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冯巩再次缺席春晚,赵本山离开央视10年,如今他们都去哪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28   浏览次数:205

2022年的虎年春晚,大家都看了吗?

虽然春晚已经落下帷幕,但关于它的讨论依然热度不减。

尤其是今年的喜剧人阵容。

沈腾、贾玲依然活跃在一线,大张伟和王勉合作的音乐脱口秀更是把快乐气氛推到高潮。

许久未见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强势回归,成了今年春晚最特别的惊喜。

可今年春晚再好看,总还是觉得年味儿一年比一年淡。

回首春晚四十年,那些曾陪伴我们走过青春的老戏骨,逐渐淡出舞台。

不禁让人怀念曾经“神仙打架”的春晚岁月,徒留唏嘘和遗憾。

离开春晚的他们,现在都去哪儿了呢?

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播。

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场晚会,竟从此成为国人在大年三十,跟吃饺子、放鞭炮一样的传统习俗。

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春晚小品,却是1984年才走到我们面前的。

那一年,一个戴着帽子假装吃面的小伙子,用精湛的表演让全国观众们笑开了颜。

自此,他成了名噪一时的喜剧明星,也成为老百姓除夕夜守在电视机前的最大期待。

他就是陈佩斯。

但对于陈佩斯来说,登上春晚舞台可谓经历了一波三折。

在演小品之前,陈佩斯和搭档朱时茂,原本都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演员。

俩人把拍电影的趣事编排成了小品《考演员》,台下的人被逗得前仰后合。

但要想上春晚,节目时长要减,主题要更明确。

修改、送审、驳回、再修改,陈佩斯被折磨的先后“逃跑”三次,又一次次被节目组找回来。

直到春晚直播前半小时,全新的小品《吃面条》才被导演组定下来。

在简陋的舞台上,陈佩斯演绎手捧瓷碗,假装大口吃面的“陈小二”,赢得了满堂喝彩。

此后的十几年间,陈佩斯为春晚贡献了许多经典角色:

想方设法抢戏的配角,和“城管”周旋的小摊贩,为胡椒面争抢的小市民……

底层小人物的喜与悲,在陈佩斯的演绎下变得灵活生动,充斥对苦难的蔑视与调侃。

1998年的《王爷与邮差》,是陈佩斯留给春晚观众最后的背影。

跟央视打完官司,陈佩斯的演艺生涯跌到谷底,开的影视公司也被迫关闭。

他承包了北京郊区一个山头,在隐居的田园生活中沉淀自己,过滤自己。

三年后,陈佩斯带着精心打磨的话剧《托儿》重回舞台。

在全国40多个城市巡演了120场,座无虚席,创下4000万的票房神话。

他创作的话剧《戏台》豆瓣评分高达9.2分,仅次于老舍的《茶馆》;

话剧《阳台》,更是被上海戏剧学院选为教学案例。

从小品之王到喜剧大师,陈佩斯离得了春晚,却离不开喜剧。

他那颗追寻顶级艺术的心,依然蓬勃生机。

他常常说,自己不是娱乐明星,要踏踏实实做艺,堂堂正正做人。

如今,陈佩斯的胡子已然花白,而我们的青春也逐渐远去。

但只要一提到喜剧,人们还是会首先想起他,想起那个80年代的除夕夜。

村里人围坐一个电视机前,手里端着饺子碗,共同期待着那个光头小眼睛的陈小二笑意吟吟地登场。

有人说:“以前的春晚台词变成了流行语,现在的流行语成了春晚台词。”

回顾春晚四十年,其中最深刻的台词,莫过于冯巩那一句:

“我想死你们了!”

