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请准备好纸巾,12月这部电影必看!-满山遍野,羊群尽情奔跑;
台风呼啸,天灾降临、庄稼倾轧满地。
你以为这是某部灾难电影、或是故事片的画面吗?
不,他们来自今天的主角——
《我们是第一书记》
从类型上来说,《我们是第一书记》是一部「新闻电影」;
「新闻电影」就是利用真实的新闻素材,通过电影化的剪辑来呈现的作品。
“真实”是这类电影的核心,也是《我们是第一书记》的核心。
真实的贫困、真实的主人公,真实的救赎与拨开云雾见光明。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华丽的数据背后,是一位位「第一书记」的努力与奉献。
电影把镜头,聚焦在四个贫困地区、记录四位第一书记——
01 贵州·望谟
望谟位于贵州西南深处,是喀斯特岩溶石漠化山区。
这种地形的标志性就是土石多、生态脆弱,简而言之就是种啥啥不长、养啥啥不活。
而在这山石重重包围之中,有一个村落:
坡头村
坡头村要走出去,要走十多公里的山石路,爬完一个坡、又有一个坡。
资源困乏、产业单一,贫困自然而然。
能扭转局面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易地搬迁。
32岁的第一书记刘恭利来到坡头村,就是要解决这里的贫困问题,带领乡亲们易地搬迁。
但问题总没那么简单;
村民们苦、穷,让搬走却又不愿意:
“恨是恨这个地方,但你没法走出去嘛,你生在哪里就死在哪里!”
怎么调整村民们的想法,成了刘恭利最大的难题。
02 四川·步拖
大凉山腹地,博作村。
第一书记胡小明和罗洪第一次到这里时,就下定决心,要作改变。
海拔2500米、交通滞后、陈规陋习多,由于地理环境所导致的贫困,是博作村的现状。
但这里还有个急需解决的当头之急——
教育
整个村子只有两个初中毕业生。
小孩子都不读书、满身污垢、大冬天围在篝火旁边取暖。
这是他们的日常,因为村民的观念里,小孩就是放羊放牛,然后长大、一辈子如此。
走不出的大凉山,不仅困住了村民的步伐,也局限了村民们对于教育、学习的重视。
胡小明知道:
“民族要发展,孩子才是真正的未来,才是希望”
要让他们读书!要让每一个孩子读书!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去!
两位第一书记一家一户,敲开大门,苦口婆心地劝说。
但迎来的,却也全是“闭门羹”。
他们要怎么做?
03 黑龙江·拜泉
出现在小学课本里的小兴安岭矿产多样、林木储蓄量丰富。
但对于生在这里的人们来说,活着并不简单。
位于小兴安岭边的上升村,地广人稀、基础环境恶劣,贫困是生活的底色。
但这一切,在第一书记王路来了之后,都变了。
泥泞的道路变成平整洁净的水泥路,破房子换了新居所,屋外竖起了一盏盏路灯,照亮前行的道路。
庄稼茁壮成长、生活眼看一步步变好,台风却来了
电闪雷鸣、狂风肆虐,几十年不遇的强势台风,不仅刮走了铁皮房盖,也刮倒了种了一年的庄稼。
上万亩的玉米即将霉变,看着村民的愁容。
王路该怎么办?
04 西藏·定日
平均海拔4400米,位于西藏的尼辖乡宗措村,在藏语里的意思是:
“向着太阳生活”
地处偏远、地广人稀、产业匮乏,几口人干一整年,却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
又是一个贫困问题持续了几百年的村落。
“这些人就在这,你要怎么办?”
第一书记旺青罗布给出了答案,他发现,在当地养殖珠峰绵羊可能是一条出路。
那问题就摆在面前:怎么把羊养好、再怎么把羊卖好。
村民们能否理解、能否一起合作。
一切一切的困难摆在他面前,旺青罗布能做到吗?
