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金奖编导×顶流演员!强强联手的《智异山》为何落得如此差强人意?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20   浏览次数:140

是说,一年下来播出那么多档韩剧,总会有那么几部是大家都以为的黄金组合,结果上档后却成绩却不如预期,比方《国王:永远的君主》、《西西弗斯:神话》,让曾是收视不败保证的编剧、导演、演员跌下神坛。年末这一档的《智异山》,也落入了这个窘境。

论剧本,拿过百想艺术大赏,写过《三天》、《信号》、《王国》的金银姬,最拿手的就是藉由错综复杂的多线剧情,讲述人性兼具丑恶与良善两面的矛盾冲击。

说导演,从《秘密》、《太阳的后裔》、《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到《阳光先生》屡屡缔造高收视,获得「二位数神话」、「主旋律王牌」等昵称的李应福,总能在营造壮阔氛围的同时,不忘抓住细腻情感。至于演员,具备顶级流量的全智贤、重返一线的朱智勋,搭配成东镒、吴正世、赵汉哲、朱镇模、金英玉这几位老戏骨,阵容无可挑剔。

幕前幕后都是顶级阵容,为何《智异山》的收视与评价都不如预期?

事实上,无论是韩国本地的tvN,或是国际版爱奇艺,都对《智异山》寄予厚望,从上映前就展开密集的全面宣传攻势,的确在开播初期收到一定的功效。但真正能打动和留住观众的,终究还是回归到戏本身的内容品质。就收视表现和话题评价来看,《智异山》只能算是差强人意,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

※以下涉及剧透及个人主观论述,请斟酌阅览

首先最明显的一个状况,就是金银姬和李应福之间的磨合。多线叙事的剧本,在转换成画面呈现的时候,主线与支线的篇幅占比和场景切换,还有叙事节奏的快慢拿捏,都是考验导演调度功力的关键。

偏偏这些需要注意的重点,都压在李应福的短板上。李应福最擅长的平移运镜,确实完整呈现了智异山上下各处的壮丽风光,却对观众浸入剧情毫无帮助;前后几场理应惊险万分的救难场面,被拍成了流水线式的交代过程。于是一套伏线诡谲的悬疑惊悚故事,经过李应福之手,成了一部平缓细声的叙事诗。

李导对这套剧本的理解和呈现,似乎和金银姬想陈述的主轴有不小的落差。

而金银姬的剧本,本身也不是完美无瑕。虽然是一贯的多线叙事,但她以往的故事都有维持主副之分。

举《信号》为例,主线是连环杀人案,利用时空交错一一重新破案;副线是朴海英的童年阴影,以及车秀贤与李材韩的未了之情。三线交叠推进之余,三人的潜藏动机和成长曲线清楚描绘在观众眼前;每桩案件的推理破解过程也十分严谨,观众在赞叹之余,也不免对人性的阴郁挣扎感到惋惜。

但《智异山》却从选材主题就出现问题,究竟是要讲述护林员的职场辛酸,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育重视?或者是陈述连环杀手的童年阴影,提醒大家多为身边的人着想?金银姬这次并没有做好轻重分配的拿捏——什么都讲了,却仍像什么都没讲到位。

金银姬的剧本一向都有明确的主题,但这次却没能清楚讲明。

其实她历来故事中都有一致的主题——「遗憾」与「赎罪」,在《智异山》的剧情中的确也出现了,却因为上述原因而未能像以往一样,清楚烙印在观众心中;而特意设计的魂魄出窍桥段,看得出是想复制《信号》的穿越桥段,反而弄巧成拙,把故事带往更飘渺虚无的境界;这也导致结局前的皆大欢喜收场,非但无法抚慰观众的失落,反而沦为徒劳无功的媚俗。

最后当然不能不提一下演员。尽管是非战之罪,但全智贤和朱智勋都选择了自己最不擅长的角色。过往总是靠华丽、狂傲的外放式演技取胜的全女神,感觉整个被困在阴郁内敛的徐伊江体内,仿佛戴上紧箍咒的孙大圣,空有百般武艺却施展不开;认真挑剔的话,以徐伊江深沉内敛的性格来看,这个角色其实更适合由隔壁棚的李英爱或林秀晶来出任。

徐伊江这个角色的气质与特质,和全智贤擅长的领域完全背道而驰。

而临危受命接下姜贤祖一角的朱演员,虽然人设有相应调整,呈现出来的依旧是各种违和;姜贤祖的背景设定跟《信号》中的海英如出一辙,都是为了弥补过往的遗憾而做出种种行动,但姜贤祖的智力和武力值远远不如海英,也跟不上朱智勋以往的萤幕形象;整部戏的大多数时间,不论是活着的姜贤祖或是他的游魂,总是比凶手慢上好几步,能挽回的生命少之又少,甚至差点连自己都赔进去;主角光环被弱化到如此地步,演员无从发挥不说,还大大降低了观众对这个角色的认同度。

朱智勋的搏命演出,没能替处处被弱化的姜贤祖挽回多少分数。

纯就摄制品质而言,《智异山》的确呈现了韩国影视工业应有的水准,也算对得起那高昂的制作预算。主演阵容也还保有一定的吸睛能力,否则也无法在尾盘拉回一波全国9.225%的收视率。但是剧本的主轴不明和bug 连连,导演在叙事节奏和多线切换上的力有未逮,加上演员也未能百分百发挥,都让这部大型制作留下各种遗憾。或许还不至于成为金银姬、李应福、以及全智贤和朱智勋的生涯污点,不过终究称不上是合格的代表作。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