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误杀2》首波口碑出炉,观众:结局泪奔,肖央的表演值一个影帝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30   浏览次数:191

近两年最成功的国产犯罪片,续集终于来了——《误杀2》。

第一部, 口碑炸裂,以黑马之姿一举拿下13亿票房。

第二部, 周五工作日首映,截至21点,票房已经突破9000万。

还是熟悉的配方。监制陈思诚 主演肖央,导演,从剧版《唐人街探案》第一单元导演柯汶利,换成了第二单元《玫瑰的名字》的戴墨。

但,故事是新的,人物角色也是新的。

不变的,是肖央又演绎了一位被逼上绝路的父亲,影片贯穿始终的戏剧和情感张力。

以及,依然有大众口碑集体自来水。

翻了翻各大平台观众的评价,有观众感同身受:完全能理解林日朗作为一名父亲的愤怒、绝望、无力。

有人直接撂下一句:该给肖央一个最佳男主角了。

还有人复述出了影片台词。

嗯,有底了。但,也有一个疑问在心头:全新的故事,为何影片还叫误杀?

第一时间看完影片,发现影片的三大爽点,其中,也蕴含着对《误杀2》片名最好的解释。

提醒你一句,看的时候留神,每一个细节,都是解谜的钥匙。

1、反转:故事反转精妙,结局太有深意

可以说整个故事,都是肖央饰演的父亲,为儿子做的一个“局”。

电影开篇,就用一场忽然而至的劫持,把整个故事,炸开。

第一个画面。肖央独自在医院急诊中心的后巷, 啪一声打开打火机,点燃一支烟。

烟没抽完,直接把打火机扔进垃圾箱里,beng地引发一场爆炸。

火光四射,人群开始四散涌出,肖央进入急诊中心,卡住电梯, 门反卡。

接着,一声枪响。

一组干净利落又紧张凌厉的镜头,就这么带领观众入了这个“局”。

只不过,观众眼中的犯罪者,看似枪口对着众人,但,子弹真正指向的,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人。

到这里,案情好像并不复杂。这个名叫林日朗的男人,不是什么劫匪,而是一个不入流的编剧,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可他的儿子小虫,在一场足球赛后晕倒,送医后发现心脏有严重疾病,必须立即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否则时日无多。

但关键时刻,儿子要换的心脏“丢了”。

林日朗走投无路,只好持枪闯进医院挟持人质,逼警方在一个小时之内找回心脏,不然就枪杀人质。

似乎,这就是父亲为了救儿子,选择放手一搏。

但,剧情在此处,完成了一重反转。

随着故事往下讲下去,观众很快发现了事情没那么简单。

之前林日郎砸锅卖铁,甚至借了天价高利贷,总算筹够了钱跑回医院,却被告知:心脏被劫走了。

所以林日朗曾对医生大吼“凭什么把我孩子的心脏给别人,你们凭什么?”

但抢走心脏的不是医生,而是树立在林日朗面前的一堵高大、坚固的墙,在这颗失踪心脏的背后,肯定还有更大更黑暗的势力,为了救儿子,这个父亲才制定了这个惊天计划。

他真的只是要逼着警方在两个小时内把原本属于儿子的心脏抢回来?

还是故意通过劫持急诊室,把一切曝光在媒体下,借助舆论的巨大关注,逼着幕后黑手交出抢到的属于儿子的东西?

但这里,观众们才恍然大悟,故事其实已经从一场劫案,变成了一场赛跑。

一个走投无路的父亲,必须与时间赛跑,找回心脏。

劫持急诊室是局,胁迫人质是局,引出媒体、威胁警方也是局。但,这个局也让观众心里产生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此时的悬念是:这个父亲跑得过时间吗?

而随着剧情推进,悬念升级:一个小时过去,他会不会杀人?

如果事件没有按照预期发展,他又会怎么办?

