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业内人士解密2013年影视并购潮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21   浏览次数:202

对谈人简介

张亚波:现任东方花旗证券有限公司董事、投资银行部TMT行业组主管,9年A股投行从业经历,注册保荐代表人。2013年参与完成荣之联、华策影视和粤传媒三家上市公司的并购;随视传媒、银都传媒和每日视界三家新三板公司的挂牌。

彭侃:乐正传媒研发与咨询总监,清华大学博士,影视产业研究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好莱坞电影、华语电影产业、文化产业政策和电视节目模式。已发表相关文章数百篇。

业内人士解密2013年影视并购潮(图1)

2013年,影视行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并购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并购金额超过1亿元的共有7起,涉及5家上市公司: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影视、乐视网和中视传媒。其中华谊兄弟并购最多,共有3例,包括收购银汉科技50.88%股权、浙江常升影视70%股权和江苏耀莱20%股权,分别耗资6.72亿、2.52亿和2.10亿,合计11.34亿元。乐视网有两次收购,分别是9亿元收购花儿影视、2.99亿元收购乐视新媒体,合计耗资11.99亿元。在单个并购案例金额方面,以华策影视最大,该公司以16.52亿元收购克顿传媒;中视传媒10.2亿元收购金英马居次。为何在这一年有这么多的影视公司完成并购?在这些并购的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为此,特邀请东方花旗董事张亚波、乐正传媒研发与咨询总监彭侃,为您解读影视公司并购这个年度话题。

IPO不开闸诱发并购潮

彭侃:2013被有的媒体称为影视企业的并购年,先后有40起,涉及资金上百亿,张总你的公司专门做企业并购的,这一年介入了几起?

张亚波:有那么几起,像华策收购克顿就是我们给张罗的。只是现在事情没有搞完,所以不太好说。

彭侃:能说说缘起吗?

张亚波:缘起是这样的,在我们介入这起并购之前,两家老板之前是认识的。但如果没有我们,估计这两家公司应该不会交易,因为最初克顿没想卖给华策,华策也没想去收克顿这样一个规模的公司,是我们从中间反复沟通才促成的。

彭侃:你们作为一个中间公司起到什么作用?

张亚波:因为我们看过的行业相对多一点,影视行业是我们最近比较关心的一个行业。那些传统的制作人、影视公司的老总,他们对于资本介入影视还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相反的,我们这些做投资中介的,对泛行业的经济规律的感受比较深。最为明显的一个基本规律是,资本已经大量涌进了影视行业,这个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因为资源配置发生变化,原来比较悠闲的生存方式在今后资本化时代是没法生存下去的。大家感受最直观的一点,就是现在做一个电视剧、电影的资金要求越来越高了。原来两三千万精打细磨整一个剧出来,自己也比较满意,市场回报也还不错。现在搞两三千万基本上是小打小闹,上不了特别大的平台去做这个事情。资本抬高了竞争的门槛让我们觉得推进影视公司并购的时机成熟了。

彭侃:是不是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2013年,IPO没开闸,很多公司都没法实现上市?

张亚波:这也是一个诱发因素。2012年就有很多影视公司报名上市,但IPO迟迟不开闸。实际上,这个东西不仅仅是IPO不开闸,一个影视公司要成功上市,在监管部门有两个门槛,一个是证监会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监管部门对你的一个审查和把握;另外一个,是中宣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控制。影视在整个国民经济里,不是一个特别新鲜的行业,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是在资本市场上,它是一个新鲜品种。从证券监管部门来讲,它希望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能够覆盖国民经济更多的部门,所以它希望有些影视公司来上市。在另一方面,新闻主管部门,像中宣部,希望这个东西还是有步骤、有顺序地来:民营上了一些之后,接下来看国有的;国有上完了之后,民营再来。

在这个过程中,宣传主管部门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媒体报道影视行业从2008、2009年引入资本以来带来的乱象太多,比如大家讲到的一些题材雷同,各式各样的一些神剧,演员片酬上涨。尽管这些东西未必和资本有直接关系,但从主管精神文明宣传这块阵地的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觉得最好能有一些控制,如何来控制呢?暂缓上市的数量是最直接的手段。

