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品道·陈思诚 | 跳出舒适圈“未来,我会更冒险”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18   浏览次数:149

没有观众会想到,陈思诚会拍一部《外太空的莫扎特》。

一部和《唐人街探案》系列、《误杀》系列,甚至是同《北京爱情故事》都截然不同的电影。但这并不意外,项目早在2020年官宣时,就已强调,这次的尝试将是一个成长型IP,讲述主角从初中、高中到大学的经历,是一个陪伴式的过程。

一切都有据可循,只是相较于过往,这次陈思诚的态度,有些孤注一掷。连他自己,这位自诩对商业电影市场非常敏锐的电影人,不止一次在和1905电影网的采访中,提到,《外太空的莫扎特》是一场冒险。只是对于陈思诚而言,何必冒险呢?

《唐人街探案》系列目前三部作品,就已经吸金超80亿票房,监制的《误杀》系列也一次次提高了悬疑犯罪电影的票房天花板。如果继续《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的拍摄,或者是其他商业悬疑电影的开发,陈思诚必然不会有那么多顾虑。

即便如此,他还是跳出了舒适区,用一个成本不亚于一部中小成本电影的“外星萌物”,和一群初中生作为主角,希望给当下的主流商业市场一些不同的刺激。是挑战,同样也是突围。

《外太空的莫扎特》官宣时,就把档期瞄准了暑期档。陈思诚的初衷正是如此,不为别的,他只想为“暑假”量身定制做一部电影,拉学生走进电影,感受电影的魔力,“让他们在影院中,看到跟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

“从来都说暑期档,但没有真正的暑期电影。”于是,他想试一试,做一部亲子家庭向的电影。

这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只是在主流电影市场中,很久没有这样的影片罢了。陈思诚不确定现在的孩子看到这样的电影会有什么反应,但他始终记得,自己当初在戏院里,看完《霹雳贝贝》的场景。

彼时的他还是10岁的孩童,“电影里有一个堵车的桥段,霹雳贝贝一着急,就把手套脱了,一直搓手让红灯变绿灯,司机也纳闷,就来了一句——我记得还是京片子,今儿真顺!当时几百个同学一起欢呼雀跃,兴奋地鼓掌。”

很难说这部电影对陈思诚后来的影视之路起到了多大的影响,但它迄今都萦绕在他的内心,“我相信它会伴随我一生”。

电影的魅力不过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很难一五一十地细数剧情和表现手法,但在脑海中,总会存留一些片段,或者一段台词。

站在创作者的角度,陈思诚更是希望如此,“我从没指望电影能改变世界,但或许在你成长的某个阶段,一部电影可以影响你的一生。”

在他看来,电影始终是一门记录时空的艺术,当下看到的是它在空间维度中,纪实性的影响,“但优异的电影必然是经得起时光的淬炼。”

这场冒险,对于陈思诚而言,是关于市场,也是针对自己。《外太空的莫扎特》剧本创作时间几乎和《唐人街探案3》同步,如果说后者是商业电影模版创作,这次则是他在用作品,和自己进行和解。

“它源于我内心的一种东西,源于我个人对代际关系的亲身体会和观察。我跟我父亲的关系曾经困扰了我很久。”现实中 ,陈思诚和父亲的关系,比电影中任大望父子的关系,有过之无不及。

两人争执最厉害的时候,是陈思诚闭关在家写《北京爱情故事》剧集剧本的日子。那会儿《士兵突击》刚播完,正是演员生涯的上升期,各种合作涌来,但这波反向操作,在父亲眼里就是瞎折腾。

无尽的争执,甚至到两人痛哭。至于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剧集《北京爱情故事》大爆,陈思诚的创作之路也逐渐清晰。

至于和父亲的关系,“也还没有和解,只是我近期刚明白一件事,他开心是最重要的,所以我现在已经不去做那些无谓的反抗了。”

《外太空的莫扎特》是一份礼物,陈思诚献给父亲,同样也送给儿子。回归家庭,陈思诚是父亲的孩子,也是自己孩子的爸爸。好友董璇看完电影之后,给他的反馈是“被冒犯”,问他,“明明你是父亲身份,为什么电影尽站在孩子的角度呢?”

“我希望我和孩子未来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不是说我要强行干预,而是他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行,成功没有那么多的标准。”而《外太空的莫扎特》能否让儿子明白这位父亲的心声,“现在还小,慢慢过几年后,希望他能骄傲地和其他同学说,‘这是我爸拍的’。”

把自己的内心交给电影,用影像把那些脑海里的想象,变成数字帧率,再通过大银幕一一展现出来,这是属于电影人的浪漫。

和陈思诚多次合作的导演戴墨都不忘“吐槽”,他生活里是个无趣的人,一般的游戏和休闲娱乐都刺激不到他,但只要是电影,他可专注了。

“因为电影就是造物啊,能把所有不可能变成可能。”谈及电影创作,陈思诚更健谈了。

陈思诚用电影在心中筑起阁楼,慢慢形成完整的电影世界。从《北京爱情故事》到《唐人街探案》系列,再到如今的《外太空的莫扎特》,每个作品的题材风格并不相同,“这些电影都是我的一部分,甚至是《误杀》系列,它们都是我不同层面的东西。”

每一次的创作,都是一次不同的尝试。只是《唐人街探案》三部对他而言,更像是一部电影,“我内心早想做其他尝试,只是任何新的尝试都有风险。”

正如陈思诚所言,他对商业电影是敏锐的。处女作《北京爱情故事》以5000万的投资,赢得了超4亿的票房;《唐人街探案1》对市场的初探,超8亿的票房,看到了后续整个宏大的“唐探”宇宙;监制电影《误杀1》,更是初期在不被完全看好的情况下,一路领跑。

这些作品的背后,始终埋藏着他对电影的爱,“我就是观众,我从来都是把自己放在观众的角度。”这样双向的情感共鸣,才保证了陈思诚的成功。

《外太空的莫扎特》让他没那么自信了,可这明明是一次跳出舒适区的行为,“我想把观众拉回电影院,而不是在安全区创作,因为我是一个爱电影的人。”

之后,他可能会更加冒险,虽然《唐人街探案》系列还会有更多的故事,但他自己想挑战更多观众想不到的类型,“现在剧本已经完成,马上会投入前期工作。”

只是一部电影,它始终会面对市场,经历更商业的考量,这是每个电影人都要面对的考验。陈思诚主动扛起了重担,“我可以冒险,但我希望我(监制的)青年导演的作品,在商业上‘立得住’”。

诚然,市场很难给青年导演太多的机会,这也让他们很难有输的资本,“他们必须得一部、两部作品,证明自己可以在商业类型片上取得成功。”

为此,陈思诚组建了自己的编剧团队、制片人团队、宣发团队、后期团队,目的就是为了让青年导演专注于创作,为他们保驾护航,“靠各个细分领域支撑起来的电影,这才叫工业化”。

2014年,远赴海外学习的陈思诚,始终对好莱坞工业化的流程念念不忘。回国之后,从《唐探》系列的工业化创作,再到如今身兼监制身份,他用更系统、更精准的工业模式,扶持青年导演。

看吧,陈思诚从来不是商业的精算师,只是恰好这份对电影的情感,让他如使命般,渴望电影产业有更好的发展。

好似《外太空的莫扎特》中,理性的科学和感性的艺术结合,枯燥的公式因为星辰而绚烂,浪漫的琴键也会因为练习而枯燥。

只是为什么要继续选择冒险呢?

“因为爱电影。”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