的反应。

多方位的镜头与窥视视角

电影拍摄镜头可圈可点,片中的摄影机视角是多方位的。如剧中人物的主观视角,剧中隐藏的摄影机的视角,剧中导演、观众的视角以及影片的客观视角,形成了多重观看的效果。

在这样一个力图透过虚假去洞悉、发现真实的故事中,从视听语言到演员表演,都意在反思在媒介全方位的渗透下,真实与虚假之间的博弈。

为了传递通过虚假去窥探真相这个主题,片中大量运用窥视视角。

在第一重戏中,作为“真人秀”的主角楚门,全方位展示他的私生活是电视节目的“职责”所在,隐蔽的摄影机甚至以一种非常规的奇特角度来窥探主人公的日常生活。

比如电影中使用了圆形遮罩画幅展示楚门在桃源镇的生活,这种遮罩手法一方面模仿了剧中隐蔽摄像机的镜头,另一方面又使观众体会到剧中观众观看“真人秀”的感受,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

其次,片中出现了大量象征性的视觉符号,具有明确的隐喻意味,如天上明亮的月亮实际是最大的监控室;湛蓝的天空是画出来的;楚门失踪后,亲人们站成一排,手挽手地一同搜寻他,地上的影子如栅栏一般,具象化了他们利用人情道德对楚门的绑架。

这些无处不在的虚假屏障,既加强了观众对于楚门逐渐蓄积起反抗的勇气,去寻找真实和自由的期待感,也令楚门最后的“走出”显得异常坚决。

反过来引导银幕前的观众反思自身的处境:我们热衷于观看电视节目,带着强烈的窥探欲观察别人的生活时,我们自己很有可能才是被观察者和被操控者。

细致入微的表演

演员精准细微而又充满矛盾的表演也强化了真与假的主题。因为本片获得最佳男主角的金·凯瑞和最佳男配角埃德·哈里斯对于人物心理的把握十分到位,他们的表演无疑为影片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楚门标志性的招呼语在片中多次出现,每次的情绪和含义都截然不同。第一次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与邻居自然地打招呼。

第二次,楚门已经看穿周围的一切,刻意要表演给剧组看,和邻居打招呼时表情动作更加夸张,表演的意味跃然而出。

第三次在结尾处,楚门对着镜头,也是对着克里斯托弗,对着观众说,这是他最不真实的一次表演,却是最真诚的一次谢幕。

金·凯瑞将笑容之下的不同情绪拿捏得极为传神,三次打招呼的变化,楚门完成了从被蒙蔽到主动反抗并最终成长的全过程。

克里斯托弗作为操控一切的总导演,身上则有着矛盾的双面性:一方面,他与上帝一般全知而慈爱。他从楚门出生就控制他的一切,是除了楚门自己以外最了解楚门的人。

当楚门因看到“死而复生”的父亲而对周围产生怀疑时,他借楚门的好友马伦之口安抚他;结尾处他回忆楚门儿时的趣事,如同真正的父亲一般流露出真情。

另一方面,克里斯托弗又像一个恶魔,为了控制楚门而选择让剧中的父亲“溺死”,把楚门当成一个玩偶操控。

他在电影开篇时说:人们早已经看够了虚假的表演、特技,想要看的就是真实。而他所选择呈现给观众的真实,对于楚门来说却是最大的虚假和恶意。人物的双面性和矛盾性在克里斯托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多重解读复杂的影片

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具备多重解读的复杂性。楚门最后的走出象征着打破牢笼,追寻自由与自我。

在后现代主义的“超真实”概念中,楚门在现代媒介的干预下,在摄像头下构造的虚假世界才是观众渴望看到的真实,然而当他逃离桃源镇,即将面对复杂的新生活时,谁又能保证他踏人的不是另一重虚构的现实?

外部世界是否如同剧中导演所说一样,是一个更为虚假的摄影棚?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看,影片中又存在着“看与被看”的隐喻,至少存在“三重观看”。

一是“真人秀”中人物的互相观看;二是片中导演和观众对于“真人秀”的观看;三是观众对于影片中故事的观看。这三重观看折射出现代媒体满足人们窥视快感的现象。

从西方传统的宗教角度来看,楚门和导演之间便暗含人类和上帝的关系,上帝一手创造了人,而人类又想反抗上帝的管控,从而走出伊甸园(桃源镇)。

从媒体权力的角度来说,技术和商业化的运作使媒体从传播信息的工具逐渐演变为一种无形的文化控制力量,对人类生活的介入到了无孔不人的地步。

正如在影片的结尾,两个门卫在看完“真人秀”之后,又去寻找别的肥皂剧来看。楚门走出了虚假,但是大众却依旧在媒体所编织的“桃源幻象”中不能自拔。

结语

作为一部寓言式的影片,当下最火爆的真人秀综艺和网络直播正好验证了它的可预见性。《楚门的世界》的成功在于导演精准地抓住了生活的本质和时代走向,并始终保持一种审视的态度,引发观者的自我反思与哲学探讨。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