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2014年电影业跨界资本涌入 导致国产电影量增质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24   浏览次数:133

2014年电影业跨界资本涌入 导致国产电影量增质降(图1)

各种热钱涌入,也会中国电影圈带来了隐忧


2014年的国产电影似乎很钟情于“跨界”二字。互联网、餐饮界等“圈外”公司频繁插足电影;电视剧导演赵宝刚、高希希、演员邓超和作家韩寒也都在今年有了自己的电影代表作。电影圈一片热闹,是否因为市场高速发展,机会大于风险?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专业人士表示,“跨界”的人气旺并不代表大家都能赚钱,反而需要警惕的是,资本的大量涌入会造成电影的“产品化”趋势,减弱其艺术水准。

跨界结果:电影量增质降

“中国的电影不缺钱,但缺的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电影《前任攻略》出品人、北京隽扉世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宏亮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从投资的角度来审阅当下中国电影一片喧嚣背后的隐忧。他表示,“跨界”这个词对于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更像一个苍白的理念,而不代表一种真实的成功,“资本进入专业市场后,以‘谋利’为最终目的,造成作品的‘产品化’倾向,虽然电影的生产数量不断创新高,但是质量没有同比例增长,反而出现了艺术性削弱的现象。所以,今年很多国产片的票房虽然不错,但是口碑分化明显,其风格低俗、剧情拙劣成为观众的吐槽点。”

与赵宏亮的观点相对应的是艺恩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故事片产量638部,能够上映的仅有273部,不足一半。而这些上映的影片中不少也处于亏本,不少电影在院线“一日游”即遭下线。由此,业内人士表示,在影视产业高收益的“个案”引来了资本的冲动,但随之,泡沫在增加、风险也在加剧。

跨界原则:不能过多干涉创作

虽然“电影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但是,某些跨界形式对于电影理念还是有所促进的。著名导演谢飞表示,数字技术造成了专业和业余的跨界、公开放映和个人影像的跨界,在大网络时代,“跨界”让电影人的观念变得更自由。对此,赵宏亮也非常认同,“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属于人类精神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电影人的情怀不能失去,只要电影创作的核心还在,就不怕各种‘跨界’。”

赵宏亮强调“跨界”的投资原则应该是投资人不能过多地干涉创作,“投资人要做的是挖掘新锐导演、挖掘原创作品,帮助作品找准方向。比如,我的投资团队开发一部电影是从片名开始的,然后逐步敲定大纲、剧本,最终过渡到拍摄。一旦开机,投资人就可以休息了,应该把权力交给导演。”

跨界推手:85后、90后观众剧增

目前中国电影的主力观影人群是年轻人,对于他们来说,电影消费的目的是追逐轻松、娱乐,由此,各种跨界资本和跨界而来的创作者似乎今年以来尤其推崇都市爱情喜剧等中小成本影片,但是,虽然这样可以讨巧年轻人,降低风险,却造成了影片题材的同质化,故事内容也偏于碎片化。

对此,著名编剧王兴东提醒创作者要重视剧本,“其实,电影的主题总也脱离不了爱与情,但是,创作者却可以用自己的独特创意来避免重复,达成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赵宏亮则认为,创作的年轻化并没有错误,“85后和90后的观众迅速成长,在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残酷的生存环境下,他们需要的电影一定是直白、简单、反映现实的,我称这样的电影为‘高概念电影’,让人们仅看片名就对内容有所了解,比如,《前任攻略》、《分手大师》这两部作品,不能说它们是高水平的,但绝对是‘高概念’的,可以在一瞬间吸引住观众,由此,也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回报。

可以说,时代的变迁才是‘跨界’最重要的推手,但是,这并不代表电影就放弃了情怀的表达,比如,爱情喜剧片也可以传递正面的信息,让观众意识到遇到情感问题不应该回避,而要努力地修补。所以,目前电影创作的乱象不要故意用强制手段疏导,市场和观众的逐渐成熟就会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