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华语乐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不是下一个“周杰伦”能解决的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25   浏览次数:187

文|令狐伯光

华语音乐的问题越闹越厉害了,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人出来吐槽一次。从去年年底的十大热歌,再到音乐综艺和什么神曲爆红都是如此,而由于谈到华语音乐怎么都避不开上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天王巨星周杰伦。

比如之前在某平台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每年毕业那么多音乐科班生,为什么华语乐坛出不了第二个周杰伦?

这个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我个人认为周杰伦的出现既是他个人才华横溢,在华语流行乐坛堪称独一无二,但也是当时音乐环境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当下华语音乐的问题是整个系统性的问题,和音乐科班生没有什么关系。

周杰伦为何是华语乐坛最后的天王巨星?我们看陶喆,王力宏和林俊杰就知道了

周杰伦在华语流行乐坛成就那么高还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那一条。首先周杰伦肯定是自己厉害,周杰伦的音乐才华有多厉害呢?在华语流行乐坛来讲大概是数一数二的。

这倒不是讲音乐地位,这个音乐地位因为环境的关系,有些人对于华语音乐业内的写歌方式,还有精神引领还在周杰伦之上。比如70,80和90年代华语乐坛教父,个个地位都不输周杰伦,甚至更高。

比如把粤语歌带入香港乐坛主流的许冠杰,台湾乐坛的时代之音罗大佑,内地摇滚教父崔健等。周杰伦在华语乐坛的地位为什么那么高?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突破和贡献的多样性堪称第一。

大概相当于刘德华在香港娱乐领域的多样化一样,有道是刘德华唱歌不如张学友,跳舞不如郭富城,演戏不如梁朝伟,偶像气质不如黎明;但是刘德华全面啊,他的综合领域结合起来就强了。

周杰伦当然不是在娱乐领域,他是唱作人就是在音乐风格突破上面。

比如讲到所谓有深度的歌曲的话,周杰伦反家暴的《爸我回来了》,反战的《止战之殇》,再到备受推崇的《以父之名》《夜的第七章》等等。但显然是不如罗大佑,崔健摇滚的那种时代之音的。

比如讲到都市流行抒情歌曲的话,周杰伦上一代台湾乐坛成就最高的是走抒情摇滚风格的齐秦,稍晚的王杰也挺强,同时代的林俊杰,阿杜前两张专辑的都市抒情也没有输多少。

比如讲到中国式R&B音乐风格的话,华语乐坛公认的R&B教父是陶喆。同时代的王力宏、方大同、胡彦斌也是不输的。

最后还有就是中国风歌曲和中文说唱,这个同期和他争雄的就是王力宏了。周杰伦有新中国风,一堆中国风说唱歌曲。王力宏有CHINKED-OUT,一堆中国风歌曲的成就也不在他之下。

我们话说回来,周杰伦对于华语音乐风格的突破和推动多样化的综合水平很高啊。深度的歌曲有还不弱,不是R&B教父但这个风格成就不输陶喆等人,新中国风、中国风说唱又能和王力宏争雄,都市抒情歌曲也不输林俊杰等音乐人。

而且周杰伦还有一堆风格五花八门,但是音乐水平都不低的歌曲。

这些虽然有作词人方文山,编曲人洪敬尧,林迈克,钟兴民等幕后精英的帮助。但周杰伦对于各种音乐风格好听的旋律,以及对于不同音乐风格的领悟度绝对是天才级别的,是这几十年华语流行乐坛中独一无二的。

其它人不是不强但是多集中到一两种音乐风格,像摇滚、民谣的罗大佑;摇滚的崔健,都市抒情的齐秦,同一辈的陶喆,王力宏和林俊杰等等都是如此。我倒知道不少对于音乐风格旋律掌控极强的幕后制作人,但他们又不会唱歌。

其次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都达到巅峰,2000年是半个多世纪唱片时代的尾巴,在2005年后数字音乐后就不行了,2010年左右就完全崩塌了。之前数十年港台音乐产业链的积累,这个再和刚刚签署WTO市场开放的内地市场一结合。

最终形成了周杰伦对于流行乐坛专业行业的突破和推动,再到市场和80后,90后整个听众的绝对统治力,同时代的音乐人也很优秀但都逊色了些。大概相当于70年代,80年代早期邓丽君对于华语听众的统治力。

80年代下半叶到整个90年代的华语乐坛,两岸三地的优秀音乐人很多。但谈到绝对统治力好像都差了点。内地的崔健,魔岩三杰,香港的谭张,Beyond,四大天王,台湾的罗大佑,李宗盛,台湾四大天王都是如此。

华语乐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不是下一个“周杰伦”能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可以替换到现在国内文娱产业的另一个领域啊。那就是中国每年毕业那么多影视院校的科班生,为什么演员的演技还那么烂?

