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在高冷和出圈的边缘,高口碑节目如何把“情怀”留住?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10   浏览次数:212

一直以来,综艺节目似乎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类:一是以娱乐为导向的大众化娱乐节目;另一类则是追求人文厚度的高冷小众节目。前者主打热度,后者注重口碑。偏娱乐的综艺节目提升口碑并不容易,高口碑节目想要突破圈层扩大影响力同样举步维艰。

前不久口碑翻车的《梦想改造家》第八季,还有此前一度陷入口碑低谷的《奇遇人生》第二季,都是主打情怀的高口碑节目向大众化“进击”的不成功尝试。这两个案例,为高口碑节目的破圈带来了哪些经验教训?

口碑翻车的背后,大众在介意什么?

如果这是一档偏娱乐的综艺节目,大众吵吵嚷嚷的情绪反馈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节目聚拢热度的一次成功出圈尝试,就像定位于治愈的《中餐厅》因为黄晓明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要觉得”而改走话题之路一样。

但《梦想改造家》显然不能走同样的黑红路线。作为一线卫视关注国计民生释放正面社会效应的综艺节目,《梦想改造家》在之前的节目里,选取的案例都有着鲜明的社会代表性,比如渐冻症患者家庭、自闭症患者家庭、多孩家庭等等,通过改善这些社会群体的居住环境释放出的温暖人性关怀,才是节目口碑居高不下的原因。

不管这是节目主动破圈在营销层面的一次错误尝试,还是对半成品内容匆匆上马的粗心大意,结果就是折损了口碑的《梦想改造家》,严重地消耗了前七季节目攒下的观众缘。这样的出圈,显然弊大于利。

与带有强烈民生基因的《梦想改造家》不同,《奇遇人生》更为关注的是对“自我”的挖掘和重塑,用嘉宾们在心灵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自省和成长,来引发观众共鸣。某种程度上来说,嘉宾们的表现既是节目表达主旨的载体,才是这档圈层属性显著的纪录片式综艺节目与观众心灵对话的桥梁。然而,杨颖出演的第一期节目,就让这座小桥岌岌可危。

观众对杨颖在节目里表现的不满,从豆瓣刷屏的评论里可以清晰看到。但这种不满情绪的背后,是观众对节目组在选择嘉宾上向“话题”和“流量”妥协的抗议。当一档高冷的小众节目走起了俗套的黑红之路,原本的忠实受众顿时感觉自己的品味被降低了水准,这才是他们愤怒的原始驱动。

在群嘲中,《奇遇人生》第二季口碑一度跌至6.8分,即便在杨颖离开节目之后节目口碑逐渐复苏,最终也遗憾地止步于7.7分,与第一季的8.8分相去甚远。

这些原本自带情怀的高口碑节目口碑翻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出圈和高冷之间,高口碑节目又该如何做好平衡?

高口碑节目为何“不安于现状”?

这些原本高冷的高口碑节目,以同样狼狈的姿态出圈,或许有各自的原因,但也暴露出这类节目对破圈的焦虑共性,以及在走出舒适区时相似的困境。

高口碑节目容易陷入冷门,尤其是主打人文情怀的节目,往往是平台立口碑的名片,有助于平台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但如果热度和人气持续低迷,无法吸引品牌方为情怀买单,不管是卫视还是视频网站,都不可能一直“用爱发电”。

就连主打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忘不了餐厅》,也在最新一季开始将视角对准更为多元的老人群体,以提升节目对社会议题的包容度,为内容破圈体更更多可能性。可以说,不管是民生节目、公益节目,还是纪录片,都在新媒体语境下探索着“破圈”的途径。

但走出舒适区并不容易,尤其是想要守住“情怀”和“口碑”尤其艰难。如果说《梦想改造家》和《奇遇人生》的口碑翻车,让高口碑节目有了避坑指南,那么近年来兼具口碑和热度的节目,则为这类高口碑节目提供了破圈的正向思路,比如《明星大侦探》和《这就是街舞》。

这两档节目都有着优异的口碑,在圈层用户中有着极高的满意度。它们的共性在于,多季开发下,内容品质一如既往地保持了较高的水准,和一脉相承的独特气质。

《明星大侦探》系列的内容,始终坚持“30%跌宕剧情 40%综艺搞笑 30%智能推理”的内容定位,让垂直受众极为舒适,嘉宾们的有趣人设也在多季打磨下深入人心,成为维系节目情怀的看点。而《这就是街舞》系列同样如此,把撬动话题的破圈尝试集中在明星导师身上,节目内容多季开发下难得地保持街舞的纯粹感和热血感,口碑坚挺的同时,也规避了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

归根结底,这两档节目能经受住考验是因为节目清晰地洞察了受众的内容需求,在深度满足圈层用户情感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护了节目的初衷和情怀。在话题当道之下,这样的坚持并不容易。

走出舒适区对于高口碑节目固然重要,但固守情怀才是节目存续的根基,在出圈和高冷之间,高口碑节目需要更加慎重。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