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烧脑降级但上映就强势领跑票房,又要成黑马的《误杀2》是如何“讨好”观众的?-【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由陈思诚监制,戴墨执导,肖央、任达华、文咏珊等明星主演的翻拍犯罪系列片《误杀2》今日正式上映了。从前几天点映过后的口碑以及首日票房预售情况来看,可以说它毫不意外成为了12月贺岁档开启以来最具人气的电影。
冲上热搜的口碑话题,大V们一波接一波的热捧,都在宣告着它的不辱“使命”。
虽然今日18:00才正式起片开映,但票房和上座率都把同日上映的其他新片遥遥甩在身后。截至18:19,首日票房已收5200多万,加上点映累计近6000万。周末单日破亿可以说毫无悬念。
热切关注之下,片方的宣传话术反而比较暧昧。“肖央继续扮演为爱犯险的父亲”、“角色和情感升级”的说法,很容易让人误认为这片是上一部故事的接续。
陈思诚监制 肖央主演的核心配置,父爱主题,翻拍性质,确实都是对前作《误杀》的系列延续。但在故事和人物设置上,《误杀2》其实已经跟1没啥关系了。
作为一部成功黑马片的续集,《误杀2》还是获得了大多数正向口碑的肯定,原因其实很简单:用和前作同样包装的瓶子,装了品种不同但口味依然尚可的酒。
这瓶酒,对于在高大上主旋律和三不靠国产烂片之外几无选择的内地院线观众来说,无疑是妥妥的“解渴”良品。剧情流畅完整、节奏跟得上趟、情感能共鸣、主题有批判……这样一个能满足大众观影娱乐需求,合格的工业类型产品,仍然是当今国产电影里的“稀缺”和“难得”。
尽管从专业电影批判和现实主义角度考量,《误杀2》还是能被挑出一堆毛病。但这些瑕疵对于饥渴的影市来讲,或许、其实本就无足轻重。
如果你还有兴趣在做一个普通观众之外,对围绕这片子的种种多一些七七八八的了解,那么可以继续往下看。
01
依然是翻拍片,与原版比孰优孰劣?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误杀2》的翻拍片身份。
影片并非根据2019年《误杀》的故事线原创新剧情,而是继续上一部的“拿来主义”思路,搜刮冷门片库,把目光落到一部2002年上映,豆瓣评分8.4,由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美国犯罪剧情片《迫在眉梢》,进行改编。
从核心概念和情节框架来看,《误杀2》与美国原版如出一辙,讲的依然是一个底层父亲被迫“医闹”救子的故事。
在一个相较《误杀》全新的剧情里,肖央依旧饰演一个生活在异国的平凡父亲,他所面临的灾难依然是权贵的倾轧。
片中,肖央的儿子小虫因一次意外被检测出严重的心脏疾病,亟需移植心脏。儿子紧急的病情与天价手术费,一下子让他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跌落到社会底层。
就在他破釜沉舟,拼命攒够手术费之时,却得知属于孩子的心脏被另一位有权有势的神秘大人物半道抢走……
倾其所有最让人煎熬的悲剧问题还不只是钱!这是影片给观众造成的第一重冲击和“意外”。
这位愤怒又绝望的父亲,只能铤而走险劫持医院,试图通过一次“万众瞩目”的犯罪,揪出幕后黑手,为儿子讨回那颗本该属于他的心脏与活命的机会。
尽管这出由心脏引发的底层“反杀”权贵的大戏不复杂,但《误杀2》既是翻拍片,又身负国产爆款悬疑烧脑片续集的多重身份,无疑对应着不同的观影预期,对于它的期待和疑问也由此产生。
在人物设定上,《误杀2》继承了《迫在眉梢》里警察机构偏负面的形象,犯罪的父亲被升华为道德和情感意义上的好人,反而收获群众和被劫持人质的支持。
网友制作的场景比对图
从结局来看,中美两版也算殊途同归,以各自的商业“套路”迎合本土观众的欣赏习惯。
美国版回归了商业片所需的保守大团圆,让父亲自首、儿子获救。即便父亲会面临牢狱监禁,但在人民和家人心中,他都是英雄。
这种处理既批判了美国社会冷酷的医疗保险制度与严峻的阶级问题,也透着美国片标准的家庭至上精神与个人英雄主义的主旋律。
中国版则让父亲机智揪出抢走心脏的真凶,以自己的死亡换来儿子生的希望,也让所有现实问题(劫持医院犯罪、无法偿还的高利贷)随着他的死一笔勾销。
尽管看上去比美国版残酷不少,但这种“父亲为爱牺牲”的苦难煽情改写,对于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来说,还是相当有市场的选择。
因此,《误杀2》从原版提取的,更多的是亲情犯罪向的选题创意。
在不同的电影审查制度、受众群体等差异情况下,简单对比二者孰优孰劣,其实没有太多针对性。
更具有思考价值的,反而是《误杀2》选择这部名不见经传的美国片的原因,以及它部分情节线索的调整方向。而这则直接关涉它的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曾经的国产爆款悬疑犯罪片《误杀》的续集。
02
身为爆款系列续集,
还是第一部的味道吗?