业内人士解密2013年影视并购潮(图2)

华谊多元化扩张

彭侃:纵观2013年的影视公司并购,我大致做了一下梳理,应该有这样三类:第一类是同类的扩张。比如说像华策收购克顿,都是电视剧的制作公司,属于同类叠加。第二类是垂直整合,在一条产业链上,向下游或者向上游扩张。比如像乐视网收华语影视,完成的是一种垂直整合。第三类是一种水平整合,这种水平整合是跨行业的。像华谊收购那些手游公司就属于这种。综合来看,华谊的动作比较大,除了水平整合,也有垂直整合和同类扩张,垂直如耀莱院线的一部分股份;同类像收购张国立的公司。

张亚波:我也比较认同这样的一个划分。从心底里,我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认可华谊的战略,多元化扩张。它已经有很强内容生产能力,这种内容生产能力主要以电影形式表现出来,今后游戏其实是一个引领模式,市场很广阔,能够把它原有内容以多种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而且是确定盈利能力比较强的方式。

彭侃:其实,业内对华谊有一种批评声音,感觉以前它就是以影视作品树立它的品牌的,而最近从去年以来,它不断靠收购制造市场热点,把股价往上推,反而在影视作品这一块表现不是那么出色。这一点,很多人批评它有点不务正业,本来是影视行业民营公司当中的老大。

张亚波:从行业规律来看,我们必须承认一点,就是影视行业已经进展到新的资源配置阶段了。原来单纯的在整个价值链条中间某一个环节专注去做一些事情的公司,做得小而精就行了。

资本进入以后,情况不一样了,资本进入小而精的公司,让这些公司变成了大公司,同时,这些资本本身会有一些要求,为顺应资本的要求,也是为了让自身做的更大更强,这些变大了的公司必须做出一些调整,这些调整就是往产业链上下游扩张。这种扩张,公司自身又会做自我循环论证,以便让这些扩张更合理:第一,评估我占的资源,第二,为了平滑业绩,我应该如何做。这是一个循环的,互动的,不断求证的一个过程。

彭侃:华谊收游戏公司,在财务上一定是很成功的,因为它去年收掌趣也大赚了一笔。但是就我从一个影视行业从业者的角度,我觉得它没有办法把游戏跟影视主业之间打通。就像好莱坞的媒体娱乐集团,底下又有制片厂,又有娱乐网,又有游戏开发公司,它的确能够把各个环节都打通,整个集团围绕某个概念开发各种各样不同的产品,比如以某个卡通形象开发一套游戏,同时做一系列的动画片,然后又做电影,这是好莱坞比较成熟的模式。

张亚波:的确,现在的游戏跟影视结合得还不是那么紧密,甚至有概念炒作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我觉得这就是资本市场的一个魅力所在,资本市场就避免不了概念炒作,避免不了泡沫。我觉得每一个身在这个环境中的企业家就应该明白你所在的环境里头,有哪些优势可以让你利用。作为一个商人,做这些事情是天经地义的。

彭侃:华谊收购张国立的公司,在一些人看来,是华谊的老板在套现。

张亚波:其实,在我看来这个事情对于证券市场是一个突破。因为这笔收购,不是对老公司的收购,而是张国立新设一个公司,再去收购的。上市公司要收一个公司,一定要收有持续存在历史的公司,可以通过财务报表、评估报告,通过一系列有科学依据的东西判断这个公司的价值。但华谊收购的是一个新设的公司,这个公司没有历史业绩,这个公司的作价就代表了华谊兄弟对张国立个人品牌的估价,这种估价是不能用传统方式估价的。因此,今后的并购交易应该有一些赋予双方自主权的交易。至于到底是多少钱,大家一定要明白,现在交易双方是理性的,不会自己做特别亏的事情。

彭侃:如何看待媒体的声音?

张亚波:现在媒体给大家做一个道德判断,高抛低吸如何如何,但是如果我做一个有长远计划的上市公司老板,我一定会知道整个行业是有起有落的,公司也是有起有落的,在股价高的时间抛一点,低一点接回来。

这是很正常的一个事情。其实,作为一个小股民自己炒股也会这么干,为什么大老板这样这个事情就不行呢?