那时候,要是听不到冯巩喊出这句开场白,就仿佛少了点年味儿。

1986年,冯巩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和搭档刘伟说了一段相声《虎年说虎》。

“穿虎鞋、戴虎帽,练虎拳、学虎步,媳妇小名叫虎妞儿”的台词到今天依然让人捧腹。

利落的表演,呆萌的神情,密集的笑点,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位出色的相声新秀。

那一年,冯巩火遍了大江南北,据说他带孩子去动物园,他们在看老虎,其他人却在看他们。

而此后,冯巩连续上了三十三年春晚,成为迄今为止登上央视春晚最多的演员。

和他搭档过的演员众多,包括牛群、郭冬临、闫学晶、王宝强等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作品。

很多人不知道,冯巩不仅仅是相声小品演员,还出演了非常多的影视剧。

无论是《业余警察》中正气凛然的青年何大壮,还是《离婚合同》中深陷感情漩涡的刘流,冯巩刻画的小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接地气。

1998年,他更是凭借电影《没事偷着乐》,获得第18届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成为国内喜剧界屈指可数的影帝。

冯巩在文艺界有口皆碑,不仅仅因为他在艺术上的造诣,更源于他对别人的善良和真诚。

他帮冯小刚拉投资,提携贾玲等徒弟,抢下春晚时间给其他演员,面对背叛和非议,他从来不解释,不争辩。

2019年,那句熟悉的“想死你们了”,没有再响起——冯巩告别了春晚。

正如他曾说的那样:“当下场掌声不如上场热烈时,就离开。”

离开春晚的舞台,冯巩鲜少在荧屏露面,而是回归了儿孙绕膝的平凡生活。

他在自家园子喝茶聊天,跟几个徒弟插科打诨,带着孙子孙女拍搞笑段子。

快餐化,流量化的时代,这样德艺双馨的老戏骨显然已成为一股清流。

如今又是一个虎年,可没了冯巩的央视春晚,总是少了那么点滋味。

但对于冯巩来说,半生浮沉,所有得失荣枯他早已释然,就像他说的那样:

“就算某一天我离开春晚,将来有一个人记得,有一个演员说过我想死你了,也就足够了。”

每一年临近春晚,期盼赵本山回归的声音总是最为热烈。

人们永远记得那个身穿中山装,头戴解放帽的东北大叔,书写了一个时代的喜剧神话。

今年虎年春晚,观众依旧没能等到赵本山归来,这已是他离开春晚的第11个年头。

吃百家饭长大的赵本山,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艺术教育。

他的老师是和自己相依为命的盲人二叔,还有行走在村子里的民间艺人。

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唱小曲,这些“讨饭吃”的手艺他早已练就得炉火纯青。

25岁那年,赵本山凭借《摔三弦》里的盲人张志一举成名。

他饰演的盲人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1990年,赵本山带着小品《相亲》,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

此后的二十年里,他合作宋丹丹创造的“白云黑土系列”,和高秀敏范伟组成的铁三角打造的“卖拐三部曲”;

一度成为人们百看不厌的经典作品,而赵本山也成为春晚的金字招牌。

他饰演的每个角色,都来自真实的农村底层,那是他早年间苦难生活的凝结。

送水工、心理医生、孤寡老人、骗子等等,他借助小人物的嘴传达某种人生智慧。

无论是合辙押韵的俏皮话,还是无厘头的歇后语,只要是赵本山说的台词,必定会成为那一年的流行语。

观众的期待,是惊喜也是压力。

2008年,赵本山演完《火炬手》,在后台失声痛哭。

春晚创作的压力太大,作品不尽如人意,赞誉和谩骂交织,此起彼伏。

他的身体状况也不乐观,为了春晚作品他曾七天七夜没合眼,临上场前还挂着点滴,下了春晚更是直接被推进医院吸氧。

赵本山渐渐觉得,也许他应该退出舞台了。

三年后,赵本山带着徒弟们表演了小品《同桌的你》,那是他最后一个春晚作品。

再后来,他宣布退出小品舞台。

他偶尔会出现在女儿球球和徒弟们的直播间里。

花白的头发,倦意的神情,不由得感叹赵本山老了,一个时代也已落幕。

逐渐淡出大众视野的赵本山,有点感慨,但并不遗憾,正如他说的:

“人生其实就是这么点儿事,当你普普通通的时候,你想过好,当你过好的时候,你又有更高的追求。当你站在高处的时候,你才反应过来人生在低处是最幸福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那些陪伴我们走过青春的演员,早已经淡出春晚的舞台。

他们不再年轻,而我们也逐渐老去。

为什么我们会怀念那些曾经的喜剧人?

因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演员对观众的尊重,对艺术的执着。

他们用炙热的心,守护自己心灵的舞台,接纳这个世界的善与恶。

这也许就是这些老艺术家们,带给我们最大的精神力量。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