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扬名立万》仅拍55天至少赚2亿,起底背后资本,韩寒成大赢家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18   浏览次数:198

截止到发稿,电影《扬名立万》票房超过8.55亿,成为档期内最大黑马。专业票务平台给出的预测票房达到9.14亿,届时按照38.20%的分账比例计算,片方的分账将超过3亿。虽然没有报道公开过制片成本,但扣除掉制片成本,片方至少能赚到2亿,为什么这么说?

电影仅拍摄55天,主演没有一线流量明星

看过《扬名立万》的观众都知道,这部电影制作费用不会太高,除了张本煜饰演的齐乐山,回忆战场上的一小段战争戏外,绝大部分场景都在一栋洋房的内部空间,而且这部分场景,也是尽量压缩成本。

此前,导演刘循子墨接受媒体采访,谈到了这部电影创作幕后,给出了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刘循子墨坦言来自资金方面的压力,他表示为了节约成本,放弃了很多形式化的东西。比如喻恩泰饰演的导演郑千里曾是很有威望的商业导演,在刘循子墨的理想中,影片中的郑千里应该有更多商业情节的想象,比如会出现“金刚”一样的场面,它在一个大楼上,周围有很多飞机,而不是像最终电影呈现的那样只是由人物关系驱动去想象剧情。但是因为没有预算,这些都是遗憾。

另外,刘循子墨也表示对于一个新导演,市场的信任是有限度的,不会特别大,而且《扬名立万》是悬疑 民国题材,按照目前的市场状况,很多公司是不会投资的,因为已经拍烂了,这意味着现有的几家投资公司能投入的资金也非常有限,所以只能尽力在剧本方面下功夫。

场景不大,演员的调度以及现场的摄影、灯光布置等就相对容易,所以《扬名立万》一共只拍了55天,电影在2020年9月29日开机拍第一个镜头,当时名字还叫《一部电影的诞生》,11月份就杀青了,对于群像戏已经是很快的速度,中间难免有遗憾,导演和美术沟通只能把钱放到重要场景,有些场景有的质感,只能通过摄影或者灯光去弥补。

对标来看,网络电影《奇门遁甲》和《倩女幽魂》的投资成本都在2000万左右,还包含了后期特效的支出,网络电影拍摄周期在20天到1个月左右,那么《扬名立万》就算制作成本翻倍,也不会超过4000万。而主演尹正、邓家佳、喻恩泰、杨浩宇、陈明昊等都是实力派演员,片酬不会太高,所以满打满算,《扬名立万》的总成本不会超过1亿,那么当分账超过3亿时,片方的利润至少赚2亿,这部“小而美”的电影确实相当成功。

灵感和“剧本杀”无关,韩寒给出重要建议

大部分观众看完《扬名立万》,都会有一种看了一场剧本杀的既视感,确实,这部电影太像一场剧本杀了,然而通过导演的解读,会发现其实灵感并非来自剧本杀。

万合天宜在《万万没想到》之后,推出了另外一部剧《报告老板!》,最初刘循子墨想要做的是《报告老板》的电影版,但因为种种原因推进并不顺利,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电影《广播时间》,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广播剧的诞生过程,和《扬名立万》的成片类似,也是单一场景、有精彩的群戏,这给了他灵感,从最初的片名《一部电影的诞生》也不难看出,和一部广播剧的诞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这才是《扬名立万》的灵感来源。

但场景单一,靠演员的表演和台词推进剧情,想让观众能坐得住,不会索然无味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导演在电影结构上参考了经典影片《十二怒汉》(此前翻拍过国产电影《十二公民》),有了故事框架后往里填充人物和内容,后来编剧里八神提出一群人聊剧本的时候是聊一个案子,而凶手就在会议中间,确定了方向,这才有了最终的《扬名立万》。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监制是韩寒,他也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建议。最终成片在故事上和最初的剧本没有太大的变动,导演刘循子墨透露,有一点是结局发生变化,夜莺这个角色开始是真的死掉了,但最终还是让她活着;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最后在越南的电影放映,之前是在正片中放映出来,但是韩寒提出不要着急让观众看到,放在结尾有可能会更有力量,看过电影会发现,这样的安排确实很合理,也让观众有感动以及有了更多回味空间,确实是很重要、也很有价值的建议。

解读背后资本,韩寒赚得盆钵皆满

前文提到过,导演刘循子墨坦言自己是新导演,市场的信任是有限度的,不会特别大,而且《扬名立万》是悬疑 民国题材,按照目前的市场状况,很多公司是不会投资的,所以《扬名立万》不像同档期其他电影那样有特别多的出品方,这部电影的主要出品方只有猫眼影业、万合天宜以及韩寒的亭东影业,加上联合出品华文映像,出品方一共只要4家,韩寒同时担任了这部电影的监制,如今票房利润高达2亿,韩寒肯定赚得盆钵皆满。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自己既是监制,又参与投资,所以韩寒对这部电影的宣传也下了功夫,细心的观众在影院都能看到《扬名立万》的最后一个贴片预告是《四海》,预告片中最后一句话就是“扬名立万”,点出了《扬名立万》这部电影,确实用得很巧也很妙。而进入春节档的《四海》,票房应该也不会差,韩寒虽然产量不高,但真的很会赚钱,让人不得不服气啊!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