彭侃:这则收购,背后有故事吗?

张亚波:我可以讲一点历史,华谊兄弟准备上市的时候,很早就想拉张国立上市,但是张国立一直想自己独立上市,这几年一直没搞上去,最终他又回到王中军的华谊兄弟体系,也反映这个行业需要合作,你要单打独斗去干不一定能够成事。按说,以张国立现在在影视圈的江湖地位,要聚拢很多资源不是那么难的一件事情。

但是,你有表演才能,你有行业号召力,并不代表你就可以把一个公司做好,这是很多影视人一定要明白的一点。公司能不能做好,还需要你在艺术之外的一些其他才能,比如管理才能。

业内人士解密2013年影视并购潮(图3)

并购能平滑单一收入的波动性

彭侃:在各种并购中,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我个人最看好的,并不是那种跨行业的或者跨领域的合并或者收购,因为中国市场的协同效应是特别虚的一个概念,反而像华策收购克顿,或者收购郭敬明的公司这样的同类并购,能把各自资源都整合起来,做到行业老大的位置,是最有效的,也是最现实的一种选择。

张亚波:所以你还是主张这种专业化的并购——主营业务核心能力的并购,对现在这个阶段做一些拓展的并购还是有疑虑。

彭侃:因为我就是喜欢影视行业,从一个影视行业从业者的角度看,大家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主业上头,也许你能从专业的资本市场运作者的角度,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张亚波:作为一个做内容的公司,尤其做到上市公司的级别,它一定会想到怎么平滑内容的波动性。以华谊来看,过去这几年,电影总有大小年之分,作为上市公司,它有投资人、股民给它的压力,要解决这个问题,思路有以下几点:第一个,做大内容规模,像好莱坞六大一样,每年有十几部片的吞吐量,每个季度可能都有很多影片,这样避免某一个片投资过大,效益不太好给它报表带来的影响。第二个,是多元化,找渠道,找其他的展现形式。所以,我觉得华谊所采取的策略,应该不是通过并购去强化它在电影这块的力量,唯一一个比较适合以收购形式去做的,是去找渠道或者别的内容形式。比如说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到,华谊在上市之前,它的电视剧做得相对来说比较一般。上市的准备过程中间,就开始进入电视剧领域,但是,它发力电视剧行业的时候,各路电视剧公司已经在资本强力支援下处在大发展阶段,所以它的电视剧没有在竞争激烈的这段时间能够做出来,所以今年它要去并购浙江升这个公司,有强化内容这方面的考虑。

如果让我从华谊的角度来理解,华谊不管收浙江常升也好,收游戏也好,其实都是为了把规模做大,平滑它对电影单一内容的生产依赖性。如果彭侃,顺着你的思路,它要强化内容,也不可能以收购的形式来做,只能自己多拍更多的片子,招更多的人来多投资。如果你认为希望它在电影这块也做投资,才能证明它在强化这个主业,对它有点要求太高。现在成型的电影公司,华谊看得上的,我相信也没有几家。

彭侃:它自己去招大量的人来,或者养很多个像张艺谋、冯小刚这样的特别昂贵的导演其实是不现实的,反而可以采取比较卫星制的公司。现在的好莱坞也是这样,六大公司主要是发挥发行商的作用,它跟某个知名导演或者制片人有签优先权协议,你的项目首先我来看,看我要不要投资。或者直接把你的制作公司发展成我公司的一个卫星公司。卫星公司的好处,在创意方面,它会更灵活一些,只要在预算范围之内,全权交给你去做。

张亚波:就像现在中影一样,基本不搞自己主导的片子,而是利用我的发行平台,到处加磅。昨天看《无人区》,好难得看到出品人里面中影是排在第一位的公司。

彭侃:我觉得中影这几年完全是不思进取,完全没有推什么项目。可能它就不用推项目,它活得也很好。

张亚波:对,这算是它的优势吧。

彭侃:我看中的是影视公司产品,或者内容的力量,张总你强调的是资本融合带来的变化。

张亚波:融合是必须的,内容和渠道、内容和内容,大家都感觉要抱团,原来小而散的格局,从企业家的选择角度来讲,大家已经觉得这可能是一个过去式,不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大家需要一种融合。这种融合有业务层面上的融合,现在比较高级一点的,也是难度比较大的融合是资本层面的融合,但是放在上市公司层面上,这种融合利益驱动性会更强,也更好操作。

