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周蓉二婚幸福?《人世间》这些细节暗示,蔡晓光的选择其实很功利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2-17   浏览次数:160

现实题材剧《人世间》之所以被很多人追捧,是因为很多细节的还原和呈现以及感情的铺垫方面都十分用心。尤其是关于亲情和感情选择方面的呈现既真实又立体,以至于几乎每集都有泪点,让人欲罢不能。

为爱痴狂的周蓉和诗人冯化成神仙眷侣般的日子频繁出现危机,当精神伴侣遭遇现实困境,这对夫妻的感情几近破裂。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看透了周蓉的本质,“社会人”蔡晓光还是一头扎进了这场单向奔赴的感情中。周蓉的二婚真会幸福吗?其实这个答案早有铺垫,蔡晓光的选择未必是出于真爱,更多的是出于不甘心和算计。

说来奇怪,《人世间》里宋佳出演的周蓉大概是周家最不讨喜的角色了。当初那个懂事决绝的小姑娘,尽管为爱出走贵州山区有点不负责任,但却不至于让人厌烦。随着成年周蓉和恋人冯化成的出现,这种不招人喜欢的细节越来越多。

看上去老实无助的冯化成骨子里其实很自私,从他对着周父的那套“养口体”和“养心智”来看,自私又虚伪的嘴脸就有点藏不住了。明明只是想劝妻子继续求学而不是放弃前程回老家,但他却说得如此冠冕堂皇,这样的男人实在是有点让人恶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他的熏陶下,原本就备受宠爱的周家小女儿也开始变了。

周蓉的自私表现得很直接。从私奔的那一刻起,她眼里仿佛就只剩下了爱情和前程。为了爱人,可以直接把四五岁的女儿直接托付给外人交给父母和弟弟,由此开启漫长超过十年的代养历程。在她眼里,爱情大于天,可以为此抛弃父母和兄弟姐妹,可以放下女儿的安危,甚至于冒死夜闯深山老林。

这份高度的利己情怀在面对爱慕者蔡晓光时表现得淋漓尽致。明明私奔已经人尽皆知,早就伤透了蔡晓光的心,但她在联系不上家人时,依然还好意思请蔡晓光帮忙。拖家带口回到老家时,她对曾经施以援手的蔡晓光却甚至连个招呼都没打,就那么理直气壮地走开了。于她而言,求助蔡晓光仿佛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弟弟找工作可以开口,自己分房子可以开口,周秉坤的房子易主也可以求,老屋修缮需要水泥依然可以开口,估计就差为冯化成跑关系没开口了。

而这些在她看来都理所应当,她从未想过回报或者回避什么。反而是周家兄弟觉得不好意思给了不同形式的回馈。特别是在蔡晓光上大学的关键当口,还是大哥周秉义破例开口,才保住了他的前程。而周秉昆虽然没帮上什么忙,但他和蔡晓光始终很亲近,只有周蓉一直理直气壮地享受这份好却从未想过报答。

蔡晓光于周蓉而言是个最妥实而靠谱的备胎,原来还仅限于有社会活动能力和能帮忙的程度,到后来因为诗人冯化成的沦落,成为导演后集才华和社会生存力于一身的蔡晓光在周蓉眼里形象日渐高大,估计连她自己都没察觉,再见蔡时,她的眼里已经多了几分崇拜和欣赏。

那么从蔡晓光的角度看呢,周蓉是他年少时的白月光,他在明知对方心里有人的情况下,依然甘心做他的备胎和挡箭牌,就注定了蔡晓光在这段感情里的卑微地位。后来周蓉回归,蔡晓光离婚后事业再腾飞,他依然愿意围绕在周蓉的身边,固然有对女神的眷恋、不甘与不舍,但早已没那么单纯了。

为什么这么说?此时的蔡晓光是个标准的“单身贵族”,要身份有身份,要地位有地位,要房子有房子,他身边根本不缺女孩,剧团的年轻女孩都睁着靠前,此时已经人老珠黄被社会鞭打得有点黯然的周蓉显然不是最有竞争力的。蔡晓光之所以始终为周家跑前跑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报恩,毕竟如果没有周秉义的鼎力相助,他可能依然是那个在车间干活的普通工人。周家对他的这份恩情,他不能忘也不该忘。

再来看蔡晓光对感情的态度,他显然已经过了最初的痴情期。第一段婚姻结束后,他和周蓉相遇时身边是有一个固定的女友的,身为演员的女友年轻漂亮,尽管演技一般但蔡晓光还是力排众议捧她做了女主角。在周蓉问他是否打算结婚时,他很明确地给了否定的回答,称不想再被婚姻绑架了。这样的蔡晓光人到中年后,居然还愿意娶半老徐娘的周蓉,显然已经不是单单为了爱情。对年少时感情的意难平以及出于对周秉义的关系维护,更可能是他再婚的原因。

其次,从蔡晓光对周蓉的了解程度来看,他不会不明白周蓉是个更适合精神恋爱的伴侣。冯化成直接吐槽周蓉婚后几乎不做饭,以及周蓉过分骄傲和不通人情世故地要回了送礼的海参,都有足够劝退蔡晓光的理由。这样一个“女神”娶回家想举案齐眉还真没那么容易,而如果只想风花雪月,很明显他周围有很多女孩可以满足这种需求,何必非得娶了周蓉呢?

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周蓉在历经感情失败后依然会选择蔡晓光固然可能是出于信任和安全感,但她未必不懂得蔡的身边会始终有人。而蔡晓光之所以选择周蓉,无非是年少时的意难平加各种算计的结果。按照原著的走向,这两个人的再婚也未必那么幸福,都有各自足够的“空间”,但好在人到暮年还是相互扶持到老了。这样看,即使这段感情如爬满蚤子的华丽袍子,也依然有那么一点点可取之处。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