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9位与世长辞的春晚喜剧艺术家,严顺开成经典,高秀敏可惜?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2-05   浏览次数:167

编辑/小情书

除夕夜最开心的当然是大家围坐在一起看春晚。从1983年开始,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喜剧演员,语言类节目总是最受期待的。

然而,近年来,年轻人总是讨厌春晚。上世纪的春晚很有艺术性,语言类节目既高雅又通俗。

每年春晚制作的流行金句可以流行一整年,现在的春晚就像网上盘点。我们也紧跟春晚的潮流,有经典作品又去世的艺人。

01、赵丽蓉

赵丽蓉奶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散文之王,她的名字一定有不少人不知道。

她创作了很多经典,那些素描即使在现在也是非常高级的。说到那些“宫殿”

赵丽蓉的大部分速写反映了现实,但它们不是简单的说教。通过一个说唐山话的老太太,她用各种失败的结果反映了正确的做事方式。

还有一个大秘密。中国的第一位国际最佳女演员是赵丽蓉小姐

此前,他曾与李保田主演电影《过年》,并在63岁时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赵老师出生在萍乡。那时候全是黑白电影的时候,她已经在各大评剧电影中穿梭了。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赵的老师

看《西游记》看到车迟国国王这么帅,身边的皇后是不是很眼熟?

当然,这位美丽的女王是赵丽蓉小姐,她经常在她的小品中扮演丑角。每个人都认为这就是他,但赵丽蓉小姐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美人。

1989年,在《红楼梦》中,栩栩如生的刘奶奶也由赵丽蓉老师扮演。这种强烈的对比使表演更加突出。

1999年的春晚,她当时身体疲惫,但她坚持下来了,对得起观众,所以《老将出马》作为她职业生涯的最后一部小品,依然可以称得上经典。

赵丽蓉作品不会为了笑而笑,也不会刻意去抖包袱。他是一个真正的喜剧演员。赵丽蓉老师的素描线条已经镌刻在这群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的骨子里。

02、严顺开

提起这个名字,我当时想不起来是谁了,但是提起阿Q,我脑海里瞬间就有了一个形象。

严顺开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长相的原因,他的艺考并不顺利。他最终被上海戏剧学院录取,但由于他的外貌,他没能得到主角。

为什么非要当主角呢?

严老师在扮演各种小角色时,总是认为自己不比别人差。

突然发现,演小角色真的很划算。我喜欢演戏,只能演一种主角。但是,如果我能在小角色中扮演多个角色,我就能感受到大部分角色的情绪。

aidisoft.cn/ttandbaijia_0c1bcdcaeb36b353e81135b678443b8a.jpg-qsy.jpg">于是严老师开始了他的小人物旅程,他把每一个小人物都演得淋漓尽致,商人,乞丐,农民,各种各样的角色他都能演,因为他热爱的是演戏的本身,而不是赚大钱。

在他演完各种各样小人物的时候,终于他可以演主角,戏了一部阿Q正传,让他火遍了全中国。

但是他拍完阿轲正传之后的工资却只有600块钱,不过对于严老师来说没关系,只要能演戏就成。

2007年的春晚,70岁的他还在舞台上排练,每天练到凌晨三四点时同轮以上摔下来。

他贴了膏药继续练,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明明自己很怕水,但是他还是克服了恐惧,在海里走来走去。

当我们在春晚上看到他的《张三其人》哈哈大笑,看到这个小老头感觉很熟悉的,但却叫不上他的名字,这就是这个老头想做的,他成功了!

他融入角色,我们只记得角色的名字。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跟赵丽蓉老师都是属于中国最早引领观众自由大笑的那一群人。

相较于现在的小品,严老师曾经说过,荧幕上的演员即使笑的前往后和观众却感到莫名其妙。

就是因为脱离了特定的情景,脱离了生活的真实,让人笑的拙劣,笑的倒胃口。

希望后世的小品创作者能够像严老师这样,可以创作出真正的喜剧。

03高秀敏

高秀敏,赵本山,范伟,是春晚内的黄金搭档,也是春晚的铁三角,这三个人造就了很多经典的小品,像卖拐卖车拜年等。

但是很遗憾的是在2005年的时候,高秀敏老师因为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了,从那之后这个组合只能散掉。