彭侃:我一个总的感觉,中国的影视行业,包括影视娱乐行业整合期刚刚开始。再拿好莱坞做参照,我们离他们还非常遥远。比如迪斯尼去年的光营业收入就420亿美元,100个华谊差不多是一个迪斯尼,这之间还差得太远。华谊在电影上有大小年之分,说白了,一方面是它的产量不足以把风险给平摊下去。另外一方面,它没有足够渠道。比如好莱坞可以依靠电视发行、依靠音像发行分担它的风险,而中国还得靠票房。所以,还得经过非常漫长的一段,而且最后肯定是从我现在所倡导的所谓同类的扩张,或者垂直的整合走向跨行业、跨界的整合。只有走到了那个阶段之后,而且是实际意义上的,不是只做一个财务投资,才可以在公司战略层面上真的围绕一个创意的概念开发成各种各样的产品。只有达到这个阶段的时候,才算中国影视娱乐行业达到比较成熟的一个阶段。而现在才刚刚开始。

张亚波:的确,现阶段,是影视公司的做大阶段。

业内人士解密2013年影视并购潮(图4)

并购提升行业门槛和集中度

彭侃:在影视的快速成长期,并购其实也在提速。

张亚波:对。现在影视还属于快速成长阶段,这个阶段的并购有这个阶段的特点,像资本提升行业门槛是最直接的效应,而产业链上的真正的协同效果,还需要时间来证明。接下来的一个阶段的并购还会发生,而且会发生得更多,而且会有另外的特点。比如说,票房的增长,让影院这种整合就开始逐步逐步多起来,现在我们没有看到有明星效应这种影院方面的整合。但票房再持续增长几年之后,等哪天很多影院不挣钱了,这个领域的并购就更容易发生了,因为资本觉得钱是最能直接产生作用的,还会非常多。

彭侃:当前的影视并购,虽然有很多问题和声音,在具体的影视生产中,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张亚波:这是一定的,从产业的角度来看,首先并购提升了这个行业的集中度,尽管小公司不会死,但以后小公司数目一定不会再有现在这么多,行业竞争会加剧。从产品角度来讲,并购能不能促成一些更好的影视作品出来,这不太好说。并购完成后,有些公司可能会认为

我对渠道的把握能力强了,比如电视剧公司把握能力强了,更有可能花更大的价钱制作一些作品出来,但更大的一些价钱是不是一定意味着质量就会更好?不好说,但带来了可行性可能性。

彭侃:资本整合之后,最大的一个结果必然是平均的制作成本的提高。这其实是在提高竞争门槛。

张亚波: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华谊不是上市公司,如果它没有钱,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就出不来,这是最明显的。《一九四二》冯小刚想搞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搞成,后来却做成了,一定和华谊兄弟上市有关,因为华谊兄弟更有钱了,才给了冯小刚的创作带来空间。冯小刚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虽然票房不太好,但是我觉得至少给了他把多年的心愿付诸实践的一个机会。

彭侃:也会直接影响未来的电影投资规模。

张亚波:钱多了,可能性就更多。将来,我们的电影公司可能会去做特效更强、更多一些题材的作品。因为科幻类型的电影,小公司是玩不了的。现在中国是没有自己的科幻题材,未来两三年,在资金充裕支持的情况下,一定会出现这样一些题材,谁来试?一定是做完并购整合的上市公司来干这样的事情。大家都很期待,哪一天一个怪兽爬到国贸三期了,或者北海出现一个恐龙这种东西,你会特别新鲜,特别亲切。这种东西,你说没有钱来砸是出不来的。

并购趋势:跨界跨行业

彭侃:2014年IPO开闸,对影视并购会不会有影响?

