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爆款那么多,最敢拍的果然还是它-11月比想象中热闹。一档《导演请指教》顶十档热综话题量。
每周必经一番“血雨腥风”:有对导演智商扶额的,有对制片人站队疑惑的,更有对某些媒体人点评皱眉的。
上头,真的上头。争议一个比一个顶,大家全部化身李安:我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情绪如此这般,想了想,其实也理解。
争议并非是期待落空,而是对现实多了些无奈。
我们的电影现状如何,这节目给了解释——
《导演请指教》
2021.11.5
>>>>导演的标准
前两年,演员竞技类综艺挺火。
籍籍无名的边缘演员求被看见。
选秀明星话都没说利落,争着来抢一杯羹。
“难道演员是一个很低级的职业吗?”
这不仅是章子怡的疑惑,也是观众的疑惑。
天赋有没有,努力够不够。
合格演员的标准,明眼人一眼就瞧得出。
但是,当我们拿着这一套规则再看《导演请指教》时,发现行不通了。
导演的评价标准没那么简单。
节目里,吴镇宇曾大胆开麦:
“导演最不需要专业技能的,导演可以懂打灯,不懂打灯也可以,可以不懂写剧本,可以不懂摄影,不懂配乐的岗位。”
此话一出,所有人拧眉摇头。
其实,恰恰相反,就像郝蕾说的那样,
“导演要懂得更多。”
一个导演够不够格,在天赋努力之外,还要看审美,执行力,领导力……
但凡一项不够专业,最后的作品必然会暴露出。
可见好导演的标准:人均六边形战士。
矛盾的是,这个工作需要导演无所不能。
但有时,导演们也没那么无所不能。
不得不说,导演有时挺冤的。演的不好,骂演员。故事不好,骂编剧。
可只要作品存在一点儿瑕疵,观众一定会骂导演。
部分人可能存在一个误区:导演是绝对掌控者,一部电影烂,导演一定有问题。
不否认有些导演属实拉垮。
但成就一部作品的,不单是导演一人,是一个团队。
剧组合力,每一环不掉链子,才有可能打磨出作品。
否则,多米诺骨牌终会倒下。
举个例子,《导演请指教》里,曾赠面对预算压力,还是想争取团队质量。
因为只有高质量的团队,她才有底,作品才有可能满意。
而一个陌生的团队,她要费巨大的精力去磨合熟悉,时间成本她根本承受不住。
就算有团队打底,导演一定能成吗?
嗐,九九八十一难,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导演的头疼
不得不说,《导演请指教》蛮勇的。
制作一部电影,整个流程该什么样,会怎么样全给记录了下来。
开拍前,立项。有时一部电影拍什么,导演说的不算。
话语权在哪儿?钱。
导演上头有制片人,制片人上头有资本,资本上头还有投资回报率……
一层一层地压着,到导演手里的,和当初他们想要的基本已经南辕北辙。
《导演请指教》简化了这一部分的繁琐,设立了规则进行模拟。
第二阶段,三大主题。
每一个工作室自行分配主题进行创作。
面对这仨主题,郝蕾工作室傻眼了。
她的三个导演,全是现实题材导演。
让他们拍喜剧、脑洞,哪儿哪儿觉得别扭。但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拍不拍?
现实情况倒逼导演涉猎多类型。
但扪心自问,能驾驭各类型的导演有几个呢?
这世界上有几个李翰祥,有几个斯皮尔伯格呢?
定了题后,开始提报预算。
预算单一拉出来,总制片人铁着个脸就开始各种砍价。
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预算一压再压。导演们基本都是笑着脸来开会,黑着脸走出门。
你能说制片人不近人情吗?
可钱就这么多,就算有心想帮,也无能为力。
如果真想争取点儿钱,也成——
商业植入。
问题是,加了,整个作品多半因为植入变得割裂,失了导演的原本意图。
不加,没有资金促成导演实现个人表达。
多方制约下,试问,走到这一步,能够坚持初心的剧本还剩几个呢?
开拍了,还有麻烦。
且不提擅自改戏的、耍大牌之类的演员胡搅蛮缠。
演员档期和剧组时间就存在巨大矛盾。
演员能给的时间就这么多,时间一到就得撤。
就算轮轴转的工作里,演员状态在线。
可谁又能保证,所有的戏能一遍过。
而没有时间,哪里又有一遍遍磨戏出来的精彩。
有时,不可抗力也来插一脚。
相国强拍《哪吒脑海》时,时间本就紧张,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开起了玩笑。
外面的天有多阴,他的脸就有多黑。
曾赠也是,拍了两场戏,全都遇到了大雨。
第一次最惨,外景全糟蹋了,急得她挠头。
第二次,急得工作人员在她身上绑晴天娃娃。
拍完也不能松一口气,真正的历劫才刚来——
市场检验。
艺术片,还是商业片?
