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专访美术指导韩忠:三国的美,被他“盘”出来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02   浏览次数:162

以谍战方式打开三国历史,由路阳执导,陈坤、白宇等主演的《风起陇西》成为近期的口碑剧集之一。

在“三国无间道”反转迭起、引人入胜的同时,极具中国风和高级感的精良制作也让观众大饱眼福。

就像剧中的经典台词“起风了”所说,《风起陇西》也在戏里戏外掀起了一股“三国风”。

本期《幕后》,就让我们跟随美术指导韩忠,共同揭秘《风起陇西》的美学密码:如何从中国画“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审美观出发,打造出“质朴雄浑”的三国美学。

作为业内首屈一指的美术指导,韩忠对“三国”题材并不陌生。此前,他还曾凭借《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拿下白玉兰奖最佳美术奖。

但这一次的《风起陇西》与以往不同:没有气势恢宏的三大战役等经典场面,聚焦历史“缝隙”中的小人物故事,也就要求美术风格更具“实感”。

韩忠如此解读:“这一次的美术追求是‘质朴雄浑’, 我们不希望美术特别的‘跳’,而是用整体的质感支撑剧情。细节要更加真实,从而让观众相信演员的表演,迅速被代入到剧集的情境中”。

如何在细节处打造真实感,韩忠对美术组提出的一大要求就是,每一件道具都要有历史支撑,“典型的与历史违背的东西,我们是坚决不会用的。”

比如,令人眼前一亮的黑科技“木鹊”,在史书中就有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鲁班用竹木做成木鹊,可以连飞三天而不落地)。

从史料出发,美术道具组将其改造成了能载人的飞行器,这也体现了《风起陇西》在尊重历史与艺术加工之间的平衡。

不仅是木鹊,剧集中的种种兵器也极具质感。韩忠透露,道具组共计打造了三四百件兵器,很多都是由出土的古代器物加工而成,带着上千年的历史痕迹。

“前一段时间,浙江和福建地区出土了一批一千多年前的兵器,有些没有能够达到文物的标准,我们就把它们拍过来,用酸洗掉,用古法重新加工,可以达到特写级别的拍摄”韩忠说。

这些带着历史痕迹的真兵器,也许不够光鲜亮眼,却能给予演员和观众不可替代的真实质感,“当演员拿起这些兵器时,他就会感受到这份‘真实’,相信他所做的动作和所说的台词,进而传递给观众的亦是如此。”

谈到尊重历史与影视创作之间的关系,韩忠这样总结:“我们不是做纪录片,而是在历史感的基础上,围绕影视剧的核心内容建构一个独特的世界观,让故事在这个环境中上演。”

三国时期,战乱频仍,民风质朴,韩忠也由此出发,将中国画的审美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内化进《风起陇西》的美术风格中。

“疏可走马”即在整体上化繁为简,于大处做“减法”;“密不透风”则是于细节处精致打磨,让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什么时候紧,什么时候松都很考究,道具能用一件就不用两件,做减法比做加法更难。”

在疏密有致的同时,《风起陇西》讲述的是乱世中的小人物故事,因此道具和陈设还追求一种贴近生活的“烟火气”。

饰演荀诩的白宇就曾大赞自己在剧中的住宅:“不是特别华丽的感觉,又让你感觉到质感非常好。”

这份质感正来源于美术团队的悉心打造,仅荀诩的住宅,就耗费了25个工作日,从地面、门窗到柱子、器物,不断地打磨“盘”出包浆。如是这般,才能营造出长期居住后的“烟火气”与“人味”。

在建筑和场景设计中,韩忠还注重“因地制宜”,根据蜀国、魏国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打造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蜀国在自然方面,高山林立,建筑错落险峻,气候湿润,植被茂盛;人文上,蜀国自称汉朝“正朔”,自然遵循汉代的建筑风格。

魏国则位于中原地区,气候干燥,多用瓦片,建筑风格也更加洒脱开阔。

据介绍,《风起陇西》主要在象山影视城拍摄,司闻曹、五仙道、紫烟阁等重要场景都是在棚内实景搭建,七八十个美术师花了一百多天才完成。

其中,蜀国情报机构司闻曹占地五六千平米,是几个场景中最大的,设计更是暗藏乾坤。

“最里面的房子是典型的西汉建筑,越往外走就逐渐融合了东汉、三国、魏晋的风格,体现出历史的延展性,浓缩了两百年建筑风格的变化”韩忠解读道。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风起陇西》里的很多室内场景光线相对较暗,充斥着肃穆厚重的氛围,这也是从历史出发,尽量还原自然光线的结果。

“古代为了保温,窗户没有那么大,室内的光线也是比较暗的。我们虽然无法做到完全的还原,但希望尽量趋近历史的真实。”

从业多年,韩忠参与过多部重量级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也醉心于诠释出不同时代的中华文化之美,《风起陇西》的创作在美术上同样是一次全新的突破和尝试。

“魏晋之前崇尚的美学是深沉厚重、威仪雄浑的,这与我们所熟知的唐宋和明清时期的风格不同。通过《风起陇西》,我们正希望向观众展现中国文化早期,充满力量、雄浑厚重的一面,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