张亚波:并购一定还会有。当然,可能这样的交易就不一定像今年这么火了。因为在今年的交易中,被收购的一些公司都是过去很长时间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很多都已经在上市了,或者可以上市的阶段,算是一些比较好的苗子,今年这批被收割完了之后,剩下明年的那些并购交易就会更小一点。再出现一些比较大的交易,可能要隔上一段时间。比如华策收购克顿,16.5个亿的交易金额,目前是影视界一个金额最大的交易,我们觉得明年可能不一定会有这么大规模的并购交易出来,但是一定还会持续,因为很多小公司会持续以这种方式跟大的集团结合起来。

彭侃:2014年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张亚波:据我的估计,2014年,上市公司投几千万相对控股或者是参股一些公司的案例会增多。因为目前影视公司非常多,这类公司通常一两年整一两部电视剧,或者拍一部电影,它们特别需要融资。

彭侃:在电影投资里面,有一类资金,像电影投资基金会,现在也涌入影视行业,在并购过程中间,这些基金发挥什么作用?

张亚波:投项目的并购基金,对不对?

彭侃:对。有些基金会同时投两家不同功能的影视公司,然后对它们做一个整合?

张亚波:肯定有,我知道的就有一家基金,本身主导两家电视剧公司,现在觉得单纯收购一个小公司没意义,正在准备并购一家做电影比较强的公司,和一家发行公司,再加上游戏公司,把分散的资源统一到我的这杆大旗下拧成一个大的公司,做成跨产业链的大公司。

彭侃:影视行业的上市公司去整合、合并,或者通过基金去介入、整合,我们已经讨论了,还有很重要的一块,行业外的企业,比如像做地产的万达,进入影视,这类的公司多吗?

张亚波:万达是最成功的一个了吧,从地产到院线,再到影视,包括在青岛投500个亿建东方影都。步其后尘的也很多,因为当前的影视业是一个热点。

彭侃:类似的新闻报道挖掘内幕的少。

张亚波:对上市公司而言,他们的很多行为都必须有理有据,没有做成的事情,自然不会见报。但据我所知,一些非上市公司,有很多已经在这么干了。比如制造业的公司跟我们说,你们给我们找找影视公司,我们也来并购一下。从大趋势来看,我可以预计明年会有一些上市公司也来跨行业的并购,因为我们也在接触中。

彭侃:这种相互渗透很明显,就像很多别的行业来投资做电视节目了,比如说北大青鸟做表演选秀节目。

张亚波:其实进入影视的非常多,比如广告公司,现在有非常多的广告公司都在投电影,光我们身边这些客户中间,我觉得就有五六家都在今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主导的电影。

彭侃:等到哪一天,像华谊、光线这样的文化领域类的上市公司被行业外的企业收购的时候,这个行业是真正得到认可的时候了。因为我又联想到,上世纪60年代,好莱坞那些大制片厂全部被比如做石油的公司,或者做音乐的公司,或者可口可乐收了,这个挺有意思。

张亚波:我们国家的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还很短,这么短的时间,已经有像腾讯入股了华谊兄弟,腾讯拿的股份数还不算少,占百分之五点几。而且它对业内的影响已经出现了,华谊收的游戏公司,它就是腾讯给介绍的,最终促成了交易,更具体的就不能说了。我只能说,华谊本身没想收这个公司。

彭侃:据你了解,现在也看到一些中国企业尝试向海外走,比如像万达收美国的AMC,小马奔腾收数字王国,您觉得未来像这些中国的上市公司,像华谊、光线会不会考虑朝这个方向有一些战略性的举动?

张亚波:我预计肯定会有。从现在角度来讲,国家还是鼓励这些企业走出去的,你刚刚提到这些公司,都是在影视行业做得比较好的,而且实力比较雄厚,也是上市公司。比如华谊曾经走出去过,博纳已经在国外上市,也在国外收购过公司,像小马收购过数字王国,当然最后小马还是把数字王国又卖出去了,效果不是那么好,因为这个交易本身弄的时候,业内就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是,我觉得中国企业走到好莱坞去,这是必然的。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