所以,现在中国演员演技烂是每年科班生的问题么?它是因为互联网平台催生的“流量经济”的崛起,导致演员不再以演技行走天下,而是以人设和炒作的“流量”走天下,导致演技烂的流量演员占据整个行业的缘故。

这是整个中国文娱产业的问题,都不止是一个音乐产业的问题了。

2010年后唱片时代崩了,彻底进入数字音乐时代。同时因为经济发展的关系,华语音乐中心由原本的港台慢慢迁入了内地,但内地却又没有建立完善的音乐产业链,而且还掉入音乐综艺捧人和“流量经济”的泥潭。问题本来就非常严重了,结果后来又进入了“短视频”时代。

一方面音乐制作方越来越重视流量和经济利益,导致更为保险和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来进行产出,歌手追求曝光流行,制作公司期待流量收益,也就不可能太过追求什么独特性,艺术性之类,这种明显带有极大风险的产出方式了。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和短视频软件的普及,导致受众整体的审美层次的降低。准确说这一时间的带来流量的主要受众审美积累还太低了。

按道理来说流行音乐发展这么多年,传播渠道也越来越多样,覆盖面也更广,每一代受众的审美层次应该是逐次上升的才对。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毕竟受众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出方到底产出一些什么样的产品。

毕竟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传播渠道的高度发达使得音乐市场愈发匹配听众的艺术水准。说人话就是俗人本来就是大多数,当传播不再是难题的时候,俗歌的流行几乎是个必然。

流行的外在关联词语就是传播,传播广泛就很难不流行。

互联网作为人类迄今为止发明的最高效便利的信息传播平台,其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同样是革命性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音乐传播靠碟片靠磁带,街上放什么,音像店卖什么人们就听什么,而能产出碟片磁带的放在今天来看,都至少是有发行实体唱片能力的歌手和团队。

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人都有了上网搜集信息寻找资源的能力,人们基于自身音乐素养形成的好恶趋向才逐渐地暴露出来,不得不承认的是音乐虽然本身没有门槛,但是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确并非人人都具备,这是专业知识与审美水平兼具才能掌握的。

即便到今天乐理知识已走入小学课堂,成年人的基本乐理掌握水平依旧低得可怜,审美能力更是泥沙俱下,两极分化。多数人对音乐的欣赏层次在信息量巨大传播速度极快的互联网的催化下展露无遗,不经意间就搜到并听起了俗歌。

流行音乐多为俗歌不仅是音乐行业的问题,它是这些年整个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缩影,人们普遍落后的精神层次与极其发达的物质世界不相匹配才造就了俗歌遍野的畸形景象,这个现象的形成或许因为互联网的普及显得一蹴而就,但消失起来一定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华语乐坛不需要下一个“周杰伦”?因为华语音乐或将迎来爆发

现在华语音乐的问题不是什么科班生多少的问题,现在能写出好歌的音乐人很多,不管是不是科班生,只是因为主流不推荐听众接触不到不知名罢了。当然仍然很难说是下一个周杰伦,因为周杰伦只有一个。

实际上,因为短视频和网络平台迅速发展的关系(背后是中国经济发展),除了短视频的普及带来神曲的泛滥,也带来了远比从前的大量从业者。音乐风格玩出花,水平还不低,甚至兼具流行的音乐人不但比以前更多了,而且更加的多样化了。

这里不推荐什么音乐人了,因为既然没有爆发到大众的程度,加上带上周杰伦难免会让人带着意见去比较的意识。而且艺术这个东西不但审美异同,还和青少年时期的接触有着很大的关系——

最后,音乐和整个文娱产品这个东西。国内嘛应该是官方,资本和听众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现在的官方嘛是不支持甚至搞“一刀切”,而资本嘛不但逐利而且搞垄断喂那啥,听众嘛自然就接触不到好歌了。

而好歌和好音乐人还是有的,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平台普及反而更多样化了。

最后,目前来说如果想要听好歌可能还是先要提高大众的审美。这倒不是能解决华语乐坛的问题(华语乐坛的问题是官方,资本和听众三者的问题),现在嘛因为环境不可改变,一如你阻止不了短视频平台泛滥对吧。

那么,我们听众只能更加自主选择接受音乐的途径,你每刷一次短视频,他里面的神曲被当做背景时,这种垃圾音乐就能多赚一份钱,那么神曲就会传播一次。当然大多数人说自己接受音乐只是当个消遣是被动的,可是在这个短视频泛滥的时代。

既然改变不了平台的信息的传播,自己都不主动选择接受信息,那么只能去听神曲了。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