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回到过去、讲述未来,“生爱病老死”的悲喜足以刻骨铭心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06   浏览次数:158

“一会儿二楼没人了,放个曲,赶紧跳一下。”

爽朗的笑声配上随意摇摆的动作,逼仄后厨还冒着些许热气,仿佛正催促着霍哥赶紧做完工作,好去享受生活的自由。

不少网友羡慕像霍哥这样的自得其乐,“他们不凡尔赛,也不会假客气,随性地过着小日子,乐在其中。”

这只是《倒带》播出三期以来,让观众感触颇深的画面之一。

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平民百姓如何坦然面对?身患罕见疾病,家人如何从死神手里抢人?逝者已去,留下的人要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这些都是纪录片《倒带》试图展现生活况味,带领观众去领略与沉思的内容。

这部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出品的人物系列纪录片,将镜头聚焦那些处在不同人生状态中的普通人,不仅让充斥在生活中的蝇营狗苟得以展现,“生、爱、病、老、死”的悲喜日常也得以更清晰描摹。

对时光按下“倒带”键

让人的悲喜“看得见”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万顺啤酒屋员工霍哥一边刷着扎啤杯一边唱歌,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北漂生活。在他看来,“人活着一生就是快乐,不快乐的一生,活着也没意思。有钱没钱那都无所谓的事。”过往种种,远比不上如今在啤酒屋打杂的日子舒坦。

一唱一谈间,霍哥的豁达与开朗跃然屏上,平凡个体的普通日常被放置在镜头下加以表达。

总得有地方让失意的人避一避,万顺啤酒屋就成了酒鬼、流浪汉、失意中年的“灵魂寄居地”。睡桥洞的“破烂哥”高丰强就是其中之一,别家饭店嫌弃他有异味不招待他,但英姐从不撵他,还把店里的酒瓶和纸壳留给他。久而久之,万顺啤酒屋成为高丰强在沈阳的“家”,甚至老家的人要找他,也会直接来啤酒屋。

对人物个体进行跟随记录,向来为观众津津乐道。纪录片《倒带》从“生、爱、病、老、死”5个角度出发,讲述“人生奏鸣曲”的“高潮”体验。

首集《一个家庭的冒险》讲述困于病痛泥潭的家庭如何在一片黑暗中给自己点亮一盏灯。

徐伟的儿子在六个月的时候被确诊为一种罕见的、因为铜缺乏导致的疾病。原本台湾有家医院可以为Menkes病患者提供院内制剂,但疫情之后,这条途径被彻底切断。为了打破孩子“活不过3岁”的魔咒,高中学历、从无学医经历的徐伟搭建了一间实验室,为两岁多的儿子制作救命药。

有人为罕见疾病“冒险”,也有人为逝去故人沉湎。

《再见,梁晶》将镜头转向“5·22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事故”中的遇难者,在距离超马纪录保持者梁晶遇难半年后,他的师父和徒弟依旧难走出阴影。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倒带》在非虚构的纪实镜头下,“看见”生活的悲喜。这里既有不同人生的生存状况缩影,亦可看见他们对未来的展望与憧憬。而每一种生活都是对生命的尊重,每一次记录都是对时光按下倒带键。

虽然人生不可重来,但总有故事值得铭记;时光不可逆流,影像却可让“记忆”铭心。

用镜头定格“高潮”

消弭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倒带》虽然讲述了生活的悲喜与苦难,却并未着眼刻画煽情。它利用画面、镜头、声音等表现手段,准确、生动且鲜明地刻画生活的本来面目,给观众以生活的希望与人性美的感悟。

《酒徒乐园》采用了纪录片中不常见的升格拍摄,故事正式开始之前,以风格化的镜头,表现人物的行为与情态。摇摇晃晃的画面与胶卷般的色调,似乎都在提醒观众,我们即将看到的是一个与明晰日常截然不同的“恍惚世界”。

正如范俭在《摇摇晃晃的人间》中,用具体的影像创造出具有普遍性的意境,把具体的人生体验上升为普世的情感,从而打开更多的想象空间。抖动扭曲的画面所营造的光怪陆离之感,也让观众跳脱出熟悉的人物纪录片现实语境,以一种新奇的眼光重新打量这群酒徒的肆意与随心。

值得一提的是,《酒徒乐园》的“风格化”并不等同于背离现实,反倒呈现出酒馆与不同身份的人的勾连,艺术性地再现他们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追求。

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是一部节奏明快的生活纪录片,推动情节进展的不是具象的人物冲突或台词展现,而是大量的“风格化”交错性镜头。

