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收视率造假调查:一部剧花9000万买收视率 现在的收视率还可信吗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04   浏览次数:202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东西都在以数据为证。不得不承认,真实数据确实反映一部分声音,但是现在很多的数据都是可以注水、流量是可以造假的,就像收视率一样是可以花钱买的。而且,数据多不代表质量就真的高,受众群体广不代表格调高,文艺作品是需要思想需要品质的,但是数量上的大多数与思想和品质并没有绝对关联。

现在,有质量的评论越来越少,敢说真话的越来越少,且到处充斥着虚伪的吹捧。

近日,在金盾影视中心,和《法治日报》记者谈起收视率造假问题,李学政皱着眉头陷入良久的沉默。

《人民的名义》总监制和总发行人李学政表示,他参与投资的一部电视剧今年4月在卫视播出,这部剧一共卖了1个多亿,却花了9000万元买收视率,“挣的钱全部花在这上面了。”

2017年,《人民的名义》开播前,他和团队成员也曾纠结是否要买收视率,但最终放弃了,将3000万元用于宣传推广。令人欣喜的是,《人民的名义》收视率表现强势,这也是李学政对收视率造假的一次宣战。

李学政举例说,某收视调研机构拥有数万个样本户,分散在全国各个省份,每个地区分配的样本户数量只有几百个,他们通过给这些样本户家庭的电视机上加装类似机顶盒的收视测量仪,回收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因为样本户数量有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造假人员提供了“便利”。

“比如,北京地区的收视样本户有500个,某电视剧希望提升在该地区的收视排名,只要找出其中10个样本户,进行操控,该剧的收视率就能提高至少0.5个百分点。”李学政说。

具体怎么“操控”?他告诉记者,造假人员通过分析该收视调研机构公布的数据,分析出样本户比较集中的区域,并对这一区域进行重点宣传,通过购买社区媒体,如信箱、电梯、广告位等方式,影响居民的收视习惯,从而提高收视率。

还有些造假人员在获得样本户信息后登门拜访,不停地游说,有的直接给钱,有的则送大米、花生油等日常生活用品。

“样本户成了香饽饽,是大家争抢的对象。样本户每年的收入不少,有的剧整个成本的20%左右到了样本户家。”李学政指出。

与收买样本户相比,收视率造假还有一种更高级的方式——篡改数据。

在影视行业,收视率造假似乎是一个秘而不宣的“潜规则”。

收视率的基本含义是指,某时段收看某频道或节目的观众占市场观众总数的百分比。假定A市场共有100名观众,如果其中10人观看了某一部剧,则A市场该剧的收视率就是10%。

至今,这种情况都没有多大改善,反而越来越泛滥。

她在文章中介绍了收视率产生的过程。

首先,根据市场大小(全国、省级或市级市场)和观众特征确定抽样框,并按照随机抽样原则从中抽出一定数量的样本户,组成收视率调查的固定样本组,比如300户、500户或更多,旨在通过样本来推及总体。

然后,请样本户家中的每一位成员在收看电视时,以按键方式或者以笔记方式将自己的收视行为,通过人员测量仪或日记卡记录下来。

最后,调查公司将回收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得出以人为单位(非以户为单位)的收视率。

特别是2012年以后,大量资本进入,大批新公司没有创作资源,他们研究市场后发现,虽不会拍戏但可以直接买收视率,很快便通过这种方式把拥有资源、富有经验的老牌公司打败了,市场被这些不会拍戏的公司抢占了半壁江山,老牌制作公司“认清形势”后不得不跟进,全行业被收视率绑架,电视剧水平下降便在情理之中了,至于剧好不好,已经没有人关心了。

2020年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广播电视行业统计管理条例》,强调广播电视主管部门要依托大数据统计信息系统,统筹收视率统计,监督数据的收集和发布。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干扰或破坏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的收视率统计,不得制造虚假收视率。

实际上,早在2016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文“全国省级电视台签署《恪守媒体社会责任,反对唯收视率自律公约》”,强调“自本公约发布之日起,在电视剧购销合同中不签订以收视率和以收视率排名定价、议价的条款。”

从事娱乐业多年研究的北京律师李恒指出,目前缺乏收视率法律法规。他建议立法机构应该更加严格地思考什么是真实收视率,什么是真实收视率的统计方法。

多年从事文娱产业研究的北京律师李亨则指出了目前收视率法律法规方面的缺失。他建议,立法机构要更加严谨地思考,什么是真实的收视率,什么是真实收视率的统计方式。

来源:法制日报 法治网

THE END
*
*
*
*