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小沈阳近况如何,这几年怎么销声匿迹了?真相令人唏嘘不已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2-06   浏览次数:130

今日,

赵家班

明星阵容“重现江湖”迅速登上了热搜,共有二十五个弟子聚在一起表演二人转《

墙里墙外

》,让观众们找到了几年前春晚的感觉。但是可能会有眼尖的网友发现,二十五人里面竟然没有

赵本山

的爱徒

小沈阳

毕竟在2009年的央视春晚上,一个《

不差钱

》一晚上红遍了整个中国,给无数同胞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可以说从这个小品开始,小沈阳的生活迎来了质的改变,他的身价不断提升,这些对于他来说其实是意想不到的。

可是没有过多久,小沈阳却开始飘飘然,甚至于对自己的老师赵本山也不放在眼里了,这让赵本山很生气。以至于赵本山对自己的爱徒说了

“离开了我,你什么也不是

”的扎心话语。其实这句话说的也没有错,如果当时没有赵本山的极力培养,他也不可能会有如今的成就,况且赵本山资源丰富,只要他

倾心打造

一位徒弟,很快就能超越他。

出道拜师

小沈阳原名沈鹤,出生于

辽宁省铁岭开原市

,出生与农村的他,生活非常贫寒。为了出人头地,他认为自己必须掌握一技之长,于是在十三岁的时候就进入

武校

学习,但是因为家境不好,交不起学费的他只好

放弃学习

跟着妈妈一起挣钱。

他的妈妈是一位二人转的艺人,也许是从小到大受到了无数的渲染,他也不断成长,加上自己有着不错的嗓音,他被选进了

铁岭民间艺术团

,从这里他的人生有了转折。

终于有一天,他的才华被

闫学晶

的老公

林越

发现了,林越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伯乐,林越认为他的潜力不错,将小沈阳推荐给了赵本山。2006年的某个深夜,小沈阳还在哈尔滨奋斗,一通来自赵本山的电话打了过来,一句“

听说你的歌声不错,来给我唱一首,看看你唱的怎么样

”让小沈阳一直不能忘记。

能够得到大红明星赵本山的赏识,他非常激动,拼命抓住了这个机会,从这里开始,他成为了赵本山的

徒弟

,他的人生越完全好起来了。

“四大烂片”跌破口碑

在拜师之后,他跟着赵本山学习,由于之前在舞台上表演过的他功底很深,于是在舞台上表现的如鱼得水,这也让赵本山很是满意。2009年春晚不差钱小品选人的时候,赵本山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的两个爱徒:

小沈阳

丫蛋

从这一夜过后,他自己完全想不到,就连赵本山也没有想到,小沈阳有了如此的多选择,舞台演员,电视剧电影,跨国出演样样参加,但是他却开始

骄傲

了。从2009年一直到2018年,小沈阳竟然拍出了“

四大烂片

”,让他的口碑直线下降。

首先是2009年的《

三枪拍案惊奇

》让观众们记住了小沈阳姹紫嫣红的“丑”。2010年的《

大笑江湖

》,和女神

林熙蕾

共同出演,结果口碑却差的出奇。2012年《

河东狮吼2

》由于第一部的经典无法被超越,于是观众们也不买账。最后在2018年的《

猛虫过江

》让他在2009年小品上的最后光辉完全耗尽,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了无人问津的演员。

不爱学习,没有文化底蕴

其实小沈阳之所以没落,有很大的原因是在自己身上。他从小就跟着自己的母亲唱二人转,没有上过多少学,因为幸运而被赵本山带上了春晚,但是在这么多年来,对于自己的

文化知识

他从来不补充,老师赵本山也多次提醒他,但是他从来没有听过。

相声演员

郭德纲

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演员拼到最后看的不是演技,而是

文化底蕴

。”小沈阳因为小品出名,如果在之后想要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其实是很难的。并且在这个小鲜肉横行的年代,如果你没有像他们一样的颜值,那么就必须自身实力过硬。

就算你有颜值,但也只能在那一时火一下,不会持续太久。更何况那么多

实力

与颜值并存的明星还在不断学习着,你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这又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才能红得长久。

就像赵本山曾说过的一句话:“想带你红一次很容易,但是如果想要一直红下去,你必须能抵得住观众们的考验。”可以说赵本山作为一个

老戏骨

,在这些方面看的还是很透彻的。作为一个喜剧演员,你必须不断的拿出优秀的作品才能让人们记住你,这样才

不会被淘汰

多年后开始反思

在多年后的今天,小沈阳重新回顾自己的那段历史的时候说到:“当时的自己真的很不懂事,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台词也只是从口中说,但没有通过自己的心表达出来。”小品出道,唱过歌,出演过电影,还做过

主持人

,但是从开始火的《不差钱》之后,他就再也没有了响当当的作品。

十几年的时间里,观众们对他已经没有耐心可言,现在的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心里必须要有观众,绝对不能糊弄!有很多人猜测他是因为

独自打拼

,不带同门兄弟,特别是得罪了自己的老师才会有现在的下场,其实不然,他是因为得罪了观众才让观众们没有了耐心。

不知道对于这两种说法,你们更倾向于哪边呢?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