万顺啤酒屋老板娘英姐回忆起接手酒馆初期,那种纯粹而融洽的人际关系延续至今,“很像八九十年代的感觉”。英姐所偏爱的人际关系与她欣然向往的情感,片中通过员工交流、霍哥在二楼跳着老式摇摆以及从刚开张时保留至今的装修风格的镜头,均解释得清清楚楚。

与此同时,将复杂的时代与事件意象化、生活化,也是纪录片《倒带》平而不淡、简单却不单薄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片中通过画面组接,创造影片的节奏变化和丰富的视觉感受,使作品结构更加富有层次,增强纪录片的吸引力。比如为了显示啤酒屋之所以成为“酒鬼乐园”,该片不仅呈现店内人来人往的喧嚣,还不时将镜头扫向店外街角等待被选择的下岗劳工,以人与人的互动和白底红字的技能“售卖”去喻示工人被迫下岗的时代背景。

另一方面,全片旁白有限,大多数以当事人的角度,用一种波澜不惊、娓娓道来的方式,增强作品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而作为一部重视现实描摹与氛围烘托的人物纪录片,《倒带》还有着鲜明独到的生活美。利用画面构图和光影氛围,几乎每一个场景都传递着某种情绪。而画面留白与沉静的色调,更让观众瞬间进入到那个或迷失忧虑、或轻快明朗的气氛之中。

《再见,梁晶》以梁晶师父和徒弟前往墓地看望梁晶开场,呼啸的寒风与阴冷的天气昭示着故事的悲戚。直到该片结尾,墓地边响起了“报信”的炮仗,既是对逝者亲人深念,也昭示活着的人还要继续前行——在梁晶曾经跑过的路上,师父已经带着新的孩子们开始训练。明媚的晨曦中,道路两旁的芦苇被秋风吹过,少了些寒风凛冽,入眼皆为阳光和煦。

细腻笔触回应现实温暖

疗愈荧屏内外的你我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余华先生曾在《活着》结尾提到的这句话充满启示与遐想。

《活着》是一本充满死亡却生命张力十足的书,其中的生活往往拥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荒谬,一种刻到骨血的真实,更有一种总会尘归尘、土归土的虚无了然。纪录片《倒带》意图展示的,也是生活的喜乐嗔痴,去触碰到人内心最柔弱的地方。

尽管片中每位主人公都有生活在所难免要面临的各种问题,但《倒带》更像是一部“治愈向”的纪录片,在主人公们与病魔斗争、与生活较量、与回忆过招之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真实的事件和鲜活的人物,朴实无华地展现出来,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震荡与平凡的感动。

万顺啤酒屋包容着来往的每一位酒客,有钱人来这里是找感觉,穷苦人来这只为一顿饱饭。英姐会拿哥哥的例子劝诫酒客少喝,也会为夜半的工人延迟下班,一开始的生意发展到如今已经变成了责任,“因为他们有的时候,拿我这当家”。

《倒带》打动人心的关键就在于“真实”。在这里,不仅能够看到世间百态,还能在各种故事中找到共鸣,甚至是自己的影子。而这种真实的表达和温暖的情感传递,构筑起该片独特的人文关怀,也疗愈着荧屏外的观众。

比如徐伟的故事被报道之后,在网上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对于那些夸他是现实版“药神”的评价,他一一反驳,说自己只是个父亲。而在影像之外,这份人文关怀同样延伸到生活。前段时间,频繁登上热搜的医保谈判堪称“今年最感动画面”之一,没有浮夸的商务谈判那种说一不二,每一次拉扯都看得人心惊肉跳,“你们是不是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希望你们再努力一下。”最终,成功实现7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了医保目录。

的确,对于医学的研究,我们不能用效益来衡量,这不仅仅是对罕见病患者的安慰,也是希望假使某天罕见病变成了常见病,我们不至于毫无准备。“徐伟”们没得选,所以用超越理智的努力去尝试创造一个个小小的“奇迹”。

如今,徐伟仍在和病痛与死神赛跑,并且把攻克Menkes当作未来的职业,等待着儿子被彻底治愈的那一天,他想亲口告诉儿子,“我是怎么一步一步把你救活的”。梁晶的师父也成为了别人的师父,期望在他们身上找到梁晶的特质……

截至目前,《倒带》已经上线播出三期,无论是遇难家属的绝望悲哀、酒徒们的故事碎片,还是一个家庭的铤而走险,都为观众扪心自问提供了一个情感契机。

有网友看过纪录片后感慨道,“心,总要有个安放的地方”“人生百态,我们也在其中”。

这也是片中反复想传达的思想,不管你正在泥沼中前行、职场中失意,还是沉湎于过去、失落于爱情,又或是被时间、世事、生命、无常所裹挟,总要相信,乌云上面是阳光,我们都会有光明的未来,别着急。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