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专访 | 5000元的学生作品冲戛纳,他是如何做到的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18   浏览次数:137


1905电影网专稿 李家和身上有很多标签,6人、5000元成本、学生作品、戛纳。

 

如果抛开入围戛纳这件事,这些关键词放在每个电影专业的学生身上都不足为奇。但恰恰是戛纳,让整个事情变得非常梦幻,也让刚毕业的李家和,成为了焦点。

 

李家和执导的短片作品《地儿》入围的基石单元,是戛纳官方的竞赛单元之一,和其他名导角逐的“赛道”不同,基石单元是提名全球高校学生的短片和中片作品,旨在发现和提携新的电影人才。

 

在每个热爱电影的人眼里,戛纳早已是被电影之神赋予了绝对魅力的城市,作为主场的电影宫,是每个影迷心中的圣殿。那是属于梦想拼图中的一块,对于希望能成为电影创作者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那么李家和呢?或许这是他近距离触碰梦的开始。

 

“戛纳电影节选择了我的短片,我觉得一定要去到那儿,去到最高的艺术殿堂,去见到全球最顶尖的制作人、导演,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采访当天,李家和刚拿到签证。这是他第一次出国,更是他第一次参加电影节,不管是以影迷的身份,还是参赛者的身份。

 

初生牛犊不怕虎,李家和始终保持着非常开朗的心态,脑海中预演了有过各种可能,但依旧努力让自己维持平常心。一个人出发,最担心的是语言问题,即便公司同事向他引荐了不少在戛纳的中文记者和制片人,他还是紧张,甚至为此买了一台翻译机,“它应该会帮我解决问题。”

 

原计划中,他希望和指导老师一起出行,但种种原因,只能独自一人前往。

 

王茗是李家和毕业作品《地儿》的指导老师,往日教学期间,也喜爱给学生推荐各类电影。四年前,刚上大学的李家和在王老师的课堂上,观看了陈涛导演的《入道》。这部曾获得2007年戛纳基石单元二等奖的短片。

 

那时候,一颗种子落在了李家和的心中,只是并没有急着发芽。

短片《地儿》拍摄现场

因为不是导演专业出身,只是纯粹的爱电影,李家和起初没有太大的信心。甚至导演这件事离他还有一定距离。大三时联合作业的一次意外,原本商定好的导演因故不能参与,于是他就顶了上去。

 

结果,那支短片让他获得了学院比赛的一等奖,当时院长颁奖的时候,和他说,“拍得不错,期待你的毕业作品。”这句话就像是一注泉水,浇灌了李家和心中的那颗种子。

 

在此之前,他对电影爱得痴狂,但他从没像现在95后、00后的影迷,自费奔赴各大影展,或者成为影展的实习生,寻找接触电影人的机会。李家和几乎每个假期都把时间交给美术室,从事相关的美术教学工作。

得到夸奖后,李家和重拾信心,开始不断想寻找机会拍摄作品,“只有坚持拍摄这件事情,才有可能得到下一个机会。”

 《地儿》是李家和真正意义上的第3个短片作品。和走上导演这条路一样,这次的创作也带着偶然性。

 

原本李家和计划拍摄的剧本叫《陆地上的船》,但是他面对的现实很残酷。大家手上的资金,以及需要筹备的时间,都很难支撑这个项目的拍摄。

 

偶然的机会,李家和听到了团队中小伙伴谈到的一件真事儿。事情很模糊,只有大概的框架。于是,他们决定,拍摄这个简单又模糊的故事。

 

王茗老师给的意见是,“片子会有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要有取舍。而且这是短片,要注意整体的节奏。”

 

整个故事的剧本,是李家和与团队一起,边拍摄边写完成的,“每天晚上回去进行粗剪,然后再总结第二天需要拍什么,该怎么补内容。”

 

由于是摄影系出身的缘故,李家和会对构图和色调格外重视。在构图和色彩方面有独特风格的导演韦斯·安德森,是他深爱的导演之一,他所有社交平台的头像,至今几乎是韦斯·安德森的动画电影《犬之岛》。

 

拍摄《地儿》之前,李家和希望能通过构图和颜色,去反映角色的心境。在剧情的中段,他安排了一场意外,在意外之后,整个影片的色调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暗示了事件对人物的影响,“这是我们拍摄前预想的。”

 

一些设计,一些巧合,短片《地儿》诞生了。

 

正如大家关注的点,整个团队包括指导老师在内,只有6个人。

负责录音的人,是李家和的同班同学。男一号则是导演系出身,男二号又是动画系的学生,甚至连李家和的女友也在整个项目中担任了一职。每个人都在做和过去四年所学相反的工种,只是为了这个作品,都很拼。理由很纯粹,就是爱电影。

