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爱情神话》,值一个贺岁档黑马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06   浏览次数:237

贺岁档需要高票房,更需要新鲜感。

这不是一句正确的空话。事实上,在格局初定的时候,大家心里就有一个判断——

今年会是一个少见的、类型相当丰富多元的贺岁档。

普通观众只在意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好事者则更关心票房纪录和数字。不过对行业来说,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摆在面前,即——

通过一个风格各异、质量扎实的贺岁档,用集体的号召力和公信度,稳住中国观众对电影的关注和信心。

而在提前看过《爱情神话》后,可以很笃定地说,贺岁档这一部分的多元、扎实和新鲜感,算是可以打个包票了。

这不是那种一两句话就可以简单概括或定义的电影——在这个短视频思维逐渐侵入电影创作的时代,或许这就足以成为那个让《爱情神话》脱颖而出的理由。

看片的过程中,一个持续的感慨是——

中国电影,实在太缺这一型了。

抛开新人导演惊艳的成熟度和完成度,要探究《爱情神话》最大的那份稀缺,我们还是要回到创作本身。

回归创作本身,希望这会成为票房之外,今年贺岁档的核心命题。

创作的两点拓展

《爱情神话》的稀缺之一,是创作上的向前拓展。

对普通观众,《爱情神话》会是一部由内而外都稍显特别的电影。在不做重要剧透的前提下,我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其在创作上的两点拓展。

一是类型创作。

爱情电影作为当下少有的、可以在市场上做到无理由无脑大卖的类型之一,其背后的创作瓶颈和口碑危机也是非常明显的,且和喜剧这样的古老类型一样,试图向前一步的创新难度,无比巨大。

从这个角度,《爱情神话》的类型拓展就显得尤为难得了。

一方面,电影的焦点不在讲故事,而是立人物。

和喜剧不同,好的爱情电影往往需要更有生活质感的人物,而非精彩跌宕的故事,来带动观众走进TA的生活,感受TA的悲喜(这也是之前很多国产爱情电影创作上本末倒置的地方)。《爱情神话》由上海男人老白这个主线人物,引出一场两男三女的爱情群戏。

每个人物都是生动的、鲜活的、带着城市和生活气质的。

另一方面,电影把情感关系处理得云淡风轻、游刃有余。

没有大撒狗血,也不见过度煽情,更没有简单粗暴。欲望夹杂着现实,单纯背后亦透着繁复,成熟却也不乏浪漫,成年人谈感情,本就该是这个样子。

看这样的爱情电影,当然需要观众更静下身,更沉下心。一旦褪去浮躁,剩下的尽是共情的会心一笑。

二是作者表达。

过去几年,中国电影始终在鼓励类型创作中融入更多作者表达,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但也是个不小的难题。

对《爱情神话》而言,其一个肉眼可见的看点是,多元爱情观碰撞背后,始终占据主导位置的女性视角。

这里的女性视角,和创作者本人的性别其实并不直接划等号,它既代表了更客观理性、贴合当下时代的两性表达,亦代表了一种更细腻、更灵动、更具洞察力、更有回味空间的创作方向。

这意味着,不轻易给人物贴标签,不随便给故事下结论,正如电影结尾那般,投影仪的强光从银幕射向观众,让在场者都参与到叙事当中。

一切皆是自然而至,一切却也浑然天成。

受众的皆大欢喜

稀缺之二,是《爱情神话》在照顾受众层面,难得地做到了最大限度的皆大欢喜。

在中国电影语境中,皆大欢喜是一个很难达成的任务。不仅仅是叫好又叫座,还有一个指标,就是要得到普通观众和影迷群体的双重认可。

某种程度上,要做到这样的通吃,意味着电影要在类型表现、主题输出和作者表达三者寻得一个微妙的平衡。

对普通观众,《爱情神话》的人物关系是足够丰富有趣的。

老白,一个教画为生、喜欢烧菜、没什么大男子主义倾向的典型上海男人,和暗恋的李小姐、前妻蓓蓓、画画学生格洛瑞亚的三段关系,以及除此之外,他和自己喜欢化妆的儿子、李小姐的混血女儿、多年好友老乌,乃至街边小皮匠的日常互动,包括三位女性人物彼此的关系,都被处理得生动妥帖。

更重要的是,那些爱情中的小心思、友情中的小触动、亲情中的小执念,也都是普通观众都能感同身受的细腻瞬间。

对影迷群体,《爱情神话》从编导技法、整体气质到作者趣味,都透着亲切和回味。

类似这样,从话痨日常带出观点碰撞与市井烟火的电影,在欧美并不算少见,阅片量够大的影迷一定如数家珍。

但还是回到中国电影语境,能让影迷如此满足的主流电影,实在是少之又少。

相信在电影公映后,关于其中导演埋下的诸多彩蛋,关于老乌和女明星的都市传说,关于结尾那段神来之笔,关于女性视角的举重若轻,都会成为影迷热衷讨论的话题。

墙上的画正出自大导演费里尼那部同名经典

这样的皆大欢喜,或许会成为《爱情神话》潜在黑马、走出长线的基础所在。而长远来看,这样的皆大欢喜对中国电影,也着实是有百益而无一害。

创作者的自我实现

最后,《爱情神话》的稀缺之三,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回到创作者本人。

这部电影出自新人导演邵艺辉的自编自导,在感叹年轻导演有如此高完成度和成熟技法的同时,其中的成功经验,也应该被行业重视并借鉴——

首先,创作者,尤其是年轻的创作者,务必回到最单纯的创作和表达状态中去。

在经验尚浅的前提下,不刻意迎合,不被动妥协,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将内心最真实也最具活力的表达呈现出来,这从来都是创作的基本原则。

或许现实远不会如此理想,但在用结果说话的残酷市场,作品质量也往往和创作状态直接挂钩。

其次,发自内心地希望,有更多女性电影人加入到中国电影的创作者队伍中来。

用性别来划分创作,当然是简单粗暴的,但事实是,女性电影人,尤其是女性导演的数量,终究还是太少太少了。

而另一方面,女性电影人也的确会为中国电影带来更多元的创作视角,和更细腻的作者表达。

长远来看,这是一个不可逆的时代趋势。邵艺辉和她的《爱情神话》势必会为这一大潮加重砝码,而最终受益的,是中国电影和所有热爱电影的观众。

最后,行业需要给到年轻创作者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这方面,演员和导演身份之外,身为监制的徐峥一直都是提携新人的代表。这里的提携,既意味着足够的信任和宽容,更对判断和指导的准确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这个角度,我很期待《爱情神话》能在这个贺岁档成为那个潜在的黑马,这不仅是对年轻创作者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电影作为一个整体凝聚力的肯定。

结语

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之于爱情电影这个类型,还是年轻创作者这个群体,《爱情电影》都会是一针足够鼓舞的强心剂。

市场的审美需要培养,中国电影的成熟也需要更多有远见的积累和沉淀。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从这个角度,要缔造神话,一部《爱情神话》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期待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贺岁档,更希望对于中国电影,这一切美好才刚刚开始。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