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刀郎受邀在张艺谋的《十面埋伏》首映典礼上演唱!杨坤:他那是音乐么?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20   浏览次数:156

2004年,张艺谋邀请刀郎在《十面埋伏》的电影首映典礼上献唱。活动结束后,记者问杨坤如何看待刀郎的音乐,杨坤反问:“他有音乐么?他那是音乐么?”而汪峰则将刀郎的大红,归结为“是乐坛的悲哀”。

说起刀郎,相信不少人会想起18年前,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

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

当时,刀郎这首歌曲横空出世,专辑就狂销270万张,力压众多歌坛老前辈,成为一个传奇。

当时,大街小巷都是他的歌,刀郎也随之爆红。

然而,在红极一时后,刀郎又迅速销声匿迹,这其中,刀郎到底经历了什么?

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刀郎的父母是文工团成员,这样的家庭环境,也让刀郎自小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长大后的刀郎,离开家,出外追逐梦想。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在酒吧驻唱多年,刀郎的音乐梦想不仅没实现,生活的困窘还带给他无数心酸。

唯一令他安慰的是,当时还有女友,也就是后来的妻子杨娜陪伴。

万万没想到,对于他而言,唯一的一点温暖,也在杨娜生下孩子40天后被剥夺。

当时,杨娜留下一张纸条:

“我受不了这种苦日子了,我走了,不要来找我,你给不了我想要的生活。”

然后就抛下刀郎和孩子,人间蒸发了。

一时间失去所有的刀郎,陷入了深深的低谷。

痛苦至极的他,大病了一场,随后写下歌曲《冲动的惩罚》、《孩子他妈》。

一年后,刀郎心中不灭的梦想,又让他踏上了追梦的旅途。

再次出发后,刀郎遇到了生命中特别重要的一个女人,主持人朱梅,并和她结婚。

那之后,朱梅将刀郎带回了家乡新疆,并接来了刀郎的女儿,一起生活。

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刀郎创作出了《西域情歌》,并且开始在新疆走红。

2004年,刀郎创作出《2002年的第一场雪》。

专辑热销270万张,只比当时的顶流周杰伦的《七里香》少30万张,令不少乐坛前辈汗颜。

刀郎的歌火了,刀郎也火了。

张艺谋在为他的经典作品《十面埋伏》举办首映典礼的时候,邀请了不少重磅级歌手,如韩红、刘德华。此外,还邀请了刀郎。

刀郎一贯腼腆,他对张艺谋说:

“我只是草根歌手,不能给你丢脸。”

不过,张艺谋却认为刀郎很有才华,他对刀郎说:

“你必须来,我相信你。”

张艺谋这么说了,刀郎还是觉得自己不配。

他再次婉拒张艺谋:

“张导,您的好意我心领了。”

“不过,我只是草根歌手,难登大雅之堂,不配参加这样高雅的活动。”

张艺谋听后,有些不大高兴,他对刀郎说:

“什么难登大雅之堂,一场活动而已,有什么了不起的。”

“你就别顾虑那么多了,来就对了,我相信你!”

最终,在张艺谋的一再邀请之下,刀郎终于同意参加这场活动。

其实,在这场活动上,有不少京圈的大咖,港圈的大咖,只要刀郎想在乐坛更有地位,趁机结交下这些大咖不无不可。

不过,刀郎太真实,也喜欢安静的生活。

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唱完歌,然后就回来了。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趟旅程不仅没带给刀郎任何人脉,还让他遭受到不少主流歌手的怒轰。

那英说:

“刀郎的歌,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只有农民才听他的歌。”

传闻刀郎要上春晚,那英怒轰:

“如果刀郎真上了春晚,我就把电视机给砸了。”

杨坤点评刀郎:

“刀郎那算音乐么?他懂音乐么?”

就连汪峰也说:

“刀郎就是靠炒作,他成功就是乐坛的悲哀。”

那英、杨坤、汪峰,这些主流音乐人中响当当的人物都这样说了,可想而知,刀郎的事业会受到多大的冲击。

如果,刀郎是郭德纲这样睚眦必报的性格,如果刀郎有郭德纲这样的野心,也许他会发奋努力,碾压他们。

不过,刀郎毕竟不是郭德纲,他只是一个喜欢音乐,喜欢安静的大男孩。

所以,面对来自主流音乐人的抨击,面对各种质疑的声音,刀郎选择躲回自己的世界里,慢慢治愈这颗受伤的心灵。

直至如今,一晃十多年。

如今,属于刀郎的时代,也彻底过去了。那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依旧在不少人的记忆里盘旋。

没能听到刀郎更多歌曲,也成为不少人的遗憾。

@小小美的异想世界 :其实,不少听众都认为,刀郎的歌声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沧桑感,这是很多歌手都不具备的。

就连香港乐坛巨星谭咏麟和刘德华都说,很喜欢刀郎的歌,很真实。

没想到,这样的刀郎,却被所谓的“主流”抵制。

我想,是因为“草根”爆红之后,达到了“主流”们不可触摸的顶端,抢了“主流”的饭碗和风头,才会如此,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

有些人打压你,说你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可能不是因为你真的不好,而是你动了他们的奶酪。

可以选择像郭德纲一样,逆流而上,与之抗衡。也可以选择像刀郎一样,安静地回到自己的世界。

无论如何,即便失去了名气,也别失去自信。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