早些年间,高秀敏并没有在艺术团,到了1982年,她才成为一个专业的演员。但是短短四年的期间,她就获得了国家二级演员的职称。

从那之后,这个大大咧咧的女人在她的事业上一帆风顺。

1994年一个小品《密码》让全国的观众认识到一个年轻的女子演老太太也可以演得活色生香,而且这个小品获得了三等奖。

从那之后高秀敏好像掌握到演小品的状态,从1997年开始,铁三角慢慢地尝试该怎样的合作。

显然她们三个组合是非常成功的,高秀敏也成了衬托赵本山的一个利益,但是她却是这个小品当中。

最重要的角色,她的角色一般都是控制型的,防止整个小品跑到一个观众不理解的范围,她在给拉回来。

而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圆满的,也由她所塑造的人物来处理,会让观众感到生搬硬套,逻辑性不强。

大家都喜欢称高秀敏为阿姨,阿姨用她原生态的生活语言和大大咧咧的生活态度。

她对于各种人物的塑造从来没有得到过观众们的怀疑,这都是源于她对于生活的理解,对每个人物的理解。

04马季

说起相声界创作能力最强的演员,马季应当有一席之力,他从50年代出道起就开始了相声创作。

一直到21世纪,他共创作了50多年这么长的跨度,在相声界,还真没有几个人能够和他相比。

马季创作的跨度时间太大了,所以有一些相声就有具体的时代性,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我们听到他在六七十年代写的相声,就感觉有一些不理解。

甚至有一些乏味,完全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可是在听他21世纪时创作的剧本就会显得非常的精彩,因为他的相声当中经常地掺杂着一些政治色彩的讽刺,对于现代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马季对汉语言的理解非常之深刻,对汉语言和幽默的结合更是恰到好处,舞台需要什么样的作品他就能拿出什么样的作品。

八九十年代的马季那个时候是无敌的,它的兼容性和包容性非常的强。

最重要的是他对相声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在继承师父的风格的同时,给自己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他自己本身也是这样的人,相对于相声界一定要父子传承。

但是马季却没有让他的儿子选择说相声,反而把马东摘得干干净净一点,可以说相声的影子都没有。

虽然他的一些行为褒贬不一。

但是他能够培养出像姜昆,冯巩这样优秀的相声演员,为中国相声界注入新鲜的血液。

对中国的相声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

05侯宝林

侯宝林虽然是天津人,但是他先学习的京剧,后来才学习的相声,京剧有一定的难度。

即使他的实力很好,但是在北京一直没有成名,后来在抗日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侯宝林在天津说了5年的相声,从那之后自己的相声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相声是下层市民的艺术,一般是劳动人民的娱乐形式,本来是比较低俗的,不过经过很多年的不断地加工提取。

相声就开始变得雅俗共赏,但是也有很大的一部分是靠黄段子来完成的。

这也造就了一些刻板印象,很多人认为,没有黄段子,就不能称之为相声。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侯宝林,他是非常文明的相声。

他的主要内容是提升相声的文学性,他们对于相声中残留的这些糟粕感到痛恨。

在别人认为说相声都是出洋相的时候,出怪声的时候,侯宝林完全不这样认为,他是少有。认为校长是一种艺术的人。

但是旧社会里那种传统骨子里带有高傲的文人,相声可以达到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峰,他培养了大批的学生,现在正在舞台上说相声的很多老艺术家都是他的学生。

像侯宝林所说的,说相声时还使用不健康的语言,观众不答应,只有和相声改进小组一起改革相声才有前途。

但愿现在的相声工作者,能够创作出属于现在的真正的相声。

06 侯耀文

侯耀文是侯宝林先生的儿子,他和传统的相声界一样子承父业。相对于父亲的风格,侯耀文只是继承了一部分,它更多的是坚持原创。

他一直认为相声就是相声,而不是盲目从众也不是随波逐流,电视上的那些不是相声却当作相声的,他嗤之以鼻。

侯耀文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相声演员,他的艺术素养也极为出色。

他不仅能够把京剧唱得让人挑不出毛病,还能把更多的地方戏曲唱的原汁原味,让人仿佛以为他就是那个地方的出身。

他的性格是不拘一格的,侯先生在他火候,体力,尺寸,达到巅峰状态的时候,离开了舞台,只为了寻求更好的艺术。

他也不会认为到底什么样的是主流,什么样的是非主流,他只认为有才能的人不应该被埋没,只要为了相声好,他就真的肯出力,也不怕得罪人。

他十分注重传统相声的创新,从他的很多作品都能够看得出来,他非常的想让相声与时俱进蓬勃发展。

侯先生饱受的最大的争议就是他收郭德纲为徒。

那个时候郭德纲已经30岁了,该学的都学得差不多了,而且当时郭德纲并不属于主流的相声界,可是侯耀文还是力排众议收他做徒弟。

他非常地欣赏郭德纲的能力,毕竟相声是讲究门派的,郭德纲能够进入相声界,需要一个门派。

08李文华

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李文华是一个只听说过名声,没有听说过其他作品的相声演员。听说名字还是因为,他是孙悦的老爷。