不管在哪个地方,每一个「第一书记」所面临的困难与挫折,都令人难以想象。
如果要给《我们是第一书记》这部电影找关键词,那第一个应该是:
“难”
生活在这些贫困地区的人们,实在太难了。
地理环境恶劣,天公又不作美,在以往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走不出去。
不幸的家庭有诸多不同,可贫困却似乎只有苦难一个结果。
一代传一代,始终循环。
但国家的脱贫政策是一道曙光,而第一书记们,就是把曙光带给贫困村落、从天而降的英雄。
电影的第二个关键词,是:
“艰”
在《我们是第一书记》里,每个地区的脱贫之路都蹒跚前行、需要克服千万困难。
刘恭利要安抚村里的老人,胡小明要说服村里的父母让孩子去上学;
王路面对着万亩倒塌的玉米地,旺青罗布眼望着嗷嗷待哺的小羊。
哪一样不是看着就头大、哪一样不是想想就头疼。
但第一书记们都脚踏实地、硬生生给办到了!
刘恭利把家彻底搬到了坡头村,跟村民们一起生活,走访200多户人家。
记录下每一家的问题、逐一解决、逐一安顿。
胡小明吃了一顿顿闭门羹,却从不气馁,他执拗地劝服村民;
又贴心地照顾着每一个小孩,事无巨细,如一个父亲一样。
王路面对着万亩倒塌、无法用机器收割的玉米地,做出了选择:
“带着他们一起干!”
没法用机器收割、就一个一个用手掰下来、收起来。
“能把粮食富起来了,就把老百姓的信心扶起来了。”
天灾之下,愣是让他们,用手掰出一个丰收年出来!
旺青罗布同样如此。
一户户说服村民一起种羊,又成立农村合作社,把辛辛苦苦养的羊给一只只卖出去。
“艰难”是扶贫过程中的最大阻碍,却也使得最后的丰收变得弥足珍贵。
但这种难,还不只是单方面的。
脱贫难在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难在改变村民们陈旧落后的观念;
也难在第一书记们舍小家、为大家的付出和奉献。
刘恭利离开了自己年幼的小孩,母亲骨折的时候、只是门口匆匆一眼就离开...
博作村里每一个老乡都认识胡小明,可他病床上的母亲,却不认得他了...
作为第一书记的他们无愧于心,可身为自己小家的一份子,他们却不能尽责。
这也是《我们是第一书记》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它记录下脱贫过程中最宝贵的一幕,也是电影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
“真”
所有画面是真实的,所有的苦痛是真实的,所有的情感与希望、也是真实的。
我们常说电影延长了人类的生命,那些创作出来的虚拟故事,所迸发出来的真实情感,总是能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外的苦痛与幸福。
这是电影给予我们的意义。
《我们的第一书记》在这个层面上,还多了几分意味。
因为它故事也是真实的、人物也是真实的。
第一书记是真切的人,大凉山与西藏峰顶的生活是真切的贫困,而当看着他们一步一步与天斗与地斗,走向好生活时。
这种感动与喜悦,也足够的真诚与猛烈。
电影的预告片里那些泥泞的道路、狼狈的身影都是真,
那些感动的泪水、真诚的笑脸也是真。
更关键是,那些牺牲也是真。
与家庭的分离已经足以让人难过,而在这近1亿人命运改变的背后,有超过1800多条生命为之奉献。
预告片里,广西百泥村的第一书记黄文秀,在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决然选择回到家乡,带领全村88户418人脱贫。
19年6月,她在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牺牲,年仅30岁....
惋惜、痛心、追忆...情绪之复杂,似乎无法详尽用文字表达出来。
因为像黄文秀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他们始终在照亮别人,却总忘了想到自己、照顾自己!
《我们的第一书记》在11月有过几场路演、网上满满一页的好评,恰好说明了影片情感力量之强烈;
“电影的立意点实在是高”
“电影朴实无华,影像真实动人”
路演现场,观众分享的观影感受,也令人动容:
“我觉得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他们把这份工作做到了极致,这种奉献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为之感动的。”
实实在在的感受、真真切切的体会,是电影本身的魅力,更是背后故事的令人动容。
我们都知道,国家脱贫成绩的卓越。
8年,近1亿人脱贫,这份“人类减贫史奇迹”的背后,离不开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血汗支撑。
而这份伟大,不该被遗忘。
他们值得被看见、需要被看见,也一定要被看见!
电影今天已在影院上映,记得去看。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