众所周知,系列片的核心卖点便在于稳固的类型定位与演员卡司,以及可复制、衍生、重启的故事系统,以便维持成功品牌IP的固定形象和受众接受度。
由第一部的成功来看,“误杀”的品牌价值,一在不错的犯罪悬疑片素质;二在肖央层次丰富、“深不可测”的小人物父亲形象。两者结合,便可延展开一个又一个为爱设局、犯罪的惊险故事。
该评分在国产悬疑犯罪类里算中上水平
《误杀2》对于原版美国片的改写,试图呼应的,是“误杀”系电影的品牌特色。
因此,即便用了新的美国故事,但《误杀2》还是延续了第一部的人物心智,把美版愣头愣脑的工人父亲,改造成了一个心思缜密、有谋略、善于“撒谎”的编剧父亲。
上一部里以“资深影迷”父亲身份为前提的“蒙太奇”犯罪,在这一部里变成了“自由职业编剧”父亲的“剧本式”作案。
在肖央的剧本里,他化身杀手血洗医院
父亲高智商人设的延续,便试图服务自第一部以来的悬疑阴谋元素。
他冷静封锁医院、挟持关键医生和领导、让女记者做直播采访发酵舆情等环环相扣的“救子”行动,以及面对警察行动的反侦察能力,根据局部线索推理真凶的过程都是电影在悬疑层面的看点。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核心主角肖央的演技。从作案过程的干脆利落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情绪变化,他都演绎得自然、到位、有说服力。“父亲”这个人物能在观众心里立得住,可以说肖央的表演功不可没。
但《误杀2》的野心并非做一个与第一部类似的烧脑型悬疑犯罪爽片。以上“犯案设局”的内容在片中其实不占主导地位。
当父亲肖央流下了远远多过第一部的眼泪,柔情催泪的BGM几乎铺满全片,这便相当直观地说明电影真正的发力方向不在小人物以智谋“犯罪”。或者说,犯罪只是电影的手段之一,而并非其终极表达。
最后的牺牲大戏,身为父亲的悲情与神圣带给观众的冲击,远强过底层被体制、权贵“误杀”的愤怒。打造一个处境更加绝望、情感更加深厚饱满、更能让观众流泪共情的父亲形象,才是《误杀2》的重点。
和《误杀》相比,《误杀2》也在犯罪题材大类不变的情况下,做出了从相对小众的悬疑烧脑元素主导,到更为大众化的亲情表达为主导的转型。
如果悬疑烧脑片的拥趸们,想要在这一部里获得如前作一般的揭秘-反转爽感,想挖掘层层叠叠的线索暗示和寓意“彩蛋”,恐怕会失望。
03
真有这么牛逼吗?
《误杀2》现实批判的困局
除了中国观众相当买账的亲情伦理元素,以陈思诚为核心的主创团队,显然意识到第一部成为年度爆款的另一串财富密码,除了一小部分观众痴迷的烧脑悬疑剧情,以及在剧作改编上合格的本土化技术,还有该系列“底层小人物以智谋对抗权贵”故事自带的冒犯感。
这也指向了《误杀2》的第三重身份——集亲情、犯罪元素于一体的社会现实话题片。
因此电影不仅加大力度煽情,也在美版《迫在眉梢》的故事基础和批判立意上,用更强的力道刻画阶级冲突叙事,把父亲的绝境呈现得更具体:
一是医疗制度的无情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二是权力的掠夺,以及背后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公现象。
为此,它有意识地做出医疗体系的冷酷压迫感:心脏作为珍贵资源,钱若不到位,立刻失去移植资格。
也通过权贵利用自身权力,破坏社会公平和程序正义,轻易掠夺底层生命机会的极端设定(诸如医院领导和高官的利益输送链条、部分警察的不作为、乱作为),把群众愤怒的情绪一再推高。尖锐的社会批判也呼之欲出。
架空的城市,被雨水和阴暗的影调包裹
而肖央外来三口之家因病破产的阶级滑坡噩梦,以及医疗资源向金钱势力倾斜的设定,更是触发了现实里的普罗大众颇为隐蔽但普遍存在的焦虑不安情绪。
电影也有意反转了女记者的形象(尽管生硬突兀),形成围观群众从草率吃瓜到团结一体不再沉默,部分精英群体(媒体记者、良心医生、好警察等)相助,全民反抗权贵的“叛逆”格局。
但这一切,只能存在于电影“强设计”的戏剧编排里。
从影片一开始就整个架空的地域和时间指向,观众便只能从片中人物操的“泰国话”,感叹陈思诚一次又一次把这些触犯审查的内容安排进熟悉东南亚的“聪明”和“无奈”。
这样的安排,大大方便了他讲故事,但现实批判的冲击力,也多多少少因此而减弱。
《误杀2》从开局的绝望、愤怒,到了结局,却导向忏悔和感人。这种表达本身,似乎就是一部分中国电影的“生存智慧”——
无论前面怎么黑暗,到最后,我们便会发现,社会系统大体是健康的,只是个别环节出现腐坏。
无论前面社会问题如何尖锐,道德伦理上的煽情叙事,总能轻巧地在关键的落点位置,取代或者说弱化社会议题输出。
“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无论是《误杀2》中的父亲之于儿子,还是《我不是药神》中的“药贩子”之于广大患者,主角们大义凛然走向“奉献牺牲”的一幕,才是国产电影里最接地气的高潮。
不够烧脑的《误杀2》,依然还算“好看”,就够了。
和徐峥一样懂中国观众的陈思诚,在当下国产片的整体水准和创作环境下,能领导输出这样大众喜闻乐见又对现实有所批判,具有中国特色“工业化”类型气质的电影,还是值得给他们一点肯定。
(文/motion、斯汀蜀黍)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