开始李文华并没有把相声当做一个职业,他只是单纯地喜欢相声,对相声有着浓厚的兴趣,随着参加的一些越来越多的相声活动,他开始进入文工团做起了专业说相声。

李文华早期说相声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起色,即使与别人合作的时候,大多数都是捧哏的角色。

但是从1978年开始,李文华开始与姜昆成为固定的搭档,就这样他们俩合作了很多非常有名的相声小品,像《想入非非》等。

这也让大众们认识到这一对搭档,但是好景不长。

在1983年的时候,李文华就患了喉癌,这个时候他没法再继续演出了,就慢慢地带出相声舞台。

可是他和姜昆的搭档他成就了姜昆,或者说是时代成就了他们李文华和姜昆搭档的时候,他的语速比较慢,比较稳,长相有一点点老成。

这与当时的姜坤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有着强烈的冲突感。

在80年代的时候,他俩可是最受欢迎的相声演员。

他也是非常有才华的,在他捧哏的这么多年当中,很多捧哏的词都是他自己二度创作的,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色彩。

除了说相声啥都不喜欢,生活很简单,他的特点专业,技术,强变。

08王景愚

提起王景愚,大家都以为是那个唱京剧的“王老板“,其实这次我们要说的是国家一级演员。

你可以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但是你一定会听说过一个小品《吃鸡》,而他是最早一届春晚的策划之一

春晚之初的小品和我们现在的小品不一样,那时候不算语言类的节目,大部分的小品都是哑剧。

由于他演的吃鸡太过于出名,导致他上商店去买东西的时候,别人见了他都不会说他的名字都是说吃鸡的来了。

《吃鸡》早就有了,只是在他们的圈子里传播,当时还逗得周总理哈哈大笑。

创作吃鸡这个家喻户晓的哑剧小品,竟然还有一件趣事。王景愚当时刚到广东的时候吃过鸡。

他觉得那个鸡炖得不太烂,撕咬不动,吃着非常的费劲,也就是这样一件事情激发了他的灵感。

王景愚曾经三次登上春晚演哑剧小品,为后世的喜剧做出了贡献。

09.马三立

为什么会把马三立放到最后呢?马三立真的是相声界的一介翘楚,可以称之为泰斗。

他跟其他半路学艺的演员不一样,马三立出生在一个相声世家,从小他就对相声耳濡目染,他的功底相当的深厚,后来因为家境败落,转而辍学说相声。

他的相声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步,他这一生作品非常多,长长短短大大小小每个都精彩纷呈。

他和赵佩茹的搭档的《查卫生》,我们几乎听不见捧哏,这个相声几乎像是单口一样。

把故事完整的尾尾到来,包袱每抖一个,就让你乐不吱声。

马三立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他的作品当中总会会有几近失传的天津土方言,听着就很俏皮。

他很多段子明明听过很多次,都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了,包袱在哪,可是还是会笑,百听不厌。

相较于其他人突兀的爆笑,马老的笑声,让人笑到很自然,和传统的相声一样铺平垫稳,让观众能够专注的听他在讲什么。

这种抖包袱会让人感觉是在意料之外,可是又在情理之中,细细琢磨之后,还有可能再被人逗笑。

像“离婚上哪吃去啊?吃包子狗不理。”这种句子,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为之发笑。

他之所以有这样高的成就,全归功于他对于生活极其细致地观察刻画他的相声在我们平时都能够找到原形,也就是对于小人物的理解让我们很亲切。

马三立在各位观众的心中地位是坚决不可撼动的,在目前所有能够看到的影像资料里,马三立的业务水平是最顶尖的。

这毋庸置疑,但很多相声小品会模仿马三立的段子,这个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爱回忆以前,以前的那些艺术到现在都忘不掉。

以前的老艺术家都是有着一流的演技塑造角色,活灵活现接地气,可是现在的小品大部分都是玩梗抖包袱,演员们在舞台上哈哈大笑。

可是观众却感受不到笑点到底在哪里。

中国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悲剧是用来品的,只有细细的品尝才会知道其中的奥妙。

现在的春晚小品还任重道远,并不是说要把创作的东西一股脑的非常直白地告诉你,应该是由剧情里的人设和现实引发联想后的思考,让人有一种发人深省的感觉。

毕竟高级的叙述可以让观众自己去解读,低级的叙述只能,浮于表面

希望以后的春晚可以多多向前辈学习和致敬,多多地突破自己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