而随着下一场“杀人”,以及劫案之外的故事发展,观众和电影中围观群众对案情的既有认知,一次次被推翻重建。

这哪里是“局中局”,简直就是局中局中局。

好的悬念,不是让人猜不到。

而是能让人隐约猜到。但又出人意表。

以劫案出发的故事作为勾子,观众都感受到《误杀2》的反转、紧迫和过瘾。一旦入局,不到最后一秒,你根本不知道这些人谁好谁坏,也分不清到底是谁在给谁做局,结局又会如何。

这就是置身局中的参与感、沉浸感和紧张感。

《误杀2》,就是一场能让观众全程投入的智力运动——每个观众就像是一个独立的破局者,跟着情节抽丝剥茧渐入佳境。

只有当最后一个线索出现,你才会恍然大悟,之前所有的伏笔都能被串联起来。

所以,悬疑的关键不在结局,而在过程。

影片反转的精妙处,也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力量。

重点不是水落石出,而是水如何凝聚与散开,石如何出。

这,才是反转的关键。

也只有看到结局最后一个反转,你才能真正理解,为何电影叫“误杀”,强权之下,夺心脏的人针对的并不是林日朗一家,但总有一家遭殃,当这个结果落到一个父亲头上,所有的迷雾重重,环环相扣,都是一个父亲的Plan A。

但一个像林日朗这样出色的编剧,一定还是Plan B。

而这,才是误杀的关键。

可以说,电影的结局,来得比第一部还要更加震撼。因为当所有的黑色幽默,反转等元素构成了一个精彩过瘾的故事,反转到最后,影片又从形式到主题表达上,完成了一次有力度又不失温度的全面升华。

整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也由此上升了一个高度。

这个结局是什么?你以为我会说?本文的反转来了:我不会。

2、演技:全员演技派,肖央这场“误杀”,配得上一个影帝

也是围绕着林日朗布下的这个“局”,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看上去都亦正亦邪,似有“两幅面孔”。

比如,尹子维饰演的警察局长,要求尽快拿下林日朗,A面:为了正义?

真正的B面是:不想自己的任期里出现瑕疵。

任达华饰演的老刑警,A面:邋里邋遢地出场,头发灰白、胡子拉碴、身形消瘦,看上去不太靠谱?

B面是:这个执着于真相的老警察,才是真正的正义。

任达华这部电影的演技,依然那么稳,那个他与林日朗的对视的镜头里,隔着玻璃那一笑,简直瞬间带观众穿越回经典港片的黄金年代。

还有港片新生代花旦中硕果仅存的文咏珊,A面:一个温柔的兼职补课老师,善良,柔弱。

但文咏珊演出了角色的B面:可能失去孩子的崩溃,以及面对痛苦的静默和坚定。

埋得更深的,还有宋洋饰演的负责移植手术的医生达马,一开始,看起来冷漠、事不关己,但看到最后才发现,这其实是一个经历了太多生死,可即便是在夹缝中身不由己,还是尽力为小虫活下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的温情医生。

至于有一阵没见的李治廷,表面看是热血追查幕后黑手的高官秘书,但这个角色,当然不会那么简单。

影片的确找到了一群好演员,完成了一场精彩的集体演技秀。

但,我必须说一句,哪怕影片集体演技如此精彩,这依然是肖央一个人的表演秀,也只有看懂了他的表演,才能理解为何影片叫“误杀”。

林日朗,才是整个故事的钥匙。

而肖央,已经成为打开整个《误杀》系列的钥匙。

他在片中呈现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状态。一方面,从开场恶狠狠地劫持、锋利的眼神,到对着劫持人员的怒吼,无不透露狠劲。

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平日里性格随和甚至有些懦弱的男人,一个会和孩子玩在一起,在郊野跟儿子满地打滚,哪怕前一秒因工作受挫情绪低落,下一秒就放下情绪为儿子的球赛助威的好父亲。

