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张庭奢华生活被扒,五个保姆伺候天天喝燕窝,房太多导致记错住址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26   浏览次数:183

因为公司TST庭秘密涉嫌传销,“微商女王”张庭冲上热搜的频率,比她30年的演员生涯的总曝光量还高。在张庭林瑞阳夫妇被查后,仅前期冻结资金就高达6亿元,当然,对于传言328亿身家的他们来说,6亿也只是洒洒水的零头而已。

这对被业界封神,被认为是明星成功转型商人典范的小两口,自2013年开始自创品牌做微商,短短八年就缔造了成千上万遍布全国的代理商,我们不去探索他们的商业秘密,我们回归“人”本身这个话题,看看真实生活中的张庭,是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张庭从小生活的原生家庭并不富裕,父母为了养活五个女儿,走街串巷做起了流动摊贩,这么说来,张庭打小就生活在创业型的家庭。张庭还曾在亲戚家的美容店当过学徒,因为长得好看被发掘拍了广告, 从此与娱乐圈结缘。

2006年,经过林瑞阳十次的求婚后,张庭终于选择嫁给了这个大她10岁长得像老太太的富豪。林瑞阳也是一名老演员,有着“第一小生”的美誉,只是他早年就下海经商了。嫁给林瑞阳后,张庭便过上了阔太太的生活。

张庭曾自曝,老公林瑞阳天天为她炖燕窝。她曾经在综艺节目上分享了自己奢侈的日常生活,在上海有着价值2亿元的独栋别墅,而这间(套)装修得金碧辉煌的豪宅是张庭最常居住也只是众多房产中的一套。

据张庭透露,平时有五个佣人负责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包含两位保姆,一位负责接送张庭出入的司机,一位煮饭阿姨和一位打扫阿姨,完全就是贵族生活。

这套位于名人汇集区域的豪宅,占地一千多平方米,虽然不处于上海闹市,但是地理位置非常好,距离黄浦江只有几十米,从阳台往下看能直接俯瞰整条黄浦江,大上海的繁华一览无余。

房子的外观设计十分宏伟,内部每个小区域都环绕着绿植,从外观和环境都给人顶级的享受。

张庭经常在房间中拍摄照片和视频分享日常,也经常邀请朋友前来参观。张庭在带领主持人采访时表示,房子大到朋友第一次来做客都会迷路,连找到厨房都不太容易。

这间豪宅仅仅是客厅的面积,比普通人家居住的房子还要大上好几倍,居住在这里可以享受完全的舒心。

张庭还将天台的一面改装后变为菜园,平时没工作的时候,就在户外大片的休闲院子里种菜打发时间,要么是带着孩子来这里玩耍一下陶冶情操。

在顶楼部分还有着一个300多平方米的顶层空中花园,有着扶手和拱门等装饰,在这里休闲享受清新的空气和闲适的美景,可谓是别样奢华的精致生活。

该豪宅的外部装潢十分精美,外墙铺贴着大理石,还有雕刻着花纹的罗马柱来装饰,装修的细节都掩盖不住奢华。

室内也采取着豪华的欧式装修风格,有着贵气十足的高端家具,几乎都是从国外定制好再进口过来,不仅有着水晶吊灯,墙上还有着内嵌式鱼缸,就连沙发的边框都是用金丝包边的,整个房子就好像是大气典雅的欧洲皇宫一般。

张庭还透露到自己为了一回家就享受到热气腾腾的热水澡,每次都要提前告诉保姆准备洗澡水,因为浴缸大到放水两小时才能放满。啧啧啧,感觉住在他们房子里不需要健身,因为每天都要走很多路,像是逛街。

另外,豪宅里有三间她的超大衣帽间,一个房间里就摆着密密麻麻的几百双鞋子,连鞋柜中都有着灯带方便她找鞋,谁看了不说这像一个商场的专柜呢?每次买衣服都是同一款式集齐不同颜色,遇到喜欢的,她最多时一次买了七件,但张庭曾对外宣传自己每天只花10块钱。

而张庭不只在上海有豪宅,林瑞阳最得意的也就是他庞大的业务市场,遍及中国13个省市,如上海、苏州、南京、江西、北京、东北等业务区,还在北京、苏州、南京、石家庄、南昌等各地成立了分公司。他们在北京和杭州等一线大城市也有着同样的配置豪宅,且北京还不止一套房产,可见张庭的财富水平让普通人望尘莫及。

张庭还在综艺节目上透露,由于购买房产过多,自己某次拍戏两三个月回家后,记错了住址,在自家房子的电梯口因为忘记家的楼层而久久没有进电梯,最后在警卫的帮助下成功回家,看来房子太多也是有苦恼的呢!

张庭夫妇在当年有多风光?曾带着员工、经销商包下海洋量子号”豪华邮轮搞年终聚会,几千代理商包吃包住,巡游几个国家,还请来了明星表演。

当时的小陶虹还跟张庭夫妇关系很好,全程参与了,像极了帝国盛会,林瑞阳更像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不知道林瑞阳再次看到自己昔日的照片,是内心汹涌还是感慨万分?当年的他们就是焦点,是明星企业,挥斥方遒。当年的高调与如今的萧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只可惜,这个号称月公司发掉2.8亿,年纳税21亿,一年营收300亿的商业帝国瞬间倒塌,只有在网上还能搜到徐峥、陶虹、曹格、明道、范冰冰等大牌明星来为TST站台的照片,印证了TST庭秘密的辉煌!

生意不怕越做越大,就怕违纪违法,直到现在还有代理商为张庭和林瑞阳开脱,把张庭和林瑞阳供奉成带他们发家致富的神。神是一点不假,只不过是吸吮代理商鲜血的伪神而已。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