 

可梦想和现实的距离,或是一线之差,或是一条鸿沟。

 

李家和非常清醒,“一步入到工作,大家都不会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再去完成一个短片的拍摄,我觉得毕业之前去做一个自己满意的作品,我觉得算是一种圆梦吧,不要让自己以后留有遗憾吧。”

 

“家和,放平心态,这个片子拍好以后,剪好以后如果没有什么反响,我们就接着拍。”一群热血的追梦少年,站在人生的分界线,不多废话,“干就完事儿了。”

 

 

王茗老师看完短片《地儿》的第一版剪辑之后,觉得眼前这位学生有了很大进步,“比以往的作品都要好”。

 

不如试着把作品推到各类电影节吧,这也是很多影视类院校对学生毕业作品常有的建议。在两人商量期间,突然意识到,戛纳基石单元正在邀片。

 

“不如试一试。”李家和心里那颗种子“破土而出”。

 

报名之后,李家和没有再去想这件事,心里没有报太大希望,因此自始至终,都没有向团队的人透露。许是无心插柳,若干时间后,他在电子邮箱中,看到了那封带有象征着戛纳的“金棕榈”图案的邮件。

 

邮件中,选片人简单询问了几个关于影片和他个人的问题。“茫茫人海当中,人家看了我的作品,并且还回复了邮件,那个时候真的挺高兴的。”当下的兴奋和激动,散发着少年的意气风发。李家和同王茗老师通了电话之后,便回复了对方。

 

很快,戛纳官方给他发来了入围通知书,并嘱咐他后面的相关安排。这一系列的操作,反而把李家和整懵了,“会不会是骗子啊?”他不停向老师确认,询问实习所在的工厂大门影业的同事们。

 

在一群有经验的前辈的再三确认下,他终于相信,自己入围了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基石单元。他将有机会带着自己的作品,开启人生第一次的电影节之旅。

 

接到入围通知的第二天,李家和招呼了团队的伙伴出来吃饭,故作镇定,酒过三巡,才告诉大家入围的消息。

恰恰是这么一群性格相仿的朋友,第一反应都是,“你在骗我们吧”“不要开玩笑”。直到李家和亮出电影节邀请函的那刻,饭店已经被少年们的呐喊声包裹。

 

看吧,发芽出来的小苗,已经“炸”出了新叶。

 

 入围的消息传出之后,各色的采访,登上热搜,李家和的手机也“爆”了,有电影梦的师弟师妹纷纷向他取经。

 

“其实很简单,就是干你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坚持下去,不要放弃就行。”李家和自己都不忘吐槽这段话的“鸡汤”含量过高,即便如此,这仍是他行事的不二哲理。

 

毕业之后,李家和就来了北京,投了不少简历,也收到不少橄榄枝,有短视频公司的运营拍摄,也有关于摄影本专业的工作,可是这些内容始终提不起他的冲动。

 

“我到底喜欢什么呢?”静下来之后,他问了自己这个问题。

 

他想到了工厂大门影业,曾在各种新闻资讯中,看到过很多次的影视公司,他们出品的《气球》《春江水暖》《永安镇故事集》等影视作品,都是他的心头好。可是,在网上并没有看到这家公司的招聘。

 

那就主动争取吧,他便在地图上搜到了公司的地址,直接“杀”了过去。

万万没想到,在第一天晚上,他就成功“堵”到了黄旭峰——这家影业的创始人,也是他过往在电影新闻的照片中,看见过无数次的样子。

 

“可能这些都是上天对我的眷顾吧。”事实上,好运从来都是留给有心人的。如今,实习多月的李家和已是公司“团宠”,暂时跟着前辈,负责剧本围读等前期策划的工作。

 

对于这次的戛纳之行,所有人都没有给他太大压力,唯一的嘱咐,或许就是让他享受这场电影盛宴。王茗老师更没有告诉他,《地儿》会是基石单元中,第一个进行放映的作品。

戛纳的海风、电影的仪式感,一一化解了李家和的紧张。只是提前准备的翻译机,并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

 

李家和发了一段观看《分手的决心》的映后视频,这是戛纳之行,他最想看的电影之一。导演朴赞郁正是一位善用构图讲故事的电影大师。

视频里,所有观众都起来为创作者鼓掌,这也是电影节的传统。李家和在朋友圈写道,“掌声是送给电影人最浪漫的礼物。”

 

事实上,属于他的掌声,才刚刚响起。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