一方面,我们看到这个角色他被逼上梁山之后的愤怒和爆发。

另一面却是,在劫持急诊中心时,他会无奈地说一句:「我今天要不这么做,我儿子就没法活。」

与上次胸有成竹的父亲不同,这次他演出的,是一个父亲的歇斯底里,因为他随时面临的是可能失去儿子的绝望。一个因爱逐渐走向疯狂的父亲,在肖央的演绎下,一步步丰满生动。

也是在他的演绎下,故事的明线和暗线血肉相连地交织在一起。

观众很容易发现这个人物带着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情怀,并被他打动。

但真正要说被这个角色震撼,还是影片的最后,当他坐在手术室外,形似困兽。

情绪逐渐积攒,在那一瞬完全释放,这个父亲的眼神,从绝望到坚定,令人泪目。

肖央这个片段的眼神表现,动作设计,情绪切换,下定决心前后的脸部变化。

可以说,代表了目前国产犯罪片演技的最高水准,足以封神。

而“误杀”的深意,也在其中:这个角色始终感念的,是这个家庭的完整,以及不得不做的牺牲对妻儿会有怎样的影响,连后路都有仔细铺好,这是一场父亲完美计划中的“误杀”。

是一个小人物对命运的反抗。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编剧,而林日朗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个剧本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结局。哪怕这个结局是悲壮的,但对一个父亲来说,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点题之笔都在于那句句台词:“你不知道一位父亲能为自己的孩子做些什么”?

3、 内核:看懂“误杀”内核,才算懂得“误杀”

可以说,在故事、必要的商业元素和演技之外,故事内核才是整出“误杀”的关键。

要读懂影片的内核,就要理解本片围绕孩子和父亲的三个关键词:

一、 萤火虫。

影片英文片名叫「Fireflies in the Sun」,也就是白日萤火虫。

片中八岁儿子问父亲林日朗:“为什么萤火虫在灯光下就不亮了呢?”林日朗愣了一下回答说:“他们的光太弱小了,要到黑暗里才能发出光亮来。”

另一方面,萤火虫为了节省能量,只在夜晚发光,但即便如此,它们的生命也只有短短5天。

而林日朗就是片中的「萤火虫」。

整部电影就像是一个父亲,一开始便带着孤注一掷的悲壮,哪怕在黑暗中,也要为爱拼了命发光。

二、 孩子。

片中最残酷和现实的一句台词是: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孩子。”

有观众问,最后肖央饰演的这个父亲,赢了吗?

我的答案是:从一开始,林日朗就不可能赢。

因为他费尽心思抢的,其实是儿子本应有的权利。

这样意味深长的结局,又让这个故事,最后落到民生问题与社会议题上,就像导演戴墨说的,与《误杀1》的“爽片”风格相比,《误杀2》更像一部“狠片”,涉及警与民、情与法和医患关系等不少社会话题,“其中对立的内容会更加直击人心”。

三、“误杀”。

电影中一个有趣的设计是:林日朗的公共形象,一直在变化。

片中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林日朗把孕妇夫妻人质放了出来,他们出来后对媒体说:

真正的坏人不是劫犯,那个抢走心脏的人才是!

于是民众都开始力挺林日朗,可是当林日朗“杀”了警察,民众又说:亏我们还力挺你。

而当最后的结局出现,大众都沉默了。

就像导演戴墨说的:如何分辨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我们没有办法用一个事情去定义一个人,因为对于一个人的定义就是一层误杀。”

但被“误杀”的林日朗,到底是个什么人?

作为一个编剧,他不会没有想到最坏的结果:哪怕他的布局精妙无比,但如果抢心脏的人权势滔天呢?如果心脏已经移植用掉了呢?

所以,他会在给儿子写的信中说,「我曾经以为,我能够一辈子陪在你的身边,但仔细想想,谁又能陪谁一辈子呢?」。

一个真正的父亲,是不会容许自己给儿子写下的故事有瑕疵的。

而一部真正最绝的犯罪片,并不在于设计了多少反转,在于悬念水落石出后,用这答案引发反思,观照当下,以及人心。

电影其实把观众和林日朗一同带入一个极端的环境里,到最后,它成为一个人性的试炼场,我们从中感同身受,又反省自身。

如果自己是林日朗,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这也是《误杀2》和第一部一脉相承的部分。

如果说,第一部是一个父亲为了女儿编织的一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好戏。

那么《误杀2》则是一个父亲被这个世界“误杀”之后,为儿子化作萤火虫,发出一生的最灿烂的光。

这场林日朗的“误杀”,当然值得去看,这次的肖央,绝对配得上一个影帝。

而我已经开始隐隐期待,下一个肖央带来的精彩的“误杀”的故事。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