两种类型的电影到底该如何安排?
节目不止一次讨论过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分裂。
可讨论到最后,无人可以笃定地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因为电影人还在摸索,还在争取。大家都明了,艺术片放弃了,电影也就死了。
但是,在现实前,电影人该怎么保护艺术片?
一部电影背后承担着巨大的金钱成本。
成了就成了,赔了就赔了。对资历深的导演还好,有之前的口碑撑着。
那新导演呢?
赔了,还会有下次吗?
其实,《导演请指教》已经给了一个乌托邦的预设。
在最逼近现实可能的情况下,保护导演们的创作才能。
但,即便如此,仍是艰难。
还记得,钱宁黄的《奥斯卡最佳短片》所有人看得很开心。
只有制片人方励看出了一丝悲哀。
短片讲的是节目外更惨烈的现实。
一个导演,一步退,步步退,退到最后,退无可退。
我们看短片里各种讽刺调侃满天飞。
那有多好笑,就有多痛。
他到底嘲讽的是电影现状?还是嘲讽仍在死死坚持的自己呢?
>>>>导演的清醒
当然,不可否认,导演水平参差不齐。
哪些导演,有表达欲,有创作力,作品一眼就能看出。
哪些导演,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再怎么狡辩也没用。
镜头是将一切混子打出原形的最好工具。
有时竟觉得《导演请指教》不像个综艺,倒像个纪录片。
导演什么水平,在它的镜头下,一清二楚。
所以呐,那些佯装满腹才华的导演,该醒醒了。
多些谦虚,多些进步。
自我感觉良好,只会让你离烂片导演更近一步。
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导演?
有才华的,有风格的,最重要的是,真诚的。
如果足够真诚,即便才华不够,风格欠缺,观众也不会太苛责。
如果自大敷衍,观众绝不买帐。
制片人陈祉希不止一次说过,要相信观众,相信观众的审美,相信观众的选择。
印象最深,曾赠的《爱情》是节目的一次高潮。
短片故事清清淡淡,但张力十足。
结尾,当张晚意把棍子架在肩上,《一生所爱》的曲子响起。
你会想起《大话西游》,也会相信这个小故事。
短片放映完,全场热烈鼓掌。
所有人都很激动,无论是观众,还是专业鉴影组都给出最高评价。
看吧,绝对好的东西,毫无争议。
那种作品涌动出来的情感,会产生极大的共鸣。
最重要的是,在这种浓烈的情绪里,观众能感受到被尊重。
可惜的是,曾赠的第二部作品,陷入了自我感动的主观情绪里。
改编自身经历固然勇敢,但别忘了它终究是部电影。
片子里,只有她自己的过去。
而她忘了,电影还有观众。
观众不该只有她自己。
可以见得,有时,现实的敲打也可以让导演们清醒下,找回初心。
诚然,我们都说电影是个造梦的艺术。
但我们大多数人都忽视了,这个梦无论怎样都要发生在现实里。
梦,只存在于抽象中就可以了。
电影,是需要落地的。
可以说,《导演请指教》就是现实里的一面镜子。
它对准这个庞大而绚丽的“电影梦”。
真实地映照出里面存在的所有现状。而现在的观众恰恰需要这面镜子。
我们现在的生活,基本离不开电影。
可惜的是,对它我们其实知之甚少。
遇到烂片,所有人都会愤怒不屑。
但乱骂一气后呢?问题出现在了哪儿,无人可知,便会继续重演。
毕竟,我们曾用了十年才彻底看清流量电影。
《导演请指教》的出现则将电影制作毫无保留地呈现了出来。演技类综艺,只能单薄地呈现演员间飙戏的状态。
但《导演请指教》在保证综艺竞技的娱乐性之余,多了份观察和普及。
普及到了你我日常中虽耳闻但不曾真正了解的电影知识。
观察到了你我不曾了解过的电影制作流程。
多了这些,或许我们就会明白和谅解:为什么一部电影好导演好演员好团队,最后还是拍出了一部烂片?
为什么一群新人,能够拍出绝对优秀的好作品?
当观众得到了成长,落后的电影必然会被淘汰。
因为它们再也糊弄不了观众,也愚弄不了市场。
这才是一